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馕饼情
谢邦成
在国家“九五”重点工程项目、新疆各族人民盼望已久的南疆铁路西延工程建设工地上,如果说那顶顶单薄并矮小的帐篷是职工们在戈壁深处唯一依托的话,那香气四溢、酥脆可口、携带方便和久贮不坏的馕饼便是职工们在千里施工线上唯一的忠实朋友。
在寸草不生、交通不便和缺水少粮的戈壁大漠中,如果没有馕饼的帮助施工工期至少不会按期完成,更谈不上线下施工工程提前半年竣工,因为每一座桥墩的耸立和每一寸路基的延伸都少不了馕饼的伴随,特别是在洪水期间和工期紧张的时刻,职工们只能与馕饼相依为命来共同战胜险情和渡过难关,可以说馕饼是每位参建职工的亲密战友,它不仅为新疆各族人民所喜爱而且还深受广大参建职工们所钟情。
据传馕饼在汉代被称为胡饼,西汉张骞通西域后胡饼渐东,大唐名僧玄奘西天取经所携带最珍贵的物品就是水和囊,民族英雄林则徐踏勘南疆描述维吾尔百姓生活“粗布未染作衣裳和冷饼盈杯唤作馕”,不过把馕饼揣在怀里的不是富贵人,富贵人享用的是牛奶和熟油烤制的油馕,而穷人吃的则是苞谷面烫过后烤出的硬馕,虽然又黑又粗但吃了特别耐饿;实践证明馕饼是实实在在地保持了土地原汁原味的东西,听一位老烤饼师傅讲,制作馕饼的坑是垒土为穴,用土盐和泥为内层,垒成倒盆形并且上面有一圆口,烧柴火时最好是用果树的枯枝,因为炭无杂味所烤出来的馕饼最香,在和面时要用最好的面粉和水,如果烤油馕则和入牛奶以及熟油,揉面时既要狠又要细同时还要均匀,面团要揉到有弹性并达到不硬不软和不沾手,擀开后撒上芝麻并用鸡毛扎成的把子扎上花纹,贴入馕坑烤至金黄即可,当馕饼烤熟时其香气四溢并酥脆可口。
众所周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而对于粮食的珍爱是各族人民所共有的感情,在南疆维吾尔族老百姓中孩提时代所接受的教育就是馕饼既是百姓的血汗,又是真主赐予的珍贵食物,如果看到地上掉了一块馕饼不捡起来其眼睛会瞎掉;记得70年代末,有一幅罗中立创作的名为《父亲》的油画在全国曾引起轰动,如果要画维吾尔族《父亲》的话,最能震撼人心的是画他在荒漠中吃馕饼,他皮肤黝黑,皱深如刻,眉毛稀疏,眼窝深凹,右手把瓣成小块的馕饼轻轻地递入口中,左手弯曲并承接下颌并接住散落的馕渣,那目光中既是享受馕饼香甜的满足又是享受自己劳动果实的恬然;据说馕饼还被赋予一种圣洁的感情,维吾尔族人走亲访友最真挚的礼品就是馕茶和方块糖,逢年过节时在琳琅满目的食物中馕饼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到维吾尔族人家中去做客临走时主人会给你一包馕饼带给你的亲人品尝,在南疆农村中还有一种古老习俗,一位姑娘如果暗中爱上了一位小伙子而小伙子却浑然不知,姑娘就会亲手烤好一个馕饼并请阿訇对馕饼念经后,再请人将馕饼悄悄地送给那小伙子吃,如小伙子吃了就会发现爱慕他的姑娘,于是馕饼也成了丘比特的神箭,人们对馕饼爱得极深又扩大到了男女之情,可以说是先有馕饼之爱后再才有男女之爱。
笔者参加筑路架桥近20年,曾三进三出新疆而每一次均要与馕饼结伴,在此笔者毫不夸张地说新疆凡是有人的地方一定就会有馕饼的存在,凡是参加过南疆铁路西延工程建设的万余名男女职工,施工时间无论长短均品尝过馕饼的香甜,在工地上它既是一线职工们充饥的主粮又是工程技术人员下工地必须携带的午餐,虽然南疆铁路西延工程全长969.9公里长的线下施工工程于去年年底竣工,但笔者对新疆的馕饼之情将会永存心底,今后笔者无论走到哪里只要能提起南疆铁路西延工程,笔者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曾经与所有参建者朝夕相处的忠实朋友——馕饼来。
作者简介
谢邦成,男,1962年7月18日生于重庆市忠县太来乡石坝村8组,1981年元月至2017年7月曾在中铁十五局集团六公司党委宣传部和工会工作部及工程项目上供过职,供职间的部分作品曾在《法制日报》、《中国铁道建筑报》、《洛阳日报》、《忠州日报》、《牡丹》、《桃花源》、《中国铁路文艺》、中国知网、中华铁道网、新华社客户端和《中华得雨杯短诗短文比赛获奖作选》、《”时代杯”全国文学艺术优秀作品集》、《忠州散文》及《忠州诗集》等报刊网书上刊发或转载过,并出版《邦成作品集》上中下和《筑路岁月》等书籍,2017年7月满55岁后已退休,现居河南洛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