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时的学会低头
——人生的智慧
文/黄兴民
《道德经》虽然是只有五千言,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启发为人的处世之道。全文贯穿着辨证的智慧。福祸相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等等。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需要能屈能伸,张弛有度。

譬如第九章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其大意即执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毕露,难以长久保持尖锐;满堂金玉,难以守住;如果因为富贵而骄横,那是为自己种祸根。一件事情大功告成,就要藏拙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只有能及时收敛自己的锋芒,才可保身长久,得以颐养天年。文中又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就是说最完美的东西,好像有残缺一样,但它的功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像是空虚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穷尽。
这些精譬之论无不谆谆教诲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切莫刚愎自用,固执己见,要适时的学会低头。这是一种巧妙的智慧,沉稳成熟的标志。只有如此才能有大的成就。
谷子成熟了就自然低下了头,向日葵成熟了也低下了头。昂头之时是为了吸收阳光雨露等正能量;低下了头是为了避让危险的冲撞。只有那空空如也的秕谷,才会昂头招摇在风中。故此启示人们:至刚易折,至柔则无损;上善若水,是最好的选择,便利万物而不争,能高能低,能屈能伸方可顺利长远。一代谋圣张良用自己的一生写下了六个字:拿得起,放得下。即前半生拿得起,后半生放得下。他辅佐刘邦开创了帝业,功德无量,功高盖世。然而他功成身退,完美谢幕,连自己的儿子也能安然继承爵位。有诗赞曰:长剑白衣出汉家,笑挽清风醉流霞。莫话人间名利事,漫举石樽共烹茶。这已是千古佳话。

大千世界,红尘滚滚,人龙混杂,无所不有。面对现实,如果一味地昂着头生活,那会给人一种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感觉,让人敬而远之。长此以往,人们就会觉得这是一种傲慢无礼,目中无人的傲气,会被人鄙视,甚至唾弃。反之,如果一味地低着头,事事都逆来顺受,那会给人一种懦弱无能,胆小怕事的感觉,别人也会趁机欺负打压。久而久之,会让人看不起,而视为另类。正如曾国藩所说:“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做人不能只图自己一时风光,当知亦有一败涂地的时候。所以为人处世要学会适时的低头。
低头,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豁达的胸怀,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是一种谦逊的态度,成熟的标志。俗话说得好“懂得低头才能出头”。适时的低头更是竞争之中的避让,是一种生存的的智慧,留有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让人一步,给自己留一点存在的机会,才会有出头的可能。再者,有时候低头对自己也是一种自省,能及时地检讨自己的得与失,发现不足,纠正错误,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而生活中也不乏一些不屑于低头者,始终奉行“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准则,总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刚强勇猛才是英雄所为。殊不知最硬的弓,拉得太满也会折断;更不知即使最美的月亮,也会有盈亏的自然之道。“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故事应该许多人知晓,可是前不久老家那里两家为争一点地界而互不相让,谁也不肯低头,其结果两死两伤。这血淋淋的教训真是触目惊心!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既然生活不全都是称心如意,故低一下头,弯一下腰,屈一下身也无伤大雅,只要有自己做事做人的底线,不失颜面和尊严,不在权贵和金钱面前显示出奴颜媚骨,都是正当的人生轨迹,自然无可厚非。
适时的低头,是一种与人为善的和谐信号,是为了明天更好而不惜做出一些牺牲的勇气,是一种大智若愚的谦卑,是一种走向成功的铺路石。
18.12.19日于广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