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1550年—1616年),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是明代晚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除《牡丹亭》外,他还创作了《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四个剧本都以梦为主要情节,所以合称“临川四梦”。
《牡丹亭》描写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年满十六岁,因观赏后花园中百花盛开的景象,想到自己青春虚度,产生对爱情的渴望,梦见一名叫柳梦梅的青年男子,从此陷入相思,一病不起,临死前画下自己的容貌。后来果然有一名叫柳梦梅的男子路过其地,捡到杜丽娘的画像,并得她托梦,于是冒着风险掘墓,杜丽娘得以复生。最后男中状元,夫妻团圆。
与元杂剧《西厢记》相比,《牡丹亭》描写的不是一对青年男女因巧遇而生情的传奇性故事,它认为这样的巧遇很少可能发生。它在反映旧时代传统礼教对青年男女的禁锢方面,就显得更加真实。它写出了青年男女即使没有巧遇,对爱情的渴望也会自然而然产生,因为这是人的本性,是压制不了的。因此它在揭示人的自然本性、肯定人的自然情感要求方面,思想更加深刻,也就更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这是从元代到明代社会生活发展和思想进步的结果。总之,《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剧中最富于思想性的作品。
《牡丹亭》以男女主人公的行踪为线索,先分后合,再分再合,构思精妙。它的语言美轮美奂,刻画人物心理细腻入微,尤为世人所称道,其中《游园》《惊梦》《拾画》《叫画》等片段,数百年来脍炙人口,传唱不衰,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