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简介:
刘克勤,男,汉族,出生农家茅舍,军旅磨炼20余载,湖南省作协会员。坚持业余码字30多年来,先后在国内各级媒体发表作品300余万字,出版个人专著《挑灯集》《百思一得》《启明星》3部。尤嗜短小精悍的千字文创作,有感而发,即兴成文,既不浪费读者太多的时间,又能给诸位些许启迪。《宁古塔作家》签约作家。

人人皆可成才
作者 / 刘克勤

近两个月来,一曲《早安隆回》唱火全球,创造了600多亿次播放量的神话。由此,集创作和演唱于一身的草根音乐人袁树雄也一举成名天下知。
听着《早安隆回》激扬明快的旋律,再读着袁树雄成名前的励志故事,笔者想到,袁树雄的成功固然有些机缘巧合的外界因素助推,但更多的却与他三十年的矢志坚守和不懈奋斗是分不开的,一举成名的背后浸透着他异乡打拼、为生计奔波的汗水和离婚后痛苦的泪水,个中滋味恐怕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袁树雄的成长经历,再次印证了“高手在民间,伟大寓于平凡”一说,也诠释了“人人皆可成才”的道理。
乐坛上草根歌手奋斗成功者不止袁树雄一个,其它基层岗位上自学成才者也俯拾皆是。远的不说,当代活生生的典型就不少。只有高中文化的“新型知识型工人”巨晓林立足岗位边学边干,革新工艺43项,独立编写出我国铁路电气化史上第一本施工教材。“学习型农民工”王钦峰经过16载寒暑历练完成40多项工艺革新,成为全国劳动模范。这些普通人的成才经历,不仅有力地证明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且向人们展示了我国人才发展的美好愿景:在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国度里,如果让人人皆可成才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那么,在丰富人力资源基础上开发的充足人才资源,就可以使我国过去几十年发展赖以依靠的“人口红利”,升级成为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的“人才红利”,成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可持续、最可依赖的力量。
但应当承认,现实生活中还有些人对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特别是对什么是人才这样的基本问题还存在认识误区。比如有的以层次划线,认为各行各业的精英是人才,而普通专业人员算不上人才;有的以岗位性质划线,认为只有从事脑力劳动的是人才,而那些从事具体生产的技能劳动者不算人才;有的以身份划线,认为有学历、职称的是人才,而那些活跃在农村厂矿基层的“田秀才”、“土专家”算不上人才……这些认识上的模糊性、片面性,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成长和发展,更有碍于人才大量涌现和脱颖而出。
什么是人才?国家颁布的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这就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人是不是人才,不管他(她)是知识型劳动者,还是技能型劳动者,只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就能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当年,袁树雄家乡湖南省隆回县的“父母官”们不就是看到其具有音乐专业潜质、可为家乡旅游文化事业发展贡献力量,才动员他回乡发展的吗?
党的二十大绘就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伟大的时代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广阔的舞台。我们各级党委、政府要大力倡导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每一个劳动者的成长和发展,开启每一个劳动者的创新智慧、创业技能、创优热情,促使各行各业人才辈出,各展其长。形成了这种可喜局面后,我们创造新奇迹、书写新辉煌就有了根本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