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书法之情
叶向光
嚎哭是工作嗎?当把书本递于小手的刹那,哽咽便戛然而止。这是关于我幼小时的一个传说。
在入学前,我已稍通一些文墨,这也许是缘于家族的书香的惯性感应吧(我祖父北大水力系毕业,伯父山西大学毕业)。据传伯父叶庆年一笔好染。是山阴县出名的“文布袋”,可惜英年早逝。父亲因家境中落,仅读过完小,但老人天资聪颖,有相当于过目不忘的记忆,文笔也好,我在耳濡目染间受到熏陶。在书房,对于写仿尤为上心,兴致盎然的情景感动着我的启蒙先生胡敬德(我父亲的亲舅舅),于是对我要求超过他人。记得老汉给我一个规定,一个字如挨一棒(判仿),就挨五个脑瓜。先生的弹脑瓜夲领是出了名的。有一次我有些疏忽,居然有三个字挨了棒,战战津津带着仿本去接受处罚。我挤住眼,把脖颈挺直地伸过头去(因先生有规矩在先,如若闪缩,要重弹的),当我被弹到五个脑瓜时,前额整部已异峰突起,无从下手了。先生发了慈悲,警告我说:“往后如此,绝不饶恕!”
一言九鼎的震慑至今难忘。正因为如此,在完小时(升四年级),我已“大名鼎鼎",在书写方面开始了“为人民服务”的生涯。
缘于爱好,后来凡出门在外,看到张贴壁榜或懸挂的牌匾上的美字往往吸引我脑袋晃荡起来(用头仿写),引得别人诧异。
当接触到名人后,才知道自己那只能算作是写字。一辈子了,多少支笔损坏于我手,多少纸张毁于我笔下,长进虽有,但並无质的变化。这不仅辜负了自己,也辜负了胡敬德先生,还辜负了我高中时的王广山老师,也许还辜负了不少喜欢我写字的人。
老了,夲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继续着我的爱好,使我逐步地摸到了中国书法的门沿。
一管七寸竹,几须羊狼毫。四尺净皮宣,满池一得墨。真草隶篆行,演绎中华功。在日继一日中,悟彻那力透纸背的颜筋柳骨;悟彻那龙飞凤舞的章草狂草。可听得见空谷幽香,可呼吸到兰亭仙气。在悟彻间似乘风奔月,似闲步桃园。
啊!中国书法,之法之度之韵之味之神之魂,也许会融于我心,蕴于我情。
由草而想到做草民百姓的好来
叶向光
翻烂了辞典,找不出对草所应该下的定义。
所能看到的是“高等植物以外的草木植物的统称”。
狗屁!
衍此,便有了“草草丶草包、草根、草荒、草鸡、草寇、草莽、草民、草贼、草率、草头王、草野、草菅人命、草民百姓”等等的草词草语。
其实,只要有地,就有草。只要是草,只要有立足之地,就要生长,萌发生出,拔节长高,锵然地绿遍山野,绿过一生。草无论生在何处,一样活着,活得淡然,潇洒,自由,不卑不亢。
黑风恶雨袭来时,草呀,弯下了身子,贴着地面,将那恶毒的企图放了过去,然后挺直身段,依然蓬勃,茁壮向上。
渣人为抄近道,随意践踏,草在脚过之后,依然不屈,奋发崛起。
只要根在,希望就在,明天就在。草的坚韧,草的达观知命,草的贫贱不移,草的威武不屈,是任何所谓高级的植物、动物都无法跟它相比拟的。

草,是有生命的地方的最豁达的英雄,最明白的智者,最高境界的精灵,最值得尊崇的生命。
人,往往没有一棵草的境界?更少有一棵草的品格?哪里比得上一棵草的聪明?只有历经艰辛,才懂“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蕴含的深刻意境。
平凡的人,惯于以草民自居。但细想起来,草民也有其不同:不做官的人,甘以草民自居;没做官的人,只好以草民自居;被罢官的人,不得不以草民自居;辞官的人,决心以草民自居;做官退休的人,只能以草民自居;想做官的人,以言必称草民而自讽;做小官的人,言好道咱也是草民而自慰……
其实,草民属草,草接地气,易于生存。草民虽也属“匹夫有责”,但往往是在非常时期。大多情况下与草亲近,清闲自得,有“无官一身轻”的坦然。过惯了平淡,少了不必要的“提心吊胆”,多了“放浪形骸”的自由。当草民“门无车马喧",而易“悠然见南山"。由此想来,草民“何陋之有”?
