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安兴
盘点壬寅琐记
这一年,大部分时间宅家,是疫情防控的举措。没有让自己闲着,做些看得见的事情,心里踏实。
时间在考问我,怎样在迈向八十四中不曾虚度?将生命的驿站中划上圆满句号?
岁月在告诉我:花费了十年心血的《中华大家庭赋》还有不完满的地方吗?还需要补充内容吗?趁还未出版付梓的当儿,我辗转反侧,断断续续突然想起来了,提纲挈领式的增加了三章:民族信仰、民族垃圾、民族复兴,全书由六十五章增加六十八章,由154万字扩展到了190万字,丰富了民族写作内涵。
新年伊始,按照构想,前后又花了六个月时间,马不停蹄地飞奔,夜以继日地伏案聚精会神地进行逐篇鏖战,拿下每一个踞点。按照预定计划,如期完成了任务。又用了三个月功夫,对全书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校对,尽量减少差错,少一点遗憾。
只有人等车,鲜有车等人。把一切准备工作做好了,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这一阶段的工程告一段落,自己觉得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一个不期而遇的任务来了。黄陂木兰乡邀请我参与木兰乡系列丛书的审稿。盛情让我投入到地方文化建设的机遇。受人之托 ,忠人之事。前前后后、断断续续的细致、认真的全面审视,努力使每一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都不放过。主动协助增加了若干内容,不辜负别人对自己的希望,信任是一种资源、一座口碑。
黄陂诗友们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能够出版一本《黄陂诗词作品集》,留下雪泥鸿爪,证实自己没有虚来人世一场。学会会长会议讨论,确定我负责主审。让作品能够拿出去,无可厚非。对每个人每首作品反复推敲。“象样”让我长长舒了一口气。
同样,《黄陂诗联》全年四期的审稿,也是当年的一项任务。不让读者失望,不往自己脸上抹黑,出现尴尬。珍惜自己的羽毛,也是一种出发点。
与往年最大的不同是:我第二次体验知青上山下乡,也跟着陶渊明学,过上田园生活。
自2021年搬家,在琉璃的湖滨小区,有一片荒芜空地。家人想吃自己的“放心菜”。便买了锄头、铁锨、扁担、水桶。先开了几块地,尝到了蔬菜自给有余,还让附近的亲戚分享成果,何乐不为呢?
家人又想种油菜,收获自己的灿烂。
我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一发不可收拾。便连续作战,如当年人民公社生产队一样,早出工、明收工,挥汗如雨。一下子开垦出了4、5亩地,让过往的人惊讶,个74岁的老人,竟然这么大的干劲!我一笑:用“愚公移山”精神,展示超越自我!
动脑动手,还锻练了身体,时间排得满满的,收获满满。
一切一切,不觉自己老,开垦灿烂、播种灿烂、收获灿烂,让人生灿烂。不论是朝阳,还是斜阳,一样灿烂!
公元2023年2月9日(癸卯年正月十九)
(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潘安兴,(自号木兰山樵),1949年10月11日生。湖北黄陂人。当年老三届,经历知青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招聘到政府部门工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黄陂辞赋学会会长。著有《中华大家庭赋》全书182万字待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