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灰楼”情缘
作者:梁陆涛

国保文物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旧址。(资料图片)
第一次走进“小灰楼”,是20世纪80年代初。
当时,我刚从边防部队调入原北京军区后勤驻石家庄某分部政治部,“小灰楼”是分部的营区,分部首长和机关的许多战友就居住在这里。
那时候,分部机关在中山西路办公,“小灰楼”所在的位置是中华大街89号,战友们称其为“89号院”。因为工作需要,我经常要往“89号院”跑,去采访住在那里的老首长、老战友;也曾多次在那座“小灰楼”里和战友们谈天说地,留下了太多的情感记忆。不过当时我并不知道,那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U形小楼,和我有着一种特殊的缘分。
2007年,因为经常到人民银行开会和汇报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当年我经常进出的那座普普通通的“小灰楼”,竟然是新中国波澜壮阔金融发展史的重要见证,并且和我以及我出生的那个太行山下的小山村,有着不解之缘。
位于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的“小灰楼”,建于日伪占领时期的1940年,最初为日伪华北建设总署和石门河渠工程处办公室。1947年11月12日石家庄解放后,“小灰楼”成为中国共产党石家庄市执行委员会的办公地。
1948年5月,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中共中央决定在原晋察冀边区政府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基础上建立华北人民政府。当年8月7日,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在石家庄隆重召开,会上选举产生了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前身——华北人民政府。我的出生地平山县王子村,有幸成为华北人民政府领导机关的办公地与居住地。老人们说,时任华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杨秀峰就在我家的北正房里居住和办公。
而其时,由于国民党的分割封锁,各解放区的财政经济及货币金融工作还处于各自独立、分散管理的状态。各解放区发行的货币,仅限在本区域流通,区域之间的商贸交易货币流通十分不便。董必武一行从陕北赴石家庄就任路上,随身携带的西北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在晋察冀根据地却不能用。因此,统一华北、华东、西北各解放区的货币已显得刻不容缓。
经过紧张的筹备,华北人民政府在王子村发出通告,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年12月1日在“小灰楼”宣告成立,同日开始发行第一套人民币。币面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字样,就出自董必武之手。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随华北政府北迁进京之后,“小灰楼”交由石家庄驻军使用和管理,就是后来我和战友们经常进出的“89号院”。
再后来,我转业离开了部队。听说渐渐空置的“89号院”,也租出去做过饭店,开过歌厅,只是我一直未有机会走进那座小院。
再见“小灰楼”,已是我退休之后。那时,经过社会各界和石家庄市文物部门的努力工作和多方协调,那座差点儿毁于城市大开发浪潮中的“小灰楼”,已由部队正式移交给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改建成中国人民银行旧址纪念馆和河北钱币博物馆。还是那个小院,还是那座灰色U形小楼,所不同的是,因为市区的大规模扩建,原来的中华大街,经过不断北伸南延,早已分成了南北两段。中华大街89号院已改为中华北大街55号;院内当年和战友们多次相见畅谈的宿舍、食堂,也已被象征燕赵钱币文化的“燕刀赵布”造型所替代。“小灰楼”的前面,是一块嵌刻着“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旧址”的汉白玉石碑。正中位置,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和第一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的全身铜质塑像静静矗立。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飞速发展,“小灰楼”所在的中华大街,已成为石家庄市区一条颇为繁忙的南北大通道;“小灰楼”周围,也已拔地而起了浩瀚林海般的高楼大厦。站在这素朴无华的“小灰楼”跟前,抚摸着这饱经沧桑的一砖一石,我觉得似乎是在和一位久违了的故人默默对话。
哦,她是在给我讲述她曾有过的那些辉煌岁月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