学做一棵草,草草人生,也许少了无数的烦恼,轻轻松松地活它一辈子,岂不更好!

憔悴乡村
叶向光
触目,我倚在车窗向原野寻觅,觉得有点硌眼。是风尘有意无意地遮蔽我的眼帘,听不到乡村的马嘶牛鸣,看不见乡村的鸡飞狗跳,看不见袅袅升起的炊煙。
曾经的暮鼓晨钟的余音,穿透耕播锄耘的岁月,尘封的听觉是否还有春华秋实的感应?
一个曾经挥镰飞锹的身影由清晰而渐渐模糊;一个曾经抛镢掀筐的图象从窑井降沉升起也倏地消逝得无影无踪。一个站台板书讲说眉飞色舞的镜头拉长而又回缩。
而今,朱颜己改顶秃胡炸的老翁,目光浑浊地瞭望曾经耕耘过的土地,扫描曾经掏挖过的矿场,追寻曾经施教过的校园,似乎陌生到怀疑有无过的记忆。
二十七年的乡村生活,给我打上了农家深刻的烙印。务农的件件活计烂熟于心田;炒面糊糊山药块垒的滋味铭记于脑海;乡间伙伴的摸爬滚打浮现在眼前;驱马喊牛牵驴携羊的架势仍在回旋;土气洋气之交融的情丝有别样的缠绵……
一个高中夲科生(1)在经历跃田野钻煤巷的磨炼之后,终于端起了公家饭碗。尽管它是穷老九,但灰土盖脸手裂脚皲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
然而,真正一去不复返的不是艰辛的岁月,却是纯朴的夲色。尽管与农工交集,觥筹吆喊,但不是迅哥儿闰土却似闰土迅哥儿的事实,让闰土们生分了许多。
如今追忆一番,仿佛有所感悟,乡村日见憔悴的原由,与我这一类人的演变能不无干系?于是,使我不由地回味毛主席之让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远见之伟大。所以,干部与工农打成一片炼成一块的要求,确是乡村欣欣向荣的必须;确是共产党江山永固的必须;确是保中国社会主义红旗不倒的必须。
我想,乡村的憔悴不会日见。我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愿景一定会实现。
注:(1)高中夲科生,指六六届高中生,读书三年,加参加文革二年共五年才毕业
文学这东西
叶向光
诗词曲赋文,从文字创造始,也许就一发不可收拾地文化文学起来,即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与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存且繁荣。于是,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应运而生,璀璨着历史的天空。
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通过人们头脑的反映,由于社会变革的急需,许多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企图推行自己的“道”,诸如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纷纷游说立言,使得文学这东西披挂上阵粉墨登场,大展宏图。
由此想来,人们对于文学的定义未免狭隘了不少,那一切政论之辞无不应该归于文学的范畴。否则,将政治与文学断绝开来,就不能真实形象地反映历史现实,也削弱了文学对社会发展推动的威力。
鄙人才疏学浅,妄言之见,定然不能博得眼球,所以姑且避开文学理论之探讨,却是被当前网络文学的大众化吸引,竟萌发了对“文学这东西”的别番议论。
文学这东西,往往能将人搞得找不到南北,甚至神经质起来。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但不是凡劳动者就能创造文学艺术。可是网络之门大开后,搞文学的人便趁势而生,连我这一类文学盲人也似乎欣欣然地张开了眼,直至弄到神魂颠倒废寝忘食的天地。是不是文学,不管它了,舞弄起来强装义角。
