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
洪泽湖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本编辑部今天继续推出辞赋家夏宝国创作的《赋韵洪泽湖》系列作品之六:《二河闸赋》,敬请关注。
文化名牌 世界风光
二河闸者,分淮入沂之锁钥,引沂济淮之冲要也。
斯东挽苏北灌溉总渠,同沐紫气清风;西携张福古道,共享文化鸿运;南承大泽分洪,而安淮楚黎庶;北调沂沭,乃济长淮善流。或曰,洪泽湖之北大门,苏北四市之水龙头,四河航运之大秤砣,淮北发展之助跑器。
斯闸之所处,若分淮入沂之肇始,亦乃淮沭新河之渠首。究二河之沿革,清代靳辅信为首创,张鹏翮复为拓展。于此分淮,非权宜之策,调研于康熙乾隆;酝酿于孙公中山;筹划于水利大亨张謇;成文规划于民国时期;瞩目牵挂于毛公润之,列修淮之重点;狠抓落实于周公恩来;巩固拓展于朱公镕基;两度亲临视察,温家宝高度重视。运河拓展,分淮入沂,调沂济淮,造福淮北,利达中原,诚修淮之重。一九五七,十二月初,开工兴建,次年九月,工程竣工。闸体总长,米为单位,四百零二。三十五孔,孔宽十米,弧形实腹,闸门钢铁,凭以挡水。行洪流量,分淮入沂,计之每秒,最大可达,四千立方;校核流量,每秒九千,其中四千,乃入沂河,所余五千,而归大海。引沂济淮,设计流量,每秒三百,校核流量,每秒一千。阶段成就,可谓巨大,序年而算,二0一八,六十春秋,泄水总量,四千余亿,其中行洪,亿为单位,计之立方,一千二百;比之洪泽,若以倍计,一百三十,尚余有三;引沂济淮者,一百六十亿立方之多也!
盖携三河闸,拥高良涧闸,挽二河新闸,齐嵌于洪泽湖大堤,同呼吸,共命运,铸里下河御洪之屏障,强运河之枢纽,健泱泱江淮之绿肺,构淮域水利之经典,蕴八大美景,造淮安旅游之名牌。
“倒了十三堡,冲了张杨武”。看今朝成绩辉煌,忆昔日难忘洪害旱灾之频仍,尤记林则徐丁忧素服加固高堰,为国尽忠;更难忘开挖淮沭新河,修建二河闸,黎庶之奉献;三万人口迁移,十一万民工艰苦奋战。十八个月工期,十二个月完成!民工披星而来,踏月而归。扬州人英勇,盐城人善战,南通人智慧,淮阴人感恩。工程告竣之际,淮阴地委公署深情赠送锦旗,上书“壮士凯旋南归,淮水欢腾北上,徐淮丰收千里,协作光芒万丈”。生态效益,非凡卓越。旱地改水,产量骤增,亩均产出;遥想昔日,斤为单位,一百五十;喜看今朝,一年两季,亩产三干。淮北大地,一千万亩,何等效益?唯举产粮,兼有他者,焉可胜计?
防洪排涝之枢纽兮,调水灌溉之钤键。夫宣上游千里之洪涛兮,蕴下游万民之福祉!壮哉,分淮入沂!智哉,引沂济淮!仁哉,泄长淮之洪涛,凭永恒之顺土,荡张福之祥流,佑黎庶之安康!
2018.12.30初稿
2019.3.30.再稿
1.道光四年,洪泽湖大堤十三堡段溃决,附近张庄、杨庄、武庄、陈庄、陆庄都被洪水冲毁。坊间传“倒了十三堡,冲了张杨武”或“倒了十三堡,冲了陈陆和杨武”,足见洪水危害之烈。道光五年,林则徐奉命督修高家堰十三堡、周桥大塘等水毁地段。
2.二河闸新建八大景点,文化底蕴深厚,风光宜人。
3.二河闸上游为明清运河古道张福河,今日仍在使用,世界文化遗产。
4.顺土,二河闸位于洪泽湖畔西顺河镇境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