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学诗札记(1801一1810)

童年学诗札记(1801)几乎所有的好诗都蘸染着人性和生命的褶皱。如果你看似纯美沉静的分行文字里缺乏足够的心跳、紧张感、悖论乃至危险性,那么,我劝你还是不要写诗了吧!
童年学诗札记(1802)真正有担当的诗人,一方面努力寻觅生活的真谛,另一方面用心诠释生命与精神的奥义。诗的深度最终取决于诗人挖掘自身的深度。心与物、灵与肉的感应,因人而异,不必求同,即使再怎么求也不可能同。
童年学诗札记(1803)诗是恩荫灵魂的艺术。诗能否拯救尘世中所有枯槁的灵魂,我不清楚,但我坚信,诗是点燃灵魂唯一的导火索。

童年学诗札记(1804)当代汉诗艺术创作有个至关重要的细节:
行与行之间,贵在推进式断句链;
句与句之间,贵在语感内在张力场;
节与节之间,贵在意丰境远的情绪流;
整首诗歌,贵在“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的审美认知。
童年学诗札记(1805)判断意象组合成功与否的审美标准是形成艺术知觉推拿式牵引力。
童年学诗札记(1806)诗人必须“甜酸苦辣备尝”,才有可能成熟。语感纵逸超脱,语词离奇高妙,诗思收放自如,真正做到含蓄见味,本真见情,墨香见性,粗放中颇具韵致,细腻中不乏风骨。与此同时,朴茂出意、出象、出情、出理、出韵、出神;浑厚生奇、生拙、生趣、生古、生味、生格,力求文字不拘准绳,内涵秀异绝俗。果如是,艺术作品方能非同凡响,令人折服。

童年学诗札记(1807)对于诗人,“正言若反”无疑是一种特异功能。这主要依赖于诗人丰赡多元的心理波谱、可圈可点的视听直觉、嬗变互补的时空共振以及反向诉求的审美期待。
童年学诗札记(1808)平心而论,诗人的确拥有许多独特的本领。概括地讲,其贵在“三立”,即立骨、立美、立格。个中“立骨”是最重要的充要前提条件。一如人一样,无骨不成人。作为在灵魂之上狂舞的诗人艺术家,如果你不谙“立骨”三昧,或者始终不会“立骨”,那么你压根儿就没有资格去把臂谈诗论艺。所谓“骨”,其实就是指文艺作品中的人文根性,包括独一无二的民族精神、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一切正能量等根性核心要素;“立美”,不仅指涉诗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灵感美、意象美、情感美,还必须能唤起并促进人性、艺术乃至精神的纯洁与和谐;“立格”,贵在立诗的海拔高度,力求以人为本,以立为法,以笔为器,以诗为道,气度不凡,馨妙可人。具体讲就是塑造包括诗和诗人主体卓尔不凡的个性、气场、情趣、品位、修养乃至形而上思想境界。就“三立”而言,立骨见根柱,立美见性情,立格见底蕴。三者遥相呼应,互为犄角,缺一不可。
童年学诗札记(1809)没有身经百战,却总是喜欢坐而论道的人,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徒手攀岩者九死一生的磨难与乐趣。
南宋文学家著名爱国诗人陆放翁,一生时运不济、仕途坎坷,就连爱情也屡遭不幸,他赠给儿子的《示子遹》中那句名言:“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尽管许多人耳熟能详。然而,真正能够像炼制仙丹一样焚香煮石、躬身践行的人却凤毛麟角。
无独有偶。在距今947年前,北宋文学家,书画大师,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精辟地指出:“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苏仙强调的是,只有满得实在不能再满了再外流;必须拉满了弓之后,才可以放箭。因此,对于艺术创作,如果你想提升艺术作品的性价比,就必须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唯其如此,才是王道。

童年学诗札记(1810)画竹贵瘦,写诗宜短,意在笔先,源自灵府;浓淡疏密,超妙绝俗,不泥法度,独辟门径;笔底波澜,贵在天趣,象外之工,妙不可言。
(未完待续,稍安勿躁)

❂ 童年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师从洛夫、丁国成,乔延凤等前辈,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