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雨水。
雨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为雨水此时节东风解冻散而为雨润物无声
春雨至,万物生。小楼一夜听雨,陌上不见行人,却也有淡烟疏柳,流云吻风。
此时节,余寒未尽,朱伞深巷,杏花成雨,苔痕阶绿,草色帘青。转过这条路,春,就在眼前了。
雨水,春天的第二个节气。乍暖还寒之际,十日九风雨。 我国大部分地区,将再次迎来寒潮。冬去春来,雨落花开。雨水洗涤尘世,愿此次病疫,也能一并冲洗干净,换回美好人间。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雨水的到来,提醒人们该为一年的好收成谋划了。 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 一候獭祭鱼 第一个五日,水獭捕捉到鱼后将捕获的鱼排列在岸边展示,似乎要先祭拜一番后再享用。 每一个春季,都是充满希望的开始,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怀着感恩前行。
■ 二候鸿雁来 《逸周书》有云: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鸿雁于飞,肃肃其羽,自北而来,望春而归。 第二个五日,此时南方天气暖,大雁自南向北飞。候鸟是随着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幻而往来,以适应气候。
■ 三候草木萌动
第三个五日,天地间阴阳交泰,出现生机,草木乘此生机,开始萌动。 这样的时节,煮一杯清茶,静听一曲鸿雁,感受远方归来的深情。
春雨里,就连那鸟儿的鸣声,也是清亮的,仿佛被这细濛濛的雨水滋润了。
清脆悦耳的鸣叫,在清新的空气里是透明的,具有亲和与穿透力的,唤醒了人们的春心。
也许正是感知到了雨水时节的暖意,人们在这一天的民俗活动也丰富了许多。
■ 回娘家 “雨水节,回娘家”是流行于川西一带的节日习俗,每逢这时,出嫁的女儿要回家探望父母,其中典型的礼品被称作“罐罐肉”。 即用砂锅炖了猪脚、雪山大豆、海带,再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送给父母,以对他们的养育之恩表示感谢和敬意。 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此项风俗现仍在农村流行。
■ 女婿送节 雨水这天,女婿要去给岳父岳母送节。送节的礼品通常是两把藤椅,上面缠着一丈二尺长的红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长命百岁。 如果是新婚女婿送节,岳父岳母还要回赠雨伞,让女婿出门奔波,能遮风挡雨,也有祝愿女婿人生旅途顺利平安的意思。
■ 拉保保 雨水这天在民间还有一项特具风趣的活动叫“拉保保”。保保指的是干爹。而雨水节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 以前人们都有一个为自己儿女求神问卦的习惯,看看自己儿女命相如何,需不需要找个干爹。 而找干爹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子或女儿顺利,健康的成长。于是便有了雨水节拉保保的活动。此举一年复一年,久而成为一方之俗。
雨水时节,时常倒春寒,所以要适当春捂,不要过早脱棉衣,并根据气候变化添减衣物。这是古人根据春季气候变化特点而提出的养生原则,以防风寒侵袭,引发疾病。
这种湿寒的气候对人体内脏和关节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雨水养生有以下注意事项:
■ 勿过早减外衣 “燥寒冻肉,湿寒入骨。”由于春气涌动,身体偏热的人从感觉上欲减外衣。体热外泄,湿寒交换于内入骨,易伤骨关节致病。
■ 年老体弱者勿用冷水
按中国五行学说,水对应肾,肾主骨。雨水时节年老体弱者用冷水洗脸、洗手,湿寒易侵入关节;又无充足的阳气驱寒于外,湿寒滞留于手,指易酸痛,重则变形;湿寒滞留于头,头易疼痛。
■ 洗头及时吹干 洗头之后应及时用热风机吹干。否则,水湿留于发际中变凉,“同气相求”使湿寒聚于头,由表及里深入颅内,导致头痛。如毛发未干又被冷风吹过,易出现“偏头风”之症。
■ 吃食物以平性为宜 “倒春寒”容易使人内脏郁热壅阻,因此不易吃燥热食物“火上浇油”。
郁热令人“贪凉”,过于食凉,又会“同气相求”使湿寒伤及脏腑,引起胃寒、胃凉、腹泻之类的失衡症状。 所以,饮食保持中庸,吃热饭热菜,但不吃慎吃辣椒、不喝少喝白酒等性温、性热的食物为宜。
向游仙梦里。
早春烟水碧。
疏影摇空绿。
晨光露微明。
人间重晚晴。
愁云淡淡雨潇潇。
思君暮暮与朝朝。
■ 雨水寄语
雨水归来,万物初生。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切欣欣然。绵绵的春雨把勃勃生机,轻柔的洒在这片土地,天地间一派开春气象。莺飞草长,花期已至,在日渐繁茂的春花翠柳中,尽情享有,这一季的美好! 雨水节气到,气温回升,万物复苏,为你送去一份暖暖的心情;百花绽放,百草萌芽,为你带来一份崭新的希望;喜鹊报喜,百鸟朝凤,为您带来一份吉祥好兆头。愿你这一季,这一生,如一滴春雨,暖润尘世;如一泓春水,绵远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