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故事
——记乡村医生张思强的行医经历
文/ 李菊燕
在甘肃省镇原县南川乡桃园村卫生所的一个村子里,有一名乡村医生,他的名字叫张思强,人们习惯性的称他为张医生。别看他的只有四十多岁的年纪,可他已经从医二十五年了,从初出茅庐的青年小张到鬓角花白的老张,在这期间,他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但他始终坚守在这块生他养他的故土上,用心回报着对家乡的一片热情。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是他永远的根。为了守护这片热土,他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了为家乡人民服务上。从医务生到乡村医生的蜕变,让他更加成熟,更加坚定信心,不忘初衷,砥砺前行,在医学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宽……
下面就让我们开始随着记忆的展开,让时光逆转,回想当年的情景吧。
时间就从一九九八年开始,那时,刚毕业的他,和很多有志青年一样,壮志雄心,满腔热血,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医生。
他曾在镇原县第一人民医院实习期间,学到了很多书本中没有的东西,也见识了许多新奇的事物,那段经历,使他终身难忘,各个科室的历练,让他收益非浅。当初,那些和他一样经历的医学生,大部分回家当了村医,有的干脆改行了。他深知自己家贫如洗,母亲常年生病,每年都需要住院调理,父亲除了种几亩薄田,也只能在村子里做点零活赚钱,家里外债高筑,他是家里唯一的顶梁柱,毕业后,他放下了去外地谋生的想法,决定回家帮助父母。共度难关。
那时,村里唯一的一名老村医名叫李登位,是一位德高望重,口碑良好的赤脚老医生。于是,为了不使学业荒废,学有所用,他便拜李老为师。经过几年临床实践和李老先生的真切传授,他的医术得到了很大提升,这也为他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村医务室里,他一边学习,一边帮助父母做着家务,努力减轻家庭负担。与此同时,他也考取了乡村医生资格证,正式成了村里一名年轻的乡村医生。
古曰:凡为医者,遇有请召,不择高下远近必赴。——宋·《小儿卫生总微方论》。
他待人热情,不怕吃苦,办事勤快,医术也不错,深深地得到了村里人喜欢。如遇人叫他到家里看病,他从不推辞,背起药箱,随叫随到。村里两千多人的基本情况他都了解。李老看他年轻有为,也有责任心,于是就把自己唯一的女儿许配给了他。自己则退出了村医务室。从此,他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医疗生涯。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初秀气的小青年已经变成了满脸胡渣的中年大叔。回想起从前的一幕幕,他说,自己经过的事太多,也不知道从何说起,具体时间,他也记不清了,但是,有些事情却记忆犹新……
记得那是风雨交加的夜晚,当他忙完一天的工作后,躺在床上,他正睡得迷迷糊糊的时候,忽然门外响起急促地敲门声,接着又听见门外人着急地喊着他的名字,他快速穿好衣服,打开房门一看,来人正是本村安湾山上的兄弟两个,他们一个人打着伞,一个人拿着手电筒,满脚泥泞,着急地催促着让他去家里瞧瞧,说他嫂子忽然发病,嘴唇青紫,心慌气短,浑身瘫软,不能动弹了。他们心里着急,便匆匆忙忙地赶下山来。听了来人讲述,他大致推断出十有八九是心脏病突发,于是,和来人冒雨爬上对面的山头,当他来到病人家里,看到病人痛苦的神情,迅速拿出药箱里的速效救心丸,给病人服下,又给病人把了脉,发现病人脉搏微弱杂乱。他皱了皱眉头,便建议去他们尽快医院住院治疗,可是,他们家人说什么也不肯去,这黑灯瞎火的,加上又在下雨,泥泞打滑,他们还住在山上,山路崎岖不平,当时也的下不了山啊。再说这山路又陡又峭,他们兄弟俩手里还拿了铁铣当拐棍,也摔了两次。眼看病人痛苦,又不能送往医院,他决定先治病救人要紧。(那时候,还没有明令禁止村医输液这个政策。)虽然条件有限,但是治疗一般病的药物还是有的,于是,他立刻给病人开始输液,针灸。仔细欢察病人的病情和状况,当药液输过两组后,病人病情明显减轻,还能描述当时情况。等到药液输完,才听见屋外响起了鸡鸣声,窗外的雨渐渐地小了。天边也泛起了鱼肚白,病人已经呼吸平稳,安静地睡着了。他终于放下紧绷的神经,心里踏实了许多。靠在床边的椅子上打起盹来。他们一家人客套了一番,也都松了一口气,各自歇息去了。等到窗外透过一线光亮,他便起身,整理好药箱,叮嘱完注意事项后,又急急忙忙又下山去了,回去还得继续开门。