文学这东西,多是有大起大落经历的人,才可能喷薄出来的,而不是识文断字便能鼓捣出来的。所以照猫画虎的东西,就必然蹩足、死硬,没有感染力和生命力。所以也很难涌现出文学大家来。
于是乎,标准降低到底线,将文字组合便成诗成文了,大众化也就自然而然了。自打自唱,自鸣得意,自我欣赏,自鸣不凡,便潮水般涌来,充斥遍天下网络,成全了不少人的“诗人”、“作家”的美梦。
文学这东西,把路遥给“路遥”了,把莫言也“莫言”了。我与国家一级作家丶原内蒙古作协副主席丶秘书长田彬先生是老乡朋友,两人交谈过文学这东西。他语言风趣幽默地说,写作搞文学创作,也像上了“贼船”一样,好上难下,进入了创作睡不着吃不下,阴阳不分。我的学生朋友胡国栋也和我说过:“啊呀,叶老师,写东西写起来就不由人啦,经常是想着想着,即使睡下了,也要爬起来,一搞一个通宵。”身旁的人和事是最能征服你的,使我不禁联想起鲁迅丶路遥,他们为文学而生,却又为文学而早早殒落。由此而想,文学这东西有时也真不是个东西。
现在网络文学方兴未艾的气势,感化着有点文化的人,也不知自己是不是搞文学这东西的材地,但也想写写自己想说的一些东西,有时竟也搞出一点身边人喜欢的东西。我认为这是一件自寻其乐的好事情丶好现象,是修身养性的好渠道,这要比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作派好上十倍百倍。可见文学这东西有时也真是个东西。
文学这东西,很有磁性的。它不仅吸引人读,也吸引人去搞。搞文学没贵贱之分,唯有高低之别。但不能因自己底子薄而妄自菲薄。选取易于把控的体裁,因材而作是一条可选之路。我总觉得自己写出的诗歌不入流,既费劲又蹩脚,缺乏意境,没有感染力。于是就多写一些小散文,既省力又自由,也容易表达情感,有时还能写出一些被别人认可的东西。由此,我想到文字这东西弄对了,也可能是个东西。
是个东西也好,不像个东西也罢,动动脑,动动手,搞点东西是大有裨益的。不过,要搞的东西,我并不完全赞同莫言先生说的文学是专搞暴露的。应该既暴露,又歌颂。才能使文学是个完整的东西。
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之浅议
叶向光
汉字书法艺术是孕育于文字发展史的。祖先在创造文字的同时,倾注了人类爱美的天性。毛笔的使用,逐步产生了完整的用笔理论和自成体系的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当然,这种理论还在不断的丰富之中,所以谈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创新是爱好书法的人们天职。
书法艺术有它独特的表现手段,即在一整套严格的纸墨笔砚使用理论的制约下,运用富有力度、节奏、粗细、快慢、浓淡,带有强烈的主观情调的线条再创造出既不违背汉字造型规律但又是打破汉字选型的全新的空间构成和空间构成群体。由此可见,其它任何文学艺术都无法取代书法艺术,从而使书法艺术得以遗世独立,经久不衰。
但是,书法艺术有它的依附性,表现于书法艺术与我国传统文学、艺术、哲学、美学的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的交叉和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写意。所谓写意,是与写实相对而言。写意并非不写实,而是一种更自觉、更鲜明、更灵动、更带有主观色彩的写实。书法艺术亦然,它不仅是文字的复写,更是带主观个性情感色彩的线条构成。与传统的中国文化一样,书法艺术以追求自己最高理想境界为目的,即追求意境,追求一种超脱物表、澄静内中的理想境界。
继承与创新是书法艺术不可回避和不可抗拒的规律。由于书法艺术与文字形影不离的关系,所以艺术风格便是爱好书法者的追求。在书风的否定与肯定的变革中,涌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大家。
