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理解:
回归文本,皆得所愿
吴福木
高考语文试题有四大块:现代文阅读(35分),古诗文阅读(35分),语言文字运用(20分),写作(60分)。很明显,阅读是除作文之外最重要的部分。阅读考查的最重要的能力是理解能力,所以,自然把“阅读”与“理解”并提,是为读理解!
随着高考的深入,研究高考试题的深入,以及平时指导学生的深入,我对阅读理解愈加钟爱,形成了一些比较有高度的认识。
一、增强判断事理的能力
判断事理能力,虽不能说与生俱来,但应该是必备的能力。这主要体现在选择题中。可以说,不用对照原文就能判断对错。比如,“对公共艺术教育具有三重纬度的论断,只是源于对其历史境遇的考虑,而忽视了对其逻辑或理论的判断”。这里的“只是”明显错误,而答案正是这个选项。还有比这更明显的。可是,如此易者,也有很多学生不能判断。怎么办?那就要增强判断事理的能力,辨别是非真伪曲直。

二、回归文本,认真对照
阅读理解的根本,在于回归文本,找到相应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游离文本进行臆断。无论是现代文选择项,还是文言文实词、文化常识的考查,都必须精准地找到那个“点”。这是前提。这是做阅读理解题的精髓所在。这样,就必须克服惰性,特别是思维的惰性。
选择题如此,简答题也如此。论述类文本阅读4、5两题更为突出。你会发现,答案中的关键字眼大多出自文本。这就促使你在阅读文章时根据题干要求有针对性地圈点、标识。语文老师在讲评试题时,要跟上这一环节,给出相应的时间,将答案要点与原文一一对照。你(老师和学生)会有更多的惊喜和收获。这样做,就不会茫然。

三、细致规范,淋漓酣畅
做阅读理解题,必须把题干看清楚。题干的答题范围都相当明确,毫不含糊。比如,诗词鉴赏题,“本词上阕意境开阔,请简要分析”。你看,字数不多,但字字要害。“上阕”,就不是“下阕”,不是“全词”。“意境”,而不是其他。“开阔”,是意境特点。“简要分析”,就必须结合具体词句。所以,学生在整合答案时务必紧紧围绕题干的指向性去思考。现代文、文言文阅读也是这样。
有几问,就答几问,不能漏。而且,分条答,要有条理。根据赋分,灵活设定答案。这些都是常识。
阅读理解奥妙无穷,道不尽其美,需要在阅读实践中历练、感悟、提升。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走出文本,发现独到魅力,用到位精准而淋漓酣畅的语文语言答出。
抓好了阅读理解,必然抓住了语文学习的根本。因为,知能积累的丰富,写作水平的提高,思想与精神的提升,都与阅读理解息息相关。
2023.2.10

吴福木,高级教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37年。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聊城市评论家协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