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技术远近谈(原创)
文/小芯机.吴有训
作战中的隐身思想,可谓由来已久,但现代意义上的隐身技术,只不过才有数十年的历史。隐身技术,人们又称之为隐形技术。它是改变武器装备等目标的可探测信息特征,使对方不易发现或发现距离缩短的综合性技术。
在战争史上,各国为了提高武器装备和官兵的战场生存能力,曾想出许多伪装和隐蔽的方法,如各种伪装服、伪装网、保护色涂料等,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这些方法和手段主要是针对可视光侦察的,而随着无线电探测技术和探测手段的发展以及其他各种非可视光技术和各种反伪装技术的逐渐完善与应用,原有的各种机械式伪装方法已基本上失去效能,于是逐渐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隐身技术。
航空领域是最早使用现代隐身技术的。1935年,英国率先将雷达技术应用于防空领域,很快各国就潜心研究飞机的防雷达探测技术。德国的豪顿兄弟是这方面的先驱者。1938年,豪顿兄弟在早期已研制成的首架无机身、尾翼及无垂直尾翼的全飞翼基础上,又推出了一种更新型的飞翼机。这种飞翼机的最大特点是每侧翼上有三个控制面:翼尖控制面可以控制方向;中间控制面两个一起动作时为升降舵;内侧控制面则作为降落用襟翼。该机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好,在当时的飞机中标新立异,被称为神秘的“天怪”。之后,豪顿兄弟又将飞翼机研究推向一个新高度:机身很短,机翼颀长,仿佛一个疾掠的飞标。
英国在二战初期曾研究出一种用胶合板、云杉木等作材料的双引擎“蚊”式轰炸机。这种飞机飞行速度快、飞行高度低;更重要的是由于木质材料不反射雷达波,因而在对方的雷达屏幕上几乎看不到它。统计数据表明,该机在二次大战中损失最小。可以说,这是用木料制作隐身兵器最早在军事上的应用。
二战期间,为了更好地对付盟军的高频测向仪、磁力探测仪,有效地藏身,德潜艇指挥官绞尽了脑汁,采取了几项措施:一是在潜艇上安装一种名为“梅托克斯”接收机,专门接收同盟国飞机等发射的雷达电磁波。一旦接收到雷达波后,潜艇便迅速下潜。1944年春,德国又研制成功了能接收同盟国厘米波雷达信号的仪器,使潜艇得以更及早下潜,进一步增加了隐身效果。二是德海军在潜艇通气管和潜望镜贴敷了一种特殊材料。这种材料是由天然橡胶加上碳粉制成,能吸收部分雷达波,并使盟军反潜机上的雷达发现德潜艇的距离缩短一半,从而大大提高它的隐身性能。三是德军还发明了一种“阿英罗狄蒂”的雷达假目标装置。它使用一个直径为90厘米的氢气球,用长线与铁锤连接,线上拴有三个铝箔条。这种装置能发射雷达波,使盟军的反潜雷达荧光屏上显示出类似潜艇的雷达信号,起到了“隐真示假”的效果。此后,德潜艇又采取加大蓄电池数量,使用艇体新流线型等招术,为其隐蔽攻击服务。
作者简介:吴有训,1963年10月生,湖南安乡人,1982年1月入伍,解放军桂林陆军学院与南京高级指挥学院毕业,大学本科学历,上校军衔,转业军官,现工作生活在海南省海口市,喜爱舞文弄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