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是个好学生
《西遊记》人物点评之2:
文/郭青松
悟空的授业恩师是菩提祖师。从小说可知,在悟空还未成为悟空之前,祖师就有很多的徒弟。如果按照入门先后的规矩来排,他们都是悟空的师兄。但把《西游记》从头翻到尾,就会发现,菩提祖师只有一个有出息的徒弟,那就是孙悟空。这就像孔子,虽然名下“弟子三千”,但也只有“七十二贤徒”,其他的都是寂寂无名之辈。看来,名师教出来的也未必都是“高徒”。
但我这里要说的不是菩提祖师这位老师,而是要为悟空这位好学生点上九九八十一个赞!
他是个有理想、积极上进的人。话说猴王(未来的悟空)在花果山率领群猴过了几百年的快活日子。忽然有一天,大家在喝酒聊天的时候,猴王忽然就流下了忧伤的眼泪。众猴慌忙问原因,猴王说出一番很有正能量的话来:
“我虽在欢喜之时,却有一点远虑,故此烦恼。”意思就是,我现在虽然过得很开心,但对未来却感到忧虑。看看,身为统帅几万只猴子的猴王,在事业上已经到了“猴生”的顶峰了,用句时髦的话说,他已经到了职业的“天花板”,再也无法往上走了,但他竟然还有“远虑”,这境界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难怪悟空后来能有那么大的成就!有多少人“小富即安”,甚至还没有富起来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还美其名曰:知足常乐。不信?看看其他猴子是怎么回答的:
“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欢会,在仙山福地,古洞神州,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为何远虑而忧也?”看到没有?这些普通的猴子只想着混吃等死,躺平摆烂,真是猴比猴,气死猴啊!这就是境界的差距!
他是个有明确目标的人。猴王忧虑什么呢?“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严,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
法律约束不了,权力控制不了,但生死无法自主,原来猴王有更大野心,想长生不老!这好像是中国历代很多帝王共同的追求。且不管是否合理,至少猴王是个有大追求的人,而且追求的目标很明确:长生不老。并且,在跟着菩提祖师后,祖师一开始要教他“流、静、动”等多门功夫,这些功夫也各有特点,但悟空反复问师傅“似这般可得长生么?”当听到的都是否定回答后,他宁可挨骂,也坚决不学,可谓“不忘初心”,咬定目标不放松啊!跟着祖师义务劳动了七年,七年来他都没忘记自己的目标,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
他是个有大追求的人。我们来看小说中的这一段:
悟空又礼拜恳求,祖师却又传个口诀道:“这朵云,捻着诀,念动真言,攒紧了拳,对身一抖,跳将起来,一筋斗就有十万八千里路哩!”大众听说,一个个嘻嘻笑道:
“悟空造化!若会这个法儿,与人家当铺兵,送文书,递报单,不管那里都寻了饭吃!”看看,真是人比猴,气死人啊!这些和先来的徒弟、悟空的师兄们来学道法,原来就是为了将来能找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啊!当铺兵,送文书,递报单?这是要当快递员或者搞物流啊!有多少人就像这些“大众”那样:读书为了什么?考上大学,找份好工作。找份好工作为了什么?赚钱娶老婆生孩子。娶老婆生孩子为了什么?为了让孩子读书。让孩子读书为了什么?考大学,找份好工作……他们的人生就是一种“低级循环”。人的境界的高低,决定了将来成就的大小。
他是个执行力很强的人。刚确定好目标,得到众猴的支持,猴王马上就开始了行动,一点都不拖泥带水,是个心动就立即行动的人,请看:
“次日,众猴果去采仙桃,摘异果,……奉酒,奉花,奉果,痛饮了一日。”次日,猴王早起,立即登上竹筏出发!看看,从开始忧虑到出发,一共就三天(毕竟是出海,要做一些准备,还要安排一下王国内的事务),这样的行动力有几人能比?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过惯了好日子,但为了心中的目标,猴王说放下就放下,二话不说就行动,没有丝毫磨磨唧唧、留恋不舍!光说不练假把式,“今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心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多少人的理想就是在拖延中最后变成了“梦想”啊。这样的行动力,这样的执行力,有几个人能比得上?
他是个能吃苦的人。一只猴子,要出远门,而且是出海,交通工具是最原始而简陋的竹筏,这哪里是去求学啊,分明就是去“求死”!他又是以一只“小怪兽”的身份进入人类的文明世界的,独在异乡为异类,又要面对多少危险!历经十数年,从东海到西洋大海,这距离远到连菩提祖师都不敢相信:
“你既老实,怎么说东胜神州?那去处到我这里,隔两重大海,一座南瞻部洲,如何就得到此?”
猴王扣头道:“弟子漂洋过海,登界有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
独自一猴,十数年,这样一种“漂洋过海来看你”,其中的苦是无法想象的,难怪连祖师都有点怀疑。要知道,他原来是猴王,一只过惯了好日子的猴王啊!为了心中远大的理想,能够放下所有的富贵,九死一生,这样的猴子注定要成为三界景仰的斗战胜佛啊!
他是个有耐心的人。悟空跟了菩提祖师后,头七年只做了两件事: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空闲时则“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做家务活。悟空当初吃尽千辛万苦来干嘛的?求长生不老之术。可在这七年里,他做的那些都是最普通的事,这哪里是来学艺的,分明就是来当免费长工的!七年里,师父什么真本事都没交给他,可猴王没有丝毫的抱怨,这种耐心又岂是一般人所能比的?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一位高僧——慧能。当初他去学佛的时候,最开始也是一直在寺院里当“伙夫”,在后院连续碾米八个月啊。
他是个有悟性的人。一日,祖师终于登坛高坐,开讲大道了。悟空在旁闻讲,喜得抓耳挠腮,眉开眼笑,手舞足蹈。这自然是听出了一些门道,受到了极大的启发。虽然有“扰乱课堂纪律”之嫌,但他毕竟是一只有点“多动症”的猴子,而且他也不是故意捣乱,所以还是情有可原的。后来祖师问他要学什么,他听了祖师的介绍后都不愿意学,把祖师惹恼了,祖师打他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众人都批评猴子不懂规矩,而只有他懂得祖师的意思。这种悟性真是惊人啊!写到这,我又想起了高僧慧能求学的故事:
他的老师弘忍来到他碾米的地方,问慧能: “米熟了吗?”慧能回答说:“早已熟了,只是欠筛一筛它了。”弘忍不说话,用杖敲了碾三下便走了,这是暗示慧能于当晚三更去见他,而慧能也明白了老师的意思。孔子说过,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而要学得高深本领,要有一番大成就,成为某一行业里顶尖的专家,没有“上智”那般的悟性是不可能的。这就像弹钢琴,要能弹几首像样的曲子,一般人经过训练就能做到;而要成为郎朗那样的钢琴家,没点“悟性”是不可能的。难怪爱迪生说:“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这1%的灵感远远比99%的汗水重要。”要有那样的灵感,就必须有那样的悟性才行啊。虽然孔子说对学生要“启发教育”,但也不是任何人都能领悟老师的启发的。祖师那样对待悟空,也是对他的一种考验,如果他没有领悟到,相信祖师是不会传法给他的。也许,之前祖师用同样的方式暗示过其他弟子,只是他们都没有明白罢了。
要有大成就,就得有相应的优秀品质,悟空就是这样一位最终取得大成就的优秀学生。当然,有大才华的人往往会有些狂妄,好在悟空能渡过叛逆期,最后修成正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