第二天,第三天,还得又上山给病人针灸、输液。如此连续几天后,病人已无大碍,他们一家人千恩万谢地把他送出了家门。那一刻,他觉得自己是最快乐的,也是最幸福的。这是一个医生治病救人后的成就感,自豪感,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这只是冰山一角,如此诸多事件,便不一一详细列举了。
再说一件近年来发生的一件事吧。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好福利,广大农民也基本上都过上了小康生活,家乡的道路也变得宽阔平坦,家家户户都修起了砖瓦平房,耀眼的磁砖光鲜亮丽。各种七连环,九连环的建筑比比皆是。农村人家里大多数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留守在家的不是老人就是小孩,还有行动不便的人,万一有人发病,虽然交通方便了,但他们还是不能立即就医,于是,他又多了一个任务,把重病,大病的人及时送往医院。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摘自——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那是一个寒冷的早晨,他起床刚生完炉子,村子里的张哥急急忙忙跑来,说是他爱人突然肚子疼得满炕打滚,让他去看看,他提起药箱,赶到张哥家里,看见张嫂面容苍白,额头直冒冷汗,躬着腰,双手抱着肚子滚来滚去,嘴里不断痛苦地呻吟着。他急忙上前仔细检查,发现好像有结石发作,急忙开车把他们去医院检查,到了医院,他帮忙办理住院手续,找大夫,当时,B超结果确诊为肾结石,需要立即手术治疗。当张嫂手术后,张哥终于松了一口气。事后,他们感激涕零,说了好多感谢的话。张嫂逢人便说,如果没有张医生,就没有她的今天。
隔壁邻居张奶奶八十多岁了,经常疾病缠身。有一次,张奶奶重感冒,咳嗽,发烧,头疼,多次医院住院无效,最后回到家里,还是张医生的几副中药吃好的。以后,只要她有病,哪里也不去了,就找张医生。她说,张医生的几副药比挂针都见效大,她年纪大了,住院也不方便,这家门口的医生就是方便,还能随叫随到。
诸如此类事件,多不胜举。
每年夏秋季节,还有好多感恩的村民,提着他们家里种的新鲜蔬菜和刚采摘的水果,放到诊室里,用农村人所特有的最纯真的淳朴来表达他们心中的感激之情。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岁月摧残了他的容貌,却坚定了他的初衷,学医就是为了治病救人。于是,田间地头,村头村尾,随时都有他矫健的步伐和高大的身影。渐渐地,他便成了村子里的家喻户晓的名人了,小到两三岁的孩童,大到七八十岁的老人,提起他,没有不知道的。
改革春风吹满地,基层医疗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村医的使命和任务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合作医疗普遍开展,电脑成了每个村医的必备品,国家实行乡聘村用,合同制乡村一体化,还给每个村修建了村卫生所,开展四室分立,特色诊疗。桃园村人口目前大约两千五百多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慢性病也相应增多,为了守护全村人的健康,他和妻子都投入了公共卫生服务当中。
目前,全村共有慢性病人数五百多人,按照规定,每人每年至少四次面对面随访,有的还要加访。对于行动不便是老人,他便送医上门,为他们测血压,血糖,并为他们认真检查病症,指导用药,讲解政策,让他们都能感受到政策的温暖。村口的腿脚不便的刘阿姨每次见到他,都热情地拉着他的手不放,满脸笑意,嘴上不停地说着感激的话。
