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启兴
一九三八年四月初,日军一个中队由河津南下,占领荣河县城,不时祸害周围百姓。国民党西北军38军177师师部参谋宋克敏, 率部 进入荣河县境。我党地下武装 —-荣河抗日自卫队与之联络后,共同商定袭扰荣河之敌。当天夜里完成对荣河的包围。次 日拂晓,宋部奋勇队强行登城,由于日军武器精良防守严密,攻城未能奏效。自卫队同宋克敏部遂破坏日军交通,誘敌出城。日军孤立无 援,派十名骑兵从东门突围,企图联络河津的日军解围。宋部击毙日军五人,其余狼狈窜回城内。我军继续围攻荣河县城,敌人龟缩城内,十分惊慌,又向运城日军求援。运城日军派步兵300余人,騎兵70余人,携大炮4门前往荣河增援。于是就引发了王正村伏击战。
一九三八年四月十七日,177师得知运城日军派兵增援荣河日军的情报后,决定派勇敢善战的干训队和自卫队配合在半路伏击日军。 由于侦察员了解情报的偏差,误将日军经过的闫家庄听成了闫景村,在杜村设伏待命。到了下午不见日军过来,再去侦 察方知日军正从闫家庄去往青谷村。于是部队紧急动员跑步赶到王正村设伏等待。刚埋伏好,日军就到了。王正村地处荣河东南四公里的坡 上,一条大路从村中经过,是青谷通往荣河的必经之路。该村当时有东西南北四座关门,大路从东门西门通过。东关门外是一 条长约三百来米的深壕,南北两面都有六七米的高崖,大路呈东西方向从沟壕中间通过,是个打伏击的最好地形。干训队和自卫队将兵力部署在 两边的高崖上,东关门上安排了两挺机枪两门迫击炮。日军进入伏击圈后,指挥员一声令下,各种武器一齐开火,喊杀声响成一片。日军仓促应战,向东关门冲了几次,都被我军击退。无奈日军迅速撤向南面高崖上,占领榆树坟一片坟地,赖其武器精良,依托坟头用机枪大炮组织还击。干训队都是十八九岁的小伙子,老百姓称他们为“学生军”。他们爱国热情高涨,杀敌报国心切,打的十分勇敢。干训队一支队伍迂回到日军侧翼,两面夹击,打死打伤日军多人,使敌人大炮丧失了作用。入夜,宋部官兵冲入日军阵地,短兵相接,白刃格斗。战斗进行了三个多小时,于晚上八点多结束。日军死伤100多人,我军阵亡九名官兵,负伤二十余人。日军将运粮食的大车全部腾空,把大米埋在东壕地里,用车来拉尸体。向南向西再折北撤入荣河城内。干训队也将烈士安葬后返回荣河继续围困敌人。敌进城后又转向城北城西活动,177师用加农炮向其轰击,敌人仓皇溃退。终因伤亡惨重兵力不足,不久即从荣河撤走。荣河县城被自卫队收复。当时的西安报纸曾对“血战王正村”和“收复荣河城”作了报道,大长了我国军民的抗日士气。王正村伏击战使日军遭到沉重打击,为收复荣河起了关键作用。而177师在以后的中条山保卫战中,在爱国将领孙蔚如将军的指挥下,“血战永济”,参加“六六战役”,“望原会战”,发挥了重要作用。著名的“八百壮士扑黄河”就是这支部队新兵团的英雄事迹。那些为国英勇奋战光荣牺牲的先烈们,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关于《王正村伏击战》 李启兴
这是发生在我们临村一次较大的对日战斗。我萌发写这次战斗的故事的想法已有四十多年了,苦于没有时间,于是一推再推,退休后遂定了下来。三年来,我查阅档案,走访村民,终于尘埃落定。在这篇文章中共解决了四个问题:
一是这场战斗的时间问题。《万荣县志》上对这次战斗记载没有日期,甚至连月份都没有。(这是历史上没有遗留下记载,编写人也没办法)当时参加战斗的我党荣河抗日自卫队负责人陈皓(解放后曾任驻越南,印度大使馆武官),在他的回忆录中也是只有月份,没有日子。我走访王正,东和村多位老人,也都不记得。后来有人说东和村有位叫李占龙的是打仗的当天生的,小名就叫“开火”。此人参军转业落户在四川广元,几经周折,终于落实了他的生日:一九三八年农历三月十七。再查万年历,那天公历是四月十七。于是,这次战斗 时间问题就定了下来。
二是参战的部队问题。《万荣县志》记载这场战斗是国民党西北军三十八军117师的部队打的,查档案和百度搜索,三十八军始终没有117师这支部队。西北军三十八军下辖两个师:17师,177师。老百姓也都说是177师,大家称为“学生军”。原万荣县志办主任屈栋材同志也认为这是编写采访这次战斗的同志可能听错了。陈皓的回忆录中说是参战部队是河防营,我查阅档案和百度搜索后确认177师曾担任河防任务;《万荣县志》上说参战的日军是来自猗氏的,陈皓和王正村老人都说是运城的日军;《万荣县志》记载这次战斗仅177师参加,陈皓回忆录说是围城,打援,挤走日军收复荣河,我党抗日武装“荣河抗日自卫队”自始至终都和177师配合作战,所以,王正伏击战实际上是国共合作一次对日作战。
三是解决了战斗经过问题。可能是篇幅所 限,《万荣县志》和陈皓回忆录对王正伏击战的记载都比较简单,走访村民数人,尤其是王正村老党员周斗管讲的就很祥细。
四是解决了战斗结果问题。《万荣县志》记载只有敌方伤亡一百余人,我方伤亡没有记载。走访村民后得到精确数字:我军伤亡三十于人,其中负伤二十余人,阵亡九人。这次战斗日军伤亡惨重,不久就被迫从荣河撤走,我军收复了荣河。这个县志上没有记载,陈皓回忆录记载明确,于是以陈皓回忆录为准。
在整理和采访王正村伏击战的过程中,得到了畅启仁,薛礼堂,屈栋材,周斗管,畅稳欢,李创兴,黄永兴等同志的大力帮助,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5年7月1日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