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汉传奇(中篇小说连载之三十)
杨浩然.偶然著
三十、方块是这样垒成的
牛鑫喜欢上垒方块字,与三个人有关。一是杨凡,二是刘知侠,三是卞老师。
杨凡是老高小生,大半辈子在牛庄工作。当过乡团委书记、副乡长、乡长、公社书记。改革开放后,调到县里当了宣传部长,直至退休。
他一生接待过大小干部无数。最值得炫耀的是,曾接待过书童、谭启龙和刘知侠。
在当时,这三人可是山东响当当的大人物,平头百姓是很难见到的。战争年代,他们都在牛庄战斗生活过,对这片热土情有独钟。
来牛庄最多的是刘知侠。
刘知侠虽是河南卫县人,但一生都在山东工作。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创作出版了《铁道游击队》,当上了山东文联、作协副主席,兼《山东文学》主编。六、七十年代,推出了《红嫂》《沂蒙山的故事》《芳林嫂》。改革开放后的一九八六年,已进入垂暮之年的刘老又隆重推出了四十万字的长篇巨著《沂蒙飞虎》。
创作离不开采风。刘知侠最大的爱好是到牛庄采风。这里既古老又年轻,曾是血与火的战场,是军民鱼水情的诞生地,也是《沂蒙山小调》的发源地。抗战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杨凡是个老文学爱好者,和刘知侠既是战友,又是至交。只要刘知侠来,无论工作多忙,他都会抽时间全程陪同。
那时兴吃派饭。有资格管派饭的有仨。一是村支书牛银,二是民兵连长牛鑫爹,三是妇救会长三大娘。
书记和三大娘忙的时候,牛鑫爹就主动往家让。其实不让,杨凡也往这领。他喜欢牛鑫爸的直爽。
近水楼台先得月。牛鑫看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就是这么得来的。头一次投广播稿是杨凡推荐的,第一首诗的问世是刘知侠的功劳。加上卞老师撮着他的屁股往上一推,牛鑫就火了。
火了的牛鑫不感寂寞,竟鬼使神差的钻进了钱眼儿。令卞老师和杨部长大失所望。
重回牛庄后,牛鑫念念不忘那段旧情。可惜的是,刘知侠老师已作古。能请到的只有杨凡和卞老师了。
杨凡是个老古董。早在牛庄执政时,就喜欢收藏。小到一针一线、一双鞋,大到一张桌子、一架织布机。连他及他儿子杨扬念过的书、用过笔、背过的包都不放过。什么胡琴呀,锣鼓家什呀,甚至当年宣传队倒下的道具都收藏。一间屋放不下,就两间,最后连厨房、阳台都塞满了。弄得已当上文化馆长的杨扬很没面子。
一听牛鑫要搞民俗旅游,杨氏父子高兴坏了。愿捐其所有,帮牛鑫搞个新中国百姓生活展览馆。
这倒是个创意。牛鑫正打算搞个文化长廊呢。
牛庄村西有条岭,号称走马岭。是牛头崮伸出的左腿。它上连马头崮顶,绕牛庄半圈儿插入大沂河。最奇葩的是,它在牛庄村前凸起了一驼峰,峰巅有洞。洞内曾出土过猿人头盖骨化石。
驼峰与牛庄隔河相望,河边曾挖出一座汉代古城。历朝历代的古墓数不胜数,仅牛家林就占了大半个岭。
“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弄个上下五千年算了。”牛凡建议。
“那得多少东西往里填?”杨扬馆长说:“咱那屋子古董虽多,建新中国馆,都不够塞牙缝的。”
“听说有仿古工厂,曲阜有家厂就造六艺物件。”卞老师说“去年游三孔时,我就去该厂买过竹简。”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牛鑫一拍大腿:“就这么办,建就建它个上下五千年!”
沉寂了数年的牛庄一下子沸腾起来了。到处人头攒动,机器日夜轰鸣。
山前怀的那些寺、庙、庵已披上了盛装,里面的神仙们正闭目养神,等待着人间烟火的降临。
村西大土坑正在下挖。现代化的爪子一抓半拉车。
崮后的烈士陵园已焕然一新。小水库正在清淤。水厂正筹建。
村东的民俗旅馆已建成一片,绿化正同步进行。
目睹着这一切的一切,牛鑫心潮澎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