张桃园村人口算不上庞大,但全村所有人的档案信息,电话号码等动态信息的变化都要随时更新,这让他的任务更加繁多艰巨,有点力不从心。同时还兼管全村的“生死薄”,也就是孕产妇儿童管理和死亡人口的及时上报。幸亏有妻子鼎力协助,不然他真有点忙不过来。因为白天还要给前来就诊的村民看病抓药,并抽空做些农活,晚上还要整理相关信息资料。有时候,他忙得顾不上吃饭,饿得饥肠辘辘,等送走了最后一位病人,才能安稳坐下来好好吃一顿饱饭。
二十多年来,他几乎每天都在村卫生室度过。除了值班,就是坚守岗位,没有节假日,每年大年三十还在病人家中。这些年来,他连续多年获得了乡卫生院的嘉奖,并且获得了县卫生院局的奖励。各类荣誉证书已压了厚厚一沓。他小心而有细致的保存着。他到事迹得到了镇原县融媒体的重视,并于2021年五月份专程前来张桃园村卫生所采访他。他的事迹因此也登上了庆阳电视台,广为宣传。他是千万个乡村医生的楷模,更是庆阳人民的骄傲。
为了能更好的服务百姓,也没时间打理田地,他们把家里的土地就免费让给别人耕种。由于任务繁忙,他们夫妻二人风雨同舟,相互协助,认真完成上级交代的各项任务,共同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平安。有时候,为了能及时采取病人信息,了解病人情况,他起早贪黑,进村入户,风雪无阻。
尤其是每年一次的免费体检,规模庞大。卫生院抽调一批精兵强将,还有全乡所有村医积极配合,医院救护车护送着检查仪器,进村入户,认真为所有慢病人群和全体六十五岁以上村民仔细检查。一大清早,接到体检通知书的村民陆续当村委会聚集,排队等候,医生们展开一条龙服务,从登记到检查,最后评估。检查项目主要包括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和B超,心电图等等。努力让每个村民都能真正深切感受到党的惠民政策的温暖。
最近三年前的疫情,让全国人民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村医也担起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们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上面罩,不顾严寒酷暑,不畏个人安危,坚持在一线,奋斗在一线。
去年夏天的一天,张思强接到通知,疫情蔓延,形式严俊,必须全员做核酸,于是他穿上防护服,戴上面罩,顶着炎炎烈日,脸晒得通红,他在村子广场里和战友们一起战斗,排队的人宛如长龙,他们一直从早晨八点奋斗到晚上十点,中午每人吃了一桶方便面,又连续工作。烈日下的防护服里早已汗水淋漓,全身湿透,晚间浑身又湿又冷,等他们忙完了手头工作,回到值班室的时候,早已又累又饿,胡乱吃点东西,赶紧休息,明天还要继续工作。
同时,各村都担起了有史以来最沉重的担子。尤其是村医身居一线,面临着最严峻的考验,抗疫,防疫,各种疫苗接种,返乡人员登记和管理,核酸检测,消毒管理,严防严控,使病毒毒性变异减弱,为广大村民争取了宝贵时间。
张思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村医,却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奉献给了这片热土,他只是全国许多乡村医生的一个缩影。为了生存,为了感恩,也为了家乡的父老乡亲,他不忘初衷,不辱使命,毅然决然的坚守在这片贫脊的土地上。
村医,一个半农半医的身份,在关键时刻,总能身先士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冲锋在前,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的意义,用事实证明了做为医者的大爱无私,敢于奉献的精神!
正如这副对联所写:
廉洁行医,为党为民为病患;
德艺双馨,利人利己利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