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热点
原创
精华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头条号
标签
下载APP
所在区域:
区
取消
提交
热点
原创
精华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标签
首页
\
文学
\ 《辽河之水:北京头条》宋今声 那年冬夜
《辽河之水:北京头条》宋今声 那年冬夜
精华
热点
23-02-09 04:15
7588
阅读
关注
《辽河之水》专辑
那年冬夜
宋今声
2011年12月2日,我从双辽回到堡石图老宅,尽管和往常一样,接连往灶坑里填了两麻袋树叶,把炕烧得“煎饼烙子似地热”,但是,屋里仍然空荡清冷。
夜里,平日里那几只嗡嗡飞来飞去的苍蝇,已经无影无踪了。房薄上那跑来跑去的老鼠声响也没有了(我怕它一旦下来,撕咬我那一箱箱书籍,便于上周在集市买了一包耗子药,回家打开,扔进了房薄纸棚)。夜里的声响,只有墙上那个我在家或者不在家仍然走时的电子钟的“嘀嗒”声。为了排遣清冷,以防感冒,晚上入睡前,我脱下棉裤,穿着毛衣钻进了被窝。
这是一个没有雪的冬夜。如果外面飘着雪,或者是一个外面积雪的冬夜,那么,这个冬夜的清冷岂不是更要加剧吗?
夜里的清冷,使我回想起春夏秋三季的那些夜晚;那些没有清冷而且醒来随意翻身起来、多次反复开灯看书写字也不曾感冒的一个个夜晚。
按说,我所居住的老房子是不应该存在如此让人感觉难耐清冷的。老房子,而且是土墙,窗户缝已经用纸糊上了,外面还钉上了塑料布。炕热屋子冷的原因,就是连续空了4天,烟火未进。如果天天家里有人,烟火不断,我敢说,虽然是冬季,我的屋子夜里的温度是不会出现清冷的。
我粗略算了一下,从现在起到立春,还要经过大雪、冬至、小寒、大寒4节气,也就是还有2个月时间,每个月有4周,2个月8周,每周4个夜晚,那就还有32个夜晚是清冷的。往后的周末一个个数着过,这32个清冷的夜晚全过去了,温暖的春天也就来到了。
春天来了,继而就是夏季与秋天,我又拥有了躺在被窝里看书写字不怕感冒的夜晚了。然而,这般清冷并没有影响我的夜里“文事活动”,这篇小文,就是我在凌晨三点多动笔、形成于之后的两小时;写完了,天也亮了,屋子里似乎减少了许多凉气、增加了一丝丝温暖。
随着不断的捡拾,我的冬日空寂小院里逐渐有了积攒,捡到了那些树棍子和木头棒子,劈好拉断,整齐的堆在仓房前面,以备冬天雪大无处捡柴时,烧火做饭、热炕暖屋。
现在,我已经住进了双辽新家的暖气楼里,再也不用抱柴烧炕了,当然,再也不用走出家门、信步野外,搂树叶子捡柴禾了。然而,生活习惯的改变,似乎丢失了什么,丢失了永远找不回来的生活规律,在那些“富有诗意”、充满乐趣的生活脚步里,虽然大多走的是艰难困苦,但是,我走出了志气,开始获得了苦中有乐,继而接连得到了润身润屋的资本、保德立品的尊严和坚定顽强的自信;这自信,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向自己索要充饥果腹的饭菜,哪怕是粗茶淡饭、经风历雨的衣服,哪怕是缀满补丁和栖息身心的房屋、哪怕是门窗裂缝。而不是梦想有朝一日天上掉馅饼、身着褴褛,出门捡到了“狗头金”。
行文至此,我忽然想起了朱熹的诗句:“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过去我在书里经常见到梧桐,有中国典籍里的阔叶梧桐,还有外国书里的法国梧桐。真正见到开始落叶的梧桐,是在1986年11月间,我去四川给种羊场工业公司清账路过成都。走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落下来的梧桐叶。记得那天成都无风,梧桐叶落在地上,真的簌簌有声。
写于2011年12月2日
修改于2023年2月8日
宋今声,乡土作家。中华辞赋社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文章多次在《四平日报》《城市晚报》《延边晨报》《吉林日报》《吉林银行业》《东北金融》《春风》《今天》《浪淘沙》《金融博览》《中国征信》《中国信合》《农村金融时报》《中华合作时报》《中国火炬》《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法院报》《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新农村》《中华辞赋》《中华诗词》《中国现代诗歌》《速读》等省内外数十家报刊发表,已经出版《增年录》、《百赋集》等个人文集四种。创作经历和收获,2014年被收录《文化吉林•双辽卷》。散文《那年冬雪乍化时》被收入吉林省作家协会编辑出版的《吉林农民作家作品选》2018年卷。辞赋作品先后被国内多家报刊媒体采用,部分获奖。2018年现代辞赋《陶然赋》被选入中华辞赋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当代辞赋名家作品精选》第二部百首辞赋集《赋满家园》业已定稿,正在联系出版事宜。另有多篇文章发表在《辽河之水》。
查看全文
支持作者
给作者一点鼓励,您的鼓励是原创的动力!
更多
最新评论
3.00
5.00
8.00
10.00
20.00
30.00
50.00
100.00
200.00
其他金额
返回
打赏
最新
换一换
热评
更多
人气
更多
相关阅读
写评论...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3005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