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土地上生长着的口头文化
作者 王立波
在东北,有广袤富饶的黑色土地,有迷人的白山黑水,有连绵起伏的大小兴安岭,有平展无际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松辽平原。
那里的土地黑黑的,抓一把能攥出油。在那片土地上,生产着中国三分之一的粮食,大片大片的大豆高粱,象海洋那么辽阔。一眼望去真的是稻海茫茫。每到冬季,更是白雪皑皑,素裹银装。在这块土地上生长的东北人,有着和环境一样,宽广豪放的天性,不拘小节的直爽。更有从骨子里流淌的真诚粗旷。人们大囗喝酒,大块吃肉,说话大嗓门中,带着诙谐幽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光芒。这些特点,已为天南地北的人们所熟知所赞赏。
常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土掉渣的东北话,更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艺术般的乐趣和滋养。"什么,整啥呢,哪旮嗒,卡秃噜皮了,真尿性。其实这些都是对东北人最浅层的认知。最深刻的东西,是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二人转,小平书,东北莲花落,歇后语、和口头文学。在这方面,人们往往看到的是赵本山的表演,其实赵本山展现给大家的还不够冰山的一角,那只是东北文化的稻山麦海的一个米粒。
真正的东北口头文化如花海一样浩翰,丰富多彩。产生于那片广袤土地上千千万万的村村屯屯犄角旮旯。
小时候最喜欢听评书,那时说书的先生大都是瞎了,每当听到附近的村子来了说书的瞎子,都会凑过去白听。这些人出自民间,和电台里的袁阔成刘兰芳说的不一样。从他们嘴里说出来的平书,让你觉得又轻松又愉快。只见那说书的瞎子把惊堂木一拍说到,"大鼓不打皮子厚,铜板不打生了锈,老牛不打不蹲遒,大姑娘不打不梳头一一几句屁嗑当场叙过,各找向阳之地压言落坐,听本先生丢言落字慢慢道来哎。"只这几句玩笑话的开场白,就让大家脸上的褶子一下就笑开了。段落结尾又抛出几句,大寺门前一头牛,二人抬着木一头,西阳城下有一女,大火烧了因家楼。这是一首猜字诗(特来要烟)有人知道这是瞎子要停段抽烟了,那气氛是无比的轻松欢快。
东北的二人转更是东北文化的精华,也更能给人轻松愉快的享受。东北有句俗话叫,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可见二人转在东北人文化中的地位。二人转每当用到歇后语的时候,演员就开始使劲地抖包袱,说出上句,“喝酱油耍酒疯,问台下观众,观众齐声回答(咸的,闲的)“黑瞎子敲门(熊上门了)吃饭不用筷子(高手)王二姐思夫(想情人)火车上扭秧歌(载歌载舞)。那些充满哲理光辉的歇后语,无尽无休,有的看似粗俗,但它揭示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观众答的热烈,演员也得到了鼓舞,那场面又过瘾又好玩。歇后语应用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体现着人们的乐观幽默,是东北口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东北莲花落,常唱的有,〈红月娥做梦〉〈王二姐思夫〉〈阳台思春〉等等。那曲那调,真的是唱进你心里,也色也素,很受欢迎。莲花落的尾音往往都加上轻附音,如“奴观此人(儿)好像洞宾老祖下了界,背后缺少宝剑一根儿,(根是平声,加上轻附音,根儿)便会产生奇特的听觉效果,让人觉得轻松有趣。
老人们也是口头文化的传播者,年轻人有时也会围着老人听他们讲什么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什么上九流是,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员外六流客,(客,做生意的过去被称为老客)七烧(烧锅制酒)八当(当铺)九庄田(种地)。中九流,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风鉴(看风水的阴阳先生)四流批(算掛批八字的)五流丹青(画画的)六流工,七僧八道九琴棋。下九流,一修脚,二剃头,三班(跟班的)四从(侍卫)五抹油(媒婆、过去称媒婆是抹油嘴的)六把(打把式卖艺的)七娼(妓女)八戏(唱戏的)九吹手(红白喜事吹喇叭的)。五行,粮行,烧(开烧锅)当(当铺)油盐(油盐店)杂(杂货铺)。八做,金银木画,铜铁锡瓦,(八种工匠)。也有讲酒色财气的,,也有讲二十四孝的,老人们讲的都是口头文学,这些口头文学,丰富着东北的业余文化生活。












作者简介:王立波,男。黑龙江省巴彦县人。酷爱文学诗词,游记散文类。現从事个企。作品散見于期刊微刊。

背景音乐《在希望的田野上》
2023年2月9日,发表于哈尔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