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眺望到走读金门 (组诗)
张方

眺望金门
九十年代 我登上厦门前沿
一个叫胡里山炮台的高地
眺望金门 在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感觉海上散落的礁石
像还没有解开的兄弟情结
在潜意识里 既緾緾绵绵
又不弃不离
也许是分别得太久 太久
每一次在呼唤你的时候
目光总是一遍遍地
被海上涌现浪花
——我的泪水打湿
在水一方 让海鸥
送去我心中寄语和祝福
把海上的帆 当作一封封
写满思念 而又无法
投递的信
久久相望 真实与幻影渐渐重叠了
我相信未来厦门——金门不再
是两只望眼欲穿的眼
而是两扇——打开的门
两艘——对开的船……

翟山坑道
你 张开的口
曾经吞噬下了
多少
年轻士兵的生命?
战斗的炮声
已经沉寂
停泊坑道里的十二艘战艇
也开走了
作为金门旅游开放地
让藏匿黑暗中的
一个整编师 从此也
重见了天日
怀着探究与好奇
我走进这昔日的长长隧洞
直到返回地面
仿佛是从黑暗又走向光明
坑道外 退役的大炮
四周标着“小心地雷”的雷区
是乎还在不断地向人们
提醒着什么?……

马山观测所
这是与祖国大陆 最短的
直线距离
竟让两岸通航的船
在海上整整走了
二十八年
从马山 望我大陆兮
若隐若现的故乡呵
在山洞潜望镜里
慰藉着多少老兵们孤独
而又愁苦的思乡心
一条并不长的隧洞
却装着战地长长乡愁
让驻岛的两代官兵
空悲切 白了
思乡的头
一夜乡心两处同呵
只有从天上来的月亮
敢冲决人为的
重重阻隔
夜夜还过
马山来……

金门“菜刀“
曾经的炮弹壳
停止了呼啸之后
被有人重新赋予新意
化战争为神奇
多少年过去 破碎弹片
被岁月反反复复地锤打
成为昔日“炮击金门”之后
一页页薄薄的历史
就定格在金门“金合利”
钢刀作坊 吴增栋师傅手上
挥舞的 叮叮当当
铁锤下
一把把锋利锃亮的菜刀
从毛胚到成形 在这里启程
走向世界 陆续走进
海峡两岸的各地厨房
我惊叹 有人只用一个创意
“双通”——就化干戈为玉帛
让一颗颗战地炮弹
神奇得从此
不再飞翔……
“毋忘在莒”
“四个大字”是兵败大陆
逃亡台湾
最后老死孤岛 长眠慈湖的
那位老先生所写
题刻的字迹端正如兵
站立在太武山麓
他们中有的解曱归民
有的离去后就再没有回来
还有的曾经躲在工事深处
一个个战备山洞里在偷偷望乡
几十年的“躲猫猫”生涯
不是青丝变白发就是客死他乡
有一群游客 在读题刻时
都百思不得其解
听了导游诠释的战国历史典故
似乎又似懂非懂了些什么?
面对高高的摩崖石刻
我竖着看 读懂了这一行字——
这分明像一把刀 巳
永远无望再举起……
“梅园”小立
金门太武山登山大道旁
“梅园”两个字的石刻
是蒋经国先生的
题写墨迹
这镌刻在高山之崖的
鲜红颜色
分外醒目
像一树残冬的梅花
与近旁稀稀拉拉梅林
一起 在躲躲闪闪
就像因到了花期还无花
而羞于见人
就连那座休憩的凉亭
也只是打开一把花雨伞
在摆弄着姿式
孤芳自赏
登临太武山道的游人
都在雾里看花
观赏摩崖石刻上杜撰的故事
也像是开着五瓣似是而非梅花……
太 武 山
卸下了太多太沉的戎装武备
成了站在战争之外的风景
山是一个人
人是一座望乡的山
那被战争阴霾笼罩过的
山洞 掩体 壕沟……
还深深地隐藏在金门身体的
腹腔深处
把高举手中“金门高梁”酒
广告牌的隔空远望
只当作一道过目不忘风景——
金门厦门 两门在对开
在曲折的盘山公路之外
一定还有一条不是通向和平“统一”
就是通向“武力”回归的道路
大武山 你是在守望中寻找
还是在寻找中守望?……
金门情思
——参观金门“金合利”制刀厂有感
炉火熊熊的火光
与清脆锤声
顷刻间 和我一起经历了
从炮火连天岁月
到铸剑为犁的全过程
现在我与一把菜刀
彼此 只相距咫尺间
就宿短了
七十多年的时空
距离
一把钢刀就这样
从炮火纷飞战场
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的厨房
与锅碗瓢盆一起
去奏响和平的交响曲
化干戈为玉帛呵
渐入佳境的我与刀的制作者一起
此地 此时 此刻
——都是手中有刀
而心中无刀
今夜 我做了一个梦
在我旅居金门的地方
有一把闪闪发亮钢刀
在繁星满天的天空上
熠熠生辉
是为我 还是为有一天的
祖国统一守夜
眼前所有奔跑而过月光
一个个都是反对台独的
带刀侍卫……

作者简介:

张 方,本名:张昌藩。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刊、《诗潮》、《绿风》、《扬子江》、《广西文学》、《福建文学》、《中国文化报》等全国数十种报刊上发表过诗作,并被多种选本收录;多次获全国征文奖、省级文学奖。系福建作家协会会员。在国家正规出版社出版有《心路历程》、《面对生活》、《深度空间》《乙未羊回望》、《我是你的小苹果》《诗画鼓山》等六本个人诗歌专集。其文学成果辑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