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一片乡愁
龙山街南首路西,两个高楼群南北相互对峙,两个楼群之间有片农田镶嵌其中,二三百亩的样子。这片农田以林果蔬菜为主,大概因为圈占在即,地貌杂乱无章。
农田中间有一条小河,宽不过六七米,河水自西向东涓涓流淌。河水不深不宽,但遇旱能浇,遇涝能排,完全可以满足这片农田的排灌需要。雨季河水丰满,树影倒立,两岸草木丛生,郁郁森森。
这条不长的小河上有两座小桥,东头路口一座,主要服务于小河北岸的农田。这座小桥看起来消瘦单薄,已经不能负重。而位于中段“天命之年”的“红旗桥”,却依然担负着这片土地的主要任务:里拉外拽,春种夏管,秋收冬藏……
“红旗桥”长宽各4米,砖混结构,原设计为一桥代闸。东山墙写“红旗桥”三个大字,下注日期“一九六八年五月建”,依稀可辨;西山墙上端中央一个闪光的五角星,左边写“毛主席万岁”,右边写“共产党万岁”,字迹工整,弥漫着浓浓的时代气息。
这座小桥历经五十四个春秋,虽然历经沧桑,依然炯炯有神。它亲眼目睹了五十多个岁月轮回,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他不言不语,像个老成的中年汉子默默地迎来送往,负重致远。它让我肃然起敬!我站在红旗桥上,用各种姿势久久地打量着它。它似乎娓娓道来:五十四年前的那个春天,这里热火朝天的局面。搬砖的、和泥的、推车的、砌筑的,彩旗烈烈,热火朝天。当黄河之水汩汩流过的时候,它是如何激动万分,热泪盈眶!
河边,有位光背的汉子,蹲靠在杨树下吸烟。我上前搭讪,问他小桥的事情。他说:那座小桥和他同岁。眼睛里流露着遥远和自豪。
河的两岸各有一条小土路,坑坑洼洼,弯弯曲曲。北侧勉强可以通过电动车;南侧小道稍微优越一些,也只能满足自行车、电动车、小三轮之类小心翼翼地通行,却是这片土地上,劳人们农事活动的必经之路。

一条小河,两条小路,两座“古桥”安静,古朴,和谐。两侧耕地基本没有农作物,全是杂乱无章的树木。用材林主要是速生杨,集中于小河两岸,参差不齐,毫无章法。大田里以果树为主,有杏树、桃树、葡萄、核桃,也有香椿、绿化苗木穿插其中。有的果园农户还是比较上心的,规范有序,但总体上显得懒散,随意,不切心意的样子。
究其原因,也很简单。当你置身其中,然后一伸腰,一打量,三面高楼耸立,一面向湖。再愚蠢的也会明白:说不定哪一天,这里就被钢筋混凝土所覆盖,再精美的果子,再挺拔的树木也阻挡不住万丈高楼那隆隆的撞击声。于是,他们盼望圈占、等待圈占,圈占了就素静了,不用成天惦记着它们;它们又担忧被圈占,圈占了,老祖宗留给的那点念想永远成了回忆。
这里完全可以说是原汁原味的传统农业耕作模式,因为,大型机械无法进入,百姓们也没把主要精力投放在这片土地上。
自从发现这片土地,我每年不止一次到这里走走看看。春天,烂漫的杏花雨;夏天,一串串金黄的果子;秋天,随风飘落的叶子;冬天,柴门孤寂的瑞雪。我更记挂着那条弯弯的小河,还有弯弯小河上的红旗桥。
那天下午,虽然阳光并不火辣,还是感觉闷热。于是,我鬼使神差地走进这片幽静。两个多月前的那场烂漫,如今一树树橙黄,小路两旁绿草茵茵,树上的欢快地歌唱着,空气里弥漫着成熟的味道。
看着南北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默默祈祷:脚步慢一点,再慢一点。即便慢不下来,也希望留下一片烂漫,一条小河,一座功不可没的“红旗桥”,一段悠悠的岁月乡愁。

作者简介:鲁海,本名胡振同,上学时期就喜欢文学,退下来后,写了一些诗歌,小小说、散文、札记等,散见于报刊,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