艺术的创新基于对旧艺术的母体的否定,但并非是完全排斥对母体的有益成分的继承。继承与创新互为前提,相辅相成。所以历代书法家总是“取诸长处,总而成之”,并始自成家。
继承与创新的问题在当代书法理论界争论热烈,似乎难以统一。拙见以为,无须强求统一。创造与实践的功过得失,有待时间的检验。但对于脱离书法艺术本质、脱离本民族审美心理的“丑书”,可当别论。
继承,不是模仿;模仿,不是继承。赵本山的模仿者绝不是赵本山;赵本山绝不是任何一个模仿者。临摹固然是必经之路,但越是模仿得像就越是走火了。鄙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喜爱书法艺术,当然临帖、默写了一个时期,但越是长大,越是叛逆了起来。因为从自己内心的追求就不想成为一个“卓越”的模仿秀。譬如,在篆书书写方面,我对整齐划一的粗细均匀的用笔,感到一种“平铺直叙”,甚至“死板教条”。于是,我就在习作中体现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见机地变幻线条的粗细与浓淡,去表现自己的书风,这也许不是继承,但私下认为应该是 在继承中的一种创新理念。
我的同学,也可称为我的老师郭瑞金先生(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会长),他的书法艺术,实实在在地体现出了在继承中的创新,所以为人称道,名声大噪。
继承与创新这个课题,是每一个书法爱好者必须注重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琢磨,去提炼,去提升。尤其是诗书画研究会成员,更应该去自觉地把它当作一项任务完成。
在大众化练习书法的群相中,所谓的一些权威者,并没有对怎样引导这一群体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是指手划脚评头论足的斥责,什么没有体,没传统丶没根源,一顿大棒杀死无数的继承者的创新,往往被冠以“草根体”丶“老干体”的贱名。我认为这是书法界的另一种悲哀,它大大地阻碍了真正的继承。
篇幅有限,亿此而言,一孔之见也。
为田彬先生画像题
叶向光
分别了多年的一位小弟,
相逢居然是出人意料的可亲。
笑眯眯甜蜜蜜的姿容,
如若拂面的和煦春风。
他出生在偏僻的山乡,
他曾做过排字的工人。
那热爱家国的情怀,
酝酿在繁忙的时空。
抽出可用的时光,
从笔尖上流淌出时代的心声。
别看他是那般年轻,
却蕴藏着不一般的雄心。
岂能做池中的尤物,
向往着腾飞的蛟龙。
借助一个个的平台,
成长为举翅翱翔的雄鹏。
一部部大块头的作品
无不饱含着对乡土的一片片深情。
如问作家是怎样炼成?
他满面洋溢出甜蜜的从容。
废寝忘食的词语,
不足以描摹创作者的艰辛。
耐得寂寞的评说,
远不是耕耘者的博大心胸。
拖着动过大手术的身躯,
有着稳坐板凳的硬功。
撇过作协头领的光环,
投入了心愿实现的勤奋。
抛开才华横溢的天赋,
填补独具风采的真空。
鄙夷墨守成规的说教,
展现喜闻乐见的新风。
一幅幅自成一体的书法,
一首首通俗易懂的诗歌,
在描摹雕琢的旋涡里,
突显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德高中丰满着盈人的望重,
开恳间提携了无数的新人。
毫无当官的架子,
不见成名的骄横。
一拉老弟兄的平易,
赢得了文坛将士的推崇。
没有成就了的半丝清高,
多的是与普通人的相融。
他关注着年轻人的追求,
他扶持着爱好者的上进。
他才是百姓喜爱的作家,
因为他将一生奉献給了民众。
他是内蒙古的树理,
他是北国乡的马烽。
但凡迎见那笑眯眯的面孔,
总感到一份甜蜜蜜的滋润。
同声相应的强烈渴望。
营造着同气相求的围氛。
万水千山的相隔,
拦不住斯人的如坐春风。
远天远地的一声问候,
送给可亲可爱的弟兄。
企盼你新作的推出,
祝愿你身体的保重。


诗
叶向光
诗歌
是心灵用来
与自然
与社会
