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吕志平
1977年我考入临邑县第一中学就读高中,这期间我有幸成为李豫老师的学生。
李豫老师中等身材、微廋,头发稀疏,虽有银发参杂其中,却依然润滑如丝。
他时常肩扛三尺左右的直尺,走起路来悠闲自在,但听到上课铃声时却疾步如飞。他教学方法新颖,课堂气氛活跃。为了让我们把英语单词写得规范,他从基础抓起。每隔几节课他都会拿出时间让我们练习书写英语字母,熟练掌握字母在单词中的正确位置。
在教我们书写英语字母时,他先在黑板上沿自制的大尺子划上四线三格,接下来他工工整整地写上英语大小写字母,然后再让我们练习书写。
有一次他教我们练习书写英语字母Oo、Pp、Qq、Rr、Ss、Tt。他在黑板上写上这几个大小字母,让我们在本子上模仿书写三遍(有的英语字母的印刷体和手写体不一样)。他在教室里慢慢地走着,检查学生们的书写情况。
走着走着他在一个男同学旁边停住了脚步,他问:“徐金虎,写几遍了?”徐金虎说:“写两遍了。”又问:“自己看看大写字母有没有写错的?”徐金虎说:“没有啊!”李老师又问:“那两条尾巴哪里去了?”徐金虎用手摸了摸身后,然后低头看了看桌子上,带着疑惑的眼神望着李老师。李老师接着又说:“我说的是Q的小尾巴怎么没有了?”徐金虎把三个Q写地挤在一起了!三个Q一个尾巴!周围的同学听到这里,禁不住放声大笑起来。
他对工作严肃认真,对学生严格要求。他上课不写板书时总是双手扶着讲桌,或双臂抱在胸前,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带领着我们朗读英语单词或句子。每个单词的重音或每个句子的升调、降调反复讲解、领读。 然后再搬出笨重的磁带录放机,让我们跟读。如果在领读过程中突然停了下来,有的同学可要当心了。
记得有一节英语课上,李老师讲解NAPOLEON’S THREEN QUESTIONS 一篇课文,在讲到"How old are you ?" he would demand,and the Swede would answer,(“你多大了?”他会问,这个瑞典人就会回答)时,有两个学生在打闹,一个学生揪一下另一个学生的耳朵,另一个学生薅一下这个学生的头发。李老师听到有人打闹的声音,停了下来。他说:“我让一个同学读下一句”。他巡视全班一遍,然后说:“王涛,你站起来接着读” 。两个学生大眼瞪小眼相互看着,后排一个学生笑嘻嘻地小声说:“Three years ,sir.”其他学生也跟着小声起哄,没有一个学生告诉他正确的答案。王涛糊里糊涂地说:“Three years ,sir.”而正确答案是“Twenty—three ,sir.(23岁,先生)” 李老师接着问:“三岁服兵役?”同学们哄堂大笑。两个学生红着脸,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李老师让他们重新坐在位子上,又继续上课。
实际上,李老师所学的专业并非英语,而是俄语,英语只是他上中学时学过。他也不是本地人,他的父母都在北京。父亲是鲁迅研究的奠基人,是鲁迅博物馆首任馆长,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的奠基者。
李老师来临邑县第一中学前是我国某海军舰队的俄语翻译,我还在他家的相册里见到年轻时期李老师身着海军服的照片呢。那真是风华正茂,英俊潇洒。五十年代后期,在那个风雨飘摇、动荡的岁月,许多人的命运都被改变,李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李老师是一个豁达的人,也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来到临邑一中后,他做过清洁工,做过饲养员,还当过体育老师。他把这些看成命运对他的磨练,他从不抱怨,也从不消极。
恢复高考后,学校除了原有的俄语课程,还开设了英语课程。看到学校缺少英语老师,李老师又主动要求再担任我们学校的英语课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各个学校的英语老师基本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沒有富裕。1982年我英语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临邑县第四中学任教英语课程,因为那里有一位教英语的老教师夫妻两地分居,多次要求调回县城,一直未能解决,恰好那一年英语专业毕业生只有我自己。
