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繁生活的人格化写作
——读张全宝的散文集《汶河映月》
邹立文

世事琐碎,纷繁芜杂。然而,好的作家却总能够依循良知,对碎片化的生活原貌进行剪裁组合,深化延展,继而抽象成一种力量,去影响和改善社会个体的本性与品德。在读张全宝的散文集《汶河映月》时,作家这种情理兼达、人文合一的人格化写作范式,就让人感受颇深。
通常意义的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风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它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是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以此来外置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模式等,从而类别于他人。
散文写作最重真情实感,因此也最易见得写作者的性情与品格,彰显其人格魅力。生活中的张全宝重情重义,他的故土情结朴素而炽热。大汶河是莱芜的母亲河,她回环西流浩浩汤汤,滋养着每一位嬴牟儿女。张全宝出生地的河,求学地的河,蹲点的河,工作地的河,都是大汶河的支流。那里不仅留下作家嬉水捉鱼的童年时光;也留下过同学结伴水中泛舟的雅情趣事;还曾留下夏夜虫鸣汶河映月,初恋时相约河畔的激动与浪漫。因此,大汶河不仅是一条现实生活中与之息息相关的河流,更成为了张全宝文学创作的一块精神的高地。随着离家别乡的外出工作,作家对故土的怀恋也就凝结成了浓郁的乡愁,氤氲在字里行间。哪怕是一盘吱吱的石碾,一株长疯的枣树,亦或是一片沉寂的山湖,一截远古的石墙,都会让他魂牵梦绕心心念念,唤起一段段过往岁月里的故事。作家对身边亲友的情感也是细腻而真挚,在《母亲的手》一文中,我们读到了勤劳俭朴一生的母亲,她那双布满粗糙老茧,皴裂出道道血痕的手指,犹如石雕般让人惊愕与震撼;读到了《父亲这一辈子里》中,父亲生逢乱世命运多舛,虽三遇生死关口,却依然坚定乐观生活,并恪守情义为先、知恩图报的老观念,以泽被后人;同时,我们也读到了十七岁就过继到章丘三爷爷家的大哥,老年来虽怀落叶归根之心,却未能如愿归家的无奈;以及小时候亲戚中唯一干公家事的表姑,三十多年过去,却一直珍藏着“父亲”当年手艺杰作,一块手工印染的蓝底白花的粗布包袱。作家平实无华的文字中却满含血浓于水的亲情,读来使人感同身受,不觉已是泪下潸然。于友人而言,《三见荆强》《二访老杨》《懂你》《刘总的风度》《石开见“英”》等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不管是工作上的同事同行,生活中的相遇相知,还是社会活动中的交集相识,张全宝总能真诚以待真心相交,志同道合者更是品德兼融常来常往。
对于作家来说,人格的高下自然左右着世界观的形成,从而决定其对现实生活的观点与态度,以致影响和指导他的艺术创作活动,并固定其文格特色。《汶河映月》中的散文篇章,文辞清正、章法严谨、情景交融、结实耐看。因此,文集中不乏佳篇力作,读来常令人心神悸动,意犹未尽。当然,张全宝这种文学创作风格的形成,亦与其日常的涵养和修为有关。平素的生活工作中,不论是顺风顺水的顺境之时,还是差强人意的低落阶段,作家总能安宁心态、顺势而为、宠辱不惊。1981年6月张全宝师范毕业,阴差阳错被分配到山村小学。闭塞的交通,简陋的教学及生活条件,五年的光阴孤寂而又漫长。然而,他却没有因此抱怨和消沉,而将枯燥的生活变得充实且有意义。教学之余张全宝重文专书,提升笔力;爬山蹚水,纵览民情;结识各色农友,至亲至善,无话不谈,情胜故乡。张全宝在市机关工作的十几年中,曾两次下村蹲点。在钢城区的疃里村,作为督导成员驻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张全宝吃住在村里,村里的山水,毗邻的牟汶河他都遍布足迹,并与村支书成了挚友。后来,张全宝还以支书为原型,创作了中篇小说《冬季无眠》;在莱城区山口村包村的一年半时间里,张全宝也是尽量住村,帮村里出谋划策,做些实事。期间,因《孝子马约》《秃尾巴老李》的故事就发生在山口村,而经张全宝慧笔推介而得以扬名。
一个好的作家,除具富有悲天悯地的世间情怀外,还要有份社会责任的担当之心才行,张全宝的为人为文就不乏良知作家这种人格行为。如在莱城区山口村包村时,因村子西邻嬴汶河,为经济利益所趋,河沙管理曾一度失控,出了一桩沙坑溺水案,张全宝以此为素材,创作了中篇小说《村长打官司》,以此针砭时弊警示世人。济莱区划调整后,张全宝到泉城工作,平台升格,职级提高。然而对于自己塑身之源的莱芜,作为资深媒体人,挖掘和展示其深厚历史文化的心情,变得愈加迫切。张全宝迅即策划并精心撰写了《乔树荣与雪野湖》《永宁崮:一“叶”成名》《青石关:一辙惊梦》等十篇散文刊发济南日报“趵突”专栏,引起文艺界的热议和好评。此外,还盘点了十组(十篇)人物,每组四人,包括《我的“四贤”良师》《我的“四张”益友》等。形象白描化,故事个性化,语言简洁质朴,灵动深邃,耐人寻味。
去年夏日,在雪野湖畔的雪莱小镇,文友相约家中,幸与张全宝老师雅聚小酌。其言谈有度,举止得体,沉稳刚毅,和善亲切。在他身上既有文人的儒雅之相,又有君子的坦荡之风,颇得人缘受人尊重。识其人,读其文,人文合一,实属难得,如今作家张全宝已退休赋闲。然而,他却依旧活跃在莱芜的吴伯箫研究会、嬴秦文化研究院等组织,为莱芜地域文化历史的挖掘和整理,贡献着他的一份力量。当然,我们也更希望在许多文学创作中人格缺失的当下,能够读到更多的像散文集《汶河映月》这样,以人格化精神建构为基石的优秀的文学作品。

投稿加微信zxq13910331606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