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传记
《大地上的长恋》:一时忘不掉

□虎妞
喜欢读李恒昌先生的当代著名作家评传系列,很重要的一点是被其文字风格所吸引。它们清新优美,又通俗易懂,绝不咬文嚼字,这种文字风格在《大地上的长恋——张炜创作评传》中更是表现得酣畅淋漓。
“沉甸甸、有力量,一时读不透,一时走不出,一时忘不掉,还想从头再读一遍,还想从头再思考几遍。它究竟写了什么呢?显得如此厚重,如此沉重。概括起来,它写了一条大河、一个古镇、一艘古船、一个产业、三个家族、四次剧变。它们交织并行,有机统一,在一个庞大复杂的、伸出厚重的叙事里。”这是李恒昌先生评析《古船》之“特别有厚度”时的开首语。虽大量运用排比句,却丝毫没有重复啰嗦之感。“读不透、走不出,忘不掉”将作者阅读《古船》时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致入微:起初读不透,慢慢入迷走不出来,读过之后又难以忘怀,层层递进,想必很多读者对《古船》也有类似的阅读感受。
《古船》的厚重感和沉重感确实让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写作题材和思想的厚重、故事的沉重,尤其隋抱朴独自在小磨坊里想破头的各种思考,各种难以释怀,让人读起来沉甸甸的,不由得掩卷叹息那个时代的那些困扰、那些悲惨的人和事。
李恒昌先生似乎深谙《古船》读者的心态,他的评传运用了明快轻盈的文风,将读者从《古船》厚重沉重的情感中拽了出来,站在赏析的角度再次观览《古船》,欣赏它文学意义上的厚重沉重之美。
无论是《古船》,还是《柏慧》《你在高原》,李恒昌先生都做了如此巧妙的安排,真正做到了让读者如沐春风、行云流水间地领略张炜的经典作品。这种文字语言风格,是李恒昌先生评传系列作品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在《大地上的长恋》中,李恒昌先生分别对张炜的小说、散文、诗歌、童话等不同题材的作品进行了评析,对张炜的文化精神、写作精神、人文情怀进行深度挖掘,将一个“半人半神”(赵德发老师语)的大作家张炜展现在读者面前。
张炜的“芦青河系列”,意象美、寓意美、执着美。这些美在李恒昌先生丝丝入扣的文字解说下,画面感喷薄而出。像“听一首歌”“欣赏一首诗”“像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一个人在密林中穿行,每每有金黄色的光芒照射进来”。作者在赏析《声音》时候所用的这段语言,对于《大地上的长恋》的读者来说,何尝不也像在“听一首歌”“欣赏一首诗”。
《古船》则是灵魂深处的拷问:古船,就是中国。在对《古船》评析的结尾处,李恒昌先生选取了张炜在研讨会上对质疑和责难的直抒胸臆:关于土改中的过火行为,既然真实存在,为什么不能写?农民的过火行为,党是反对的,也是明确批判了的。党当时就反对的东西,现在为什么不能写了?
这种难能可贵的直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赤诚勇敢的作家,其文人风骨灼灼其华熠熠生辉。李恒昌先生取材的勇敢,同样值得我们赞叹。
《九月寓言》是一曲生命的悲歌,李恒昌先生从中读出了张炜的苦难意识、文化精神、人文情怀、真实性原则、内向型性格,并将之述诸笔端。《九月寓言》里的小村庄,像是乌托邦,却又清晰而真实。小村人的愁苦、小村人与外界的文化冲突、小村人情爱的缱绻与决绝、小村人的现实生活、小村人故事的内向性语言讲述,带着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九月寓言》所反映的现实及人性,是庞大和深刻的。
《大地上的长恋》像一幅画卷,画中不仅有张炜作品中的人物情景和故事,更有立体的大作家张炜,他的无畏和不圆滑,恰是这个时代迫切需要的。同样在画卷中,我们还能看到一个对张炜的作品和人格魅力充满热爱和仰慕的李恒昌先生。
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写作、以甘于寂寞的精神写作、以劳动者的姿态写作、以夸父逐日的精神写作、以大匠精神和工匠精神写作、用心灵从事写作;坚韧、守静、勤勉、恒久、严谨、动情。这是李恒昌先生对他所了解的张炜的写作态度和写作精神的归纳总结。张炜在严重车祸住院期间,仍旧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写作;张炜潜心20年完成450万字的《你在高原》;张炜“藏在”登州海角的一个待拆迁的小房子写作……
一个通过旷日持久的辛勤写作走上中国文坛高峰的作家,至今不忘初心坚持着自己的写作精神和理念。有幸读到这部作品,是我与崇敬的张炜和亦师亦友的李恒昌两位先生的文字会面和精神交流,受益匪浅。

微信热线:13325115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