1983年临邑一中招収高考补习班,加上原有的应届学生,学生人数很多,教英语的老师也很少。作为教研组长的李老师多次找校长要求解决这个问题,校长也没有好办法。最后李老师想到了我,他对校长说:“我有一个合适的人选,你看行不行?”李老师就把我的情况给校长作了介绍。校长一听满口答应了,他也了解我,因为校长曾经也是我的政治老师。
后来还是学校借了一辆吉普车把我接到一中的,因为当时校长也没有属于自己的专车。我离开临邑县第四中学后,学校找了一位英语代课老师,把这个空缺给补上了。
文革后,李老师不仅担任学校的教学工作,还担任学校的工会主席职务。他关心教职工的切身事务,更关心青年教师的婚姻大事。
李老师的夫人朱红老师也是一位热心人,我们学校有好几对青年教师都是由李老师夫妇牵线搭桥促成的。解决了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就能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当中去。

1987年,由于李老师父亲身患重病,他们夫妇二人不得不调回北京工作,离开了他为之工作了20多年的临邑县第一中学。
回到北京后,李老师也没有离开他热爱的教育事业,他要求去了一所高级中学,继续从事他的外语教学工作。
退休后,李老师一刻也没有闲下来。他致力于公益事业,曾担任几个公益组织或机构的顾问或领导。
李老师夫妇居住的地方——史家胡同是我国重点保护文物,也是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而他们居住的5号院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索绰络·德保的旧居。
这座坐北朝南,朱漆大门、青砖墙、青瓦顶,进门一道完整的影壁的大院,是史家胡同里典型的大宅门。所以,国内外来北京旅游的人都想一睹昔日王侯大臣居住的地方。李老师夫妇二人送走一拨游客,又迎来一拨游客,整天忙个不停,义务充当他们的解说员。
斗转星移,寒来暑往,李老师离开临邑一中已经30多年了。他教过的学生遍及海内外,虽然我不是他出类拔萃的学生,但我是他最呵护的学生。

2019年5月3日下午,我接到一个老教师的电话,他说:“明天上午李豫老师要来临邑,特别让我告诉你,让你转告其他两位副校长老师(李豫老师原来的邻居),明天中午到黎城饭店聚聚,这是非官方宴席。”李老师为了不给学校添麻烦,没有通知校方。
2019年5月4日,86岁高龄的李老师和76岁的朱红老师故地重游,他要看一下30多年前他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看看临邑第一中学的发展变化。
中午,当时针指向11点钟时,李老师夫妇二人来到黎城人家一个房间,他们精神抖擞,步态稳健。宽敞的房间里摆了两桌酒席,一桌是为和李老师一起工作过的老教师准备的,另一桌是给我们学生准备的。
午饭前,较以前胖了许多的李老师站在桌子旁,给我们讲述了他的人生经历。他口齿清楚,思维敏捷,从他名字的由来,讲到他人生的变故。20多分钟的陈述,他把人生坎坷曲折、命途多舛看作是激励他奋发向上的动力,这是上天给予他的机遇。他要感谢临邑这方水土养育了他;感谢临邑县第一中学锻炼了他。虽然他付出了很多,但他从中得到的回报也很多,最珍贵的当属他得到了他的挚爱,得到了他一生的伴侣——朱红老师。
有人说命运是一场赌博,只有随着自己的心,做最真实的自己,才是最好的。李老师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成功。笑对生活,笑对人生,这是李老师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人生格言。
今年是2023年,距离上一次李老师夫妇来临邑已经过去四年了,如今90岁高龄的李豫老师和80岁高龄的朱红老师依然神采奕奕,身体健硕,他们犹如高山上的松柏,坚韧挺拔,长青不老。
作者简介:
吕志平,男,本科学历,高级英语教师。一九八二年进入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第一中学,从事高中英语教学,现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