作家简介:
刘克勤,男,汉族,出生农家茅舍,军旅磨炼20余载,湖南省作协会员。坚持业余码字30多年来,先后在国内各级媒体发表作品300余万字,出版个人专著《挑灯集》《百思一得》《启明星》3部。尤嗜短小精悍的千字文创作,有感而发,即兴成文,既不浪费读者太多的时间,又能给诸位些许启迪。《宁古塔作家》签约作家。

安分”才能守己
作者 / 刘克勤

春节过后,媒体相继报道多名官员被纪检监察机关留置调查的消息。笔者以为,这些人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但有一条大概相同,那就是——不安分。
“分”在哲学上叫度。安分,就是做人做事要把握恰如其分的限度,限度之内是“本分”,超出限度成“非分”,正所谓“凡事勿过度”,人生在世,说话办事不出格破格,社会才能和睦安定。人只要安分,才能保护好自己。领导干部负责一方良序,自身尤当在位守规。
据《资治通鉴》记载:有人劝唐代开元名相张嘉贞买田地住宅,他说,我居宰相高位,担忧什么饥寒?如果犯了法,即使有田地住宅,也没什么用。人之基本需求满足之后,财富并非多多益善,反而会成为惹事生灾的导火索。如果既想做官又想发财,与齐人之女“欲东家食而西家宿”无异。权力染上了铜臭味,是最大的从政风险。自古当官发财两条道,想戴官帽就别想鼓腰包,同时追两只兔子将会一无所获。
俗话说:“无病不怕瘦,当官莫嫌贫。”清廉是中国吏治文化的核心,历来为人所推崇。唐代武则天告诫官员:“清静无为,则天与之时;恭廉守节,则地与之财。”南宋吕本中在《官箴》中写道:“当官之法,唯有三事。即清、慎、勤。”古往今来,人们称颂的清官好官,无不重公义轻私利。范仲淹非但不取不义之财,而且把俸禄拿出来创办义学,施惠于民。杨善洲为民辛劳一生,最后还把苦心经营的农场捐出来,造福于民。
每个人都有选择职业的自由,你可以选择从政,也可以选择经商,但不能选择通过从政来发不义之财。然而,总有一些党员干部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滑向犯罪的深渊。这些害群之马在广大干部中虽只是少数,造成的社会影响却极其恶劣。究其根源,还是被一个“钱”字弄昏了头,变得不安分起来。
身为领导干部,都拥有一定权力。这权力无论大小,都是来自人民。为民用权,必须知边界,不可滥权;有约束,不能任性。有的人不是安分守己干工作,而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搞“我的地盘我做主”,把“班长”当家长做,把“公家”当自家管,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定、什么钱都敢花、什么规都敢破、什么礼都敢收。古人告诫“人一生大罪过,只在自是自私四字”,为官者尤须兢慎,不可不讲敬畏,不能为所欲为。
做人安分,贵在安“心”。所谓“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心不越轨,才会行不出格。当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党员干部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多,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突出地摆在面前。跨过金钱关,用好手权,首先就要坚定理想信念,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培养为民服务的情怀,不断筑牢思想防线。
再说,共产党人为官,图的是造福百姓。葆有为民之心,才能做到安守本职、知责尽责,拎着“乌纱帽”无怨无悔埋头干事,甘当党的“一块砖”、革命的“螺丝钉”。领导干部面临的诱惑多多,拥有一颗律己之心,才能追求道德的高线、严守纪律的底线,向上向善、行稳致远。进步上一时快点慢点、利益上一时多些少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修好谦让之心,就不至于有那么多的“想不通”“不服气”,落入“伤心比快乐来得多”。
“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做人也好,为官也罢,切不可私心过重、贪慕虚荣,适度方显气度,安分才能守己。切记,切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