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国忠自出任茌平县政协副主席以后,每月定时由茌平政协发放工资,一九九三年于茌平县政协办理离休手续,享受建国前参加革命全额工资待遇。自从有了月工资收入,作为小杨屯党支部书记、总支部书记、党委书记,他既不再领取村集体补助也不再有上级发放的岗位津贴。前者是他的自觉行为,后者是国家的硬性规定,一切都在情理之中,但是,小杨屯的情况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小杨屯的实际情况是,自从进入了老年阶段,张国忠的角色主要是掌舵把关,主要工作都是副书记尤其是第一副书记在做,小杨屯的工作任务比周围村庄繁杂且艰巨,所以小杨屯的副书记比周围村的书记还辛苦,而他们的岗位津贴却比周围村书记少许多倍。在上级领导心目中,书记和副书记之间待遇差异是必须的,也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书记和副书记所承担的责任相差很远,待遇上必须拉大距离。但在张国忠的心目中,小杨屯书记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副书记完成的,副书记干书记应该干的工作,却领着副书记应该领的岗位津贴,尽管他们表现得任劳任怨,张国忠却始终于心不忍。他打电话或当面向镇领导反映多次说:“小杨屯的情况特殊,我虽然挂着书记的名,可我一不干书记的具体工作,二没有书记的岗位津贴,我道理上应该享受的待遇应该发给为首的副书记。”镇领导听了先是表示理解,答应予以考虑,后又说是县里规定的,镇委镇政府作不了主。张国忠又打电话找县委县政府,县领导说这是对全县的统一规定,不能单独给一个村开口子。张国忠问:“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规定是人做的,就不能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吗?”县领导只好答应研究研究,可这一研究就到了猴年马月,再也没有了下文。于是,小杨屯的为首副书记做书记的事,却拿副书记的待遇,就成了张国忠的一块心病。
张国忠的心病由来已久。早在他成为聊城地区名人开始,至少有六十年时光,他频繁地外出开会,介绍经验,作报告,给机关干部上党课,给大学生讲时事政治,每次一走就是几天。每次从外地擦黑回来,他都不进家门,而是先到村北大田摸摸青苗,闻闻泥土的芳香。每当他发觉又粗又壮的青苗又长了一大截,或者肥硕的穗儿又沉了一成,他就对守护在村里的村干部由衷地生出感激之情。别人干事,为他增光,这份情义他永远不会忘记,所以,他一直对他的搭档们怀有报恩之心。他自己甘愿吃亏,勇于吃亏,也希望村干部们都学会吃亏,但当他发现村干部因为他而吃亏时,他的心就隐隐作痛,因而他暗暗发誓,一定不能亏待了这帮老伙计。
六十多年来,他曾为赵国亮扶正东奔西跑,他总觉得因为自己不肯丢弃农民本色而阻塞了赵国亮的前进之路。所以,当赵国亮贪酒误事或生活不拘小节时,他狠不下心来严厉批评。刘长生主持小杨屯日常工作之后,为了让他的工作价有所值,他甚至故意回避上级领导,让刘长生独自迎来送往,单独向上级汇报工作。刘长生甩摊子不干了,张国忠又开始为刘长城铺路搭桥,助威造势,给他独挡一面的机会和条件,乃至冒着会失控的风险,放手让刘长城大胆闯世界。对为首的副书记如此,对班子其他成员也如此。对他们,张国忠也总是感恩大于鞭策,惩罚少于奖赏。于是,在班子建设上,他对团结的强调多于对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鼓励。他经常号召小杨屯班子成员当好“六会”干部,要求每个成员做到,会干,会总,会讲,会看人,会用人,会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同时,他又经常一语双关,用下面这段话向班子成员表达他的内心世界。他对班子成员说:“做群众思想工作,不能马大哈,也要讲点艺术。情理情理情在先,不要动不动就训人,不能伤了群众的心。做了好事多表扬,做了错事个别谈,对想不开的多教育、多交流、多引导。受表扬的高兴,挨批评的服气,这样群众的积极性就高了。”
每当张国忠这样讲,班子成员也都心领神会,纷纷表示说:“书记对我们的好我们都知道,你明着暗着没少为我们争取好处,你自己肯吃亏,我们也甘愿跟着你一起吃亏。以后哇,可别老让人觉得你欠我们什么!”张齐家走马上任,仍然是副书记干书记的事,享受副书记的待遇,一个不到五十岁的人,整天为一个快百岁的人贴金增光,他的心如同刀割,疼痛难忍,他再也不想继续下去了,他决定倚老卖老,以双眼失明为由,不再露面于任何公开场合。
作者简介:张金昌,北京市青云言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长期潜心研究周易,并应用于中央大型企业战略管理和五年规划,主要著作有《周易六十四卦实操》《痴梦青云》《恶梦袭来》《悬索桥设计与施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