和自己相联系的
精美的画图
诗歌
是最快乐
最良善的
心灵中
瞬间的记录。
诗歌
是智慧海洋里
的珍珠
诗人
是把珍珠
串成了项链的高手
诗歌
是灵魂的酒
是会呼吸的思想
会焚烧的文字
是至美的精神
是至善的幸福
诗歌
要渗透到
人们的心灵
要震撼到
人们的骨头
蹩脚的诗人
只懂得
廉价的空吼
我
爱恋着
诗歌
我
拼凑着
文字
却在琴键上
弹不出
美妙的音符。
潜入诗行
叶向光
诗不是雕虫小技,
诗不是无病的呻吟
诗是诗人的敏感
诗是诗人的疯狂
诗是诗人的激动
诗是用文字创造的韵律
诗是蕴蓄于文字中的乐音
诗奉献的不是目的
诗捧出的全是热情
诗是表达的通道
诗是灵感的结晶
恐怖是诗
希望是诗
爱是诗
恨是诗
轻蔑丶忌妒丶懊悔,
爱慕丶憎恶丶怜悯,
理想丶憧憬丶绝望,
全都能渲染成风景。
诗可瞬间消逝
诗可永垂不朽
只要韵律存在
诗将在平仄中永生
诗是指缝间漏下的沙
诗是脑髓中奔出的马
诗生出的是喜怒哀乐
诗是人们发泄后的逃脱
我悄悄的潜入诗行
寻寻觅觅地挖掘
混浊的眼神
在密密麻麻间捕捉
在匆匆忙忙中盘旋
赤橙黄绿青蓝紫
那个是我中意的颜色
我悄悄的潜入诗行
如同在品酒品茶
杯盏中盛不下味道
口唇上画不出瑜瑕
唯有浇灌在心底
才知世间有奇葩
我一次次潜入诗行
想象着黛玉为什么葬花
唐诗才精选了三百
宋词中也生出过蒹葭
望望诗仙的项背,
逸兴远在那天涯
冥思苦想算不上推敲
腹有诗书不一定气能自华
照猫画虎的描摹
也许能在诗行间攀爬
北魏重镇四大群
叶向光
群若烟雨之霏霏兮,
余为之而求索矣。
日心之高驰兮,
行其万千之程里。
游天下之胜地兮,
终将驭马而返归。
唯聊而无章循兮,
牵动初心其迟疑。
攀青山之峰巅兮,
赏家乡之丰美。
故乡之几处景观兮,
他地少有所能及?
有花草需整饬兮,
以园林之规矩。
园丁之辛劳兮,
馈游者之希冀。

《方寸天地》之果香兮,
引蜂蝶之相聚。
纳八方之俊才兮,
将彩景之描绘。
莜面土豆之特色兮,
飘香于天下各地。

《青山文苑》之重华兮,
犹若老骥之伏枥。
挖掘故土之奇珍兮,
将整合其而荟萃。
引领青山其巍峨兮,
挺塑武川之丰碑。

《北方文苑》之有生兮,
欲书重镇之瑰丽,
精雕细刻之用心兮,
倾心这块神奇的土地。
倾力于不凡之美篇兮,
见卓尔不群之葳甤。

《燕谷飘香》之雪莲花兮,
异香其何等扑鼻。
独具特色之芳菲兮,
百花齐放其旖旎。
采撷词章之精华兮,
一览众山小之惊奇。
争芳斗艳之胜景兮,
合父老乡亲其心意。
百家争鸣之抒情兮,
报答生我养我之恩育。
群起而颂之兮,
捧月其无愧。
竞放而美之兮,
竭诚其无悔。
无哗众取宠之图兮,
有异曲同工之娇美。
诗礼之乡其繁华兮,
筑巢引凤之神奇。
余周游天下之几百群兮,
唯家乡之情而所系。
精心侍弄之园圃兮,
点点滴滴珍之而无遗。
老夫虽无能而酬谢兮,
分享其精华而欣喜。
为四大群主之奉献兮,
书赞歌而以笔。
愿群友之精诚兮,
同心同德而勉励。
放歌于中国梦兮,
同巍巍青山而永垂。

叶向光(1947一) 男 汉族 祖藉山西,曾在武川工作三十多年,1993年调到准煤公司,现住准格尔旗薛家湾镇。大学本科学历,曾务农,做过两年煤窑工,后从教,中学语文高级教师,2007年退休。内蒙古书画研究会、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被聘为牛津艺术学院书法导师。
主要作品:
创作诗词2000余首,代表作有《煤窑记事》、《人生经历九章》、《为鲁迅唱支歌》、《后山出了个大能人》等。创作散文180多篇,代表作有《我的非经验之谈》、《解读“责任”》、《一生的亲亲》、《唢呐》、《小园里的梦》等。部分作品散发于有关报刊杂志等媒体。收集整理并准备出版《内蒙古西部地区方言俗语汇集》,约三十万字。
从小爱好书法艺术,曾有作品发表于《乌兰察布日报》、《内蒙古日报》及《书法》杂志。现多发于网站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