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1987年服役期间的照片。
1987年正月初二,在海军北海舰队驻胶东半岛某部服役的我经上级领导批准,回家休探亲假。这是当兵三年,离乡千余公里,只有21岁的我第一次回家,兴奋得一夜没睡好,归心似箭,第二天黎明悄悄起床,没打扰同寝室战友,拎起提前收拾好的一个帆布包,一溜小跑赶往汽车站。
该车站非常简陋,因为正逢春节,候车乘客寥寥无几。经打听得知,通往火车站的公交车班次大减,而且也不准点。此时,天刚亮,一位老板模样的中年男人走过来说:“海军同志,车还等一会儿才到呢!天气这么冷,吃点饭吧,暖和暖和身子。”是啊,光顾着急赶路了,停下来我才感觉脊背湿透,冰凉,饥肠辘辘。
“行,来一碗面条,快点上。”我说。
小饭店紧邻公交站点,我选择靠窗的位置坐下。因天气寒冷,玻璃窗上结满窗花,有的像花草,有的像山水,有的像云朵……难画难描,漂亮得如同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完全遮挡住了外面的街景。不一会,热面条端上桌,我狼吞虎咽,“秃噜”“秃噜”一碗面条就要见底儿。
突然,我听到了窗外传来车子发动机启动的马达声。那个年代,除了公交车和少量载重货车,街道上车辆非常少,我判断是班车到了。如同听到了紧急集合的哨声,弹簧般站起身,迅速掏出饭钱放在桌上,提起帆布包拔腿跑出门去。只见柴油发动机的公交车,后面拖着一股黑烟,挟带着极大噪声,已驶出约三十米远。
“等一下,等一下!”我边追边喊,却感觉与班车的距离越来越远;喊破了嗓子,感觉自己的声音苍白无力。正在失望、无助之际,车对面,马路边,闪出一位大汉,频频挥手,示意停车。
班车缓缓停靠于路边,我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大口喘着粗气,迅速跨上去,车子重新启动。我回头寻找刚才拦车的大汉,他并没有上车。蓦然缓过神来——他不是该车乘客,而是专门为我拦车的“侠客”。
刹那间,一股暖流涌遍全身,遇见好人了!
我不记得是否来得及给那位拦车大哥道谢,就这样擦肩而过了。当时只顾盯着敞开的车门,甚至没看清他的相貌与年龄。回眸窗外,拦车人的距离已经很远,只隐约看见一个身材魁梧、身穿军绿色大衣的背影。
车在颠簸中快速行驶,硬板座位冰凉,车窗四面漏风,乘客稀少,我并不感觉到冷。
庆幸!如果赶不上这趟车,下一班还不知几时才能到来。如果贻误了乘坐当天某班次列车的时间——那时,只能乘坐从青岛开往东北某城的列车才能路过家乡,每天仅一班。否则不能直达,需天津换乘或中途改签其他班次的列车——意味着会增加很多麻烦,甚至延迟一天到家。
每逢佳节倍思亲,父母的翘首盼望,子女的思乡之情,宝贵、短暂而固定的假期……相信所有当过兵的人一定深有体会!
服役15年,无数次在车站候车,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位挥手为我拦车的陌生大哥。时空跨越36个年头,每逢想起这件事,心里总是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