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长民
2023年2月13日(即癸卯年正月廿三)我们参观了著名景区天宫院,目睹了天宫院的独特风光,看到了袁天罡,李淳风两位风水大师的自选的墓园地,更进一步熟悉了解到了袁天罡,李淳风的生平事迹,收益非浅,故作文和留影以记。
天宫院风水文化景区地处阆中市西南的天宫乡,距市区29公里,占地10余平方公里。景区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其森林覆盖率达52%以上,气候温润宜人。

景区内由天宫院建筑群,唐代天文历算学家,道学风水宗师袁天罡和李淳风墓地,天宫古镇,西河古街,西河观光区,九曲太极水等景点构成。其中,核心景点天宫院于200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所在的天宫村于2005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景区山势形胜,水路蜿蜒,内有“九龙朝圣",“二龙捧珠",“麒麟奔太阳☀️"等诸多风水佳局,契合传统风水学理论,是感悦风水,朝拜先贤,沐浴自然,净心养生的旅游度假胜地。
天宫景区的渊源,可以通过对天宫院如下六个重要风水解读来认定:

(一)金针插铜钱
相传唐贞观初年,天文历算学家,道学风水宗师袁天罡,李淳风奉太宗皇帝李世民之命,来西南步王气,在阆中蟠龙山觅到龙脉所在,而后凿出豁口,流血如注,袁,李二人留恋阆中风水,先后辞官归隐阆中,为择阴宅,来到今天宫院“圣宝岗”,袁天罡以铜钱觅穴,李淳风以针觅穴,二人相会论及此事,金针竟刚好插在铜钱孔中,便相视而笑:“你也愿,我也愿,何不修座天宫院"!
(二)九龙捧圣
“圣"指天宫院,为风水学中的“六穴"所在。“九龙"指朝拱捧护天宫院的重要砂山,即(观稼山)玄武山,团鱼岭(青龙砂,刘家梁(朱雀山),王家岭(白虎山),松林坪(金蛇迎驾龙),回龙山(回奉龙),赵家梁(锦鸡朝圣龙),凤嘴山(丹凤朝圣龙),葫芦包(金龟拜寿龙)。“九龙"恰似群臣朝拜圣君,故为“九龙捧圣"。
(三)龙凤呈祥
天宫院北部的观稼山发源于剑山山系,是天宫院的“来龙”;在西河的南面,有一座秀丽的凤凰山,似凤凰昂头展翅欲飞;观稼山与凤凰山之间,水路蜿蜒,西河如玉带,形成历代人们称颂的“龙凤呈祥”的大吉格局。
(四)麒麟奔太阳☀️
天罡墓所在的观稼山形似一只麒麟,团鱼岭和王家岭形似麒麟前奔的双腿;距观稼山两公里处,有一圆形山包,俗称“太阳包“。浑然形成了“麒麟奔太阳☀️"。

(五)二龙捧珠
李淳风墓,墓山浑圆,四季苍翠如绿色宝珠;墓后的跑马岭为其来龙,墓前的回龙山为其护龙,两山共同捧护墓穴,呈“二龙捧珠”之格局。
(六)九曲太极水
天宫景区水路独特,天宫院左右两侧的邓家河与凤鸣河汇聚后,蜿蜒至西河,河流伴砂随龙,拥护穴场,龙砂节节交错,来去之水九曲回环,如太极环环相扣,阴阳和合,形成“九曲太极水"的大吉格局。
袁天罡和李淳风生平简介:
李淳风,字道之。岐州雍(今陕西风翔县)人,生于开皇九年(589年,一说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其一生主要成就涉及到天文,数学,农学,历法,星占,气象,仪器制造,道学等多个方面,被道教奉为“六壬祖师。"
少年时,李淳风拜河南老道至元法师为师。炀帝时天下大乱,淳风尊师命下山,助以安天下,造福百姓,先投瓦岗,后由刘文静引荐于李渊,为唐开国军师。唐太宗李世民升淳风为宰相,淳风不受,后改任太史令,主管天文历法,典籍,祭祀等。贞观年间制成六合仪,三辰仪,四游仪,浑天黄道义,并撰著有相术著作《法象书》等,天文历法著作《法象志》,《鳞德历》等,类书《文思博要》等,农学著作《演齐人要术》等,数学著作《算经十书》等,预测学著作《推背图》等,道学著作《金锁流珠引》,《太上赤文洞神三篆注》等,同时,对《周易》,《孝经》《禄薄》,《相经》,《本草》等书进行校正注释。为造访师友袁天罡,他追随袁天罡的足迹来到阆中,后定居阆中西河畔山中,潜心研究天文气象,完成他的星占,气象学著作《乙巳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科学家。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李淳风在阆中去世,葬于天宫院五龙台。
袁天罡(本名袁天纲,573一645年),益州成都(今四川成都)人,隋末唐初玄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星象学家,预测学家,风水大师,道士。
袁天罡所算所推极为应验,被唐太宗召入宫中作为智囊。传说他善《风鉴》,即凭风向可断吉凶,累验不爽。又精道面相,大壬及五行等。著有相书,天文书,风水书多本,其中有《九天玄女六壬课》,《五行相书》,《易镜玄要》,《三世相法》,《袁天罡称骨歌》,《太白会运逆兆通代记图》等,但大多已亡佚不可见。贞观十九年,袁天罡卒于火井县令任上。

作者简介:
赵長民(旭东)网名,旭日东升。生于一九四六年九月二日,西安市蓝田县人。
一九六五年七月高毕业于蓝田城关中学,考入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毕业后,在中国航天四院培训中心工作,髙级讲师,已退休。曾荣立航天三等功。学通政史经传,爱好文学,兴趣广泛。1994年版陕西省技工学校德育教材第一副主编,主编美育章节。经济理论文章《浅淡企业管理》发表在国家核心刋物《经济科学》杂志上。退休后致力於古典词歌创作,论文曾在省上获得一,二,三等奖多篇,诗词及其他文章多次在《水为之文学》和《乡土蓝田》,《滋水美文》等平台发表,写景抒情,即事言情,不拘一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