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集电视连续剧剧本《仁梯汪广仁》连载第8集】


快速作文,神也
编剧:鲁 岱 汪琪铃
【主题曲】(歌词)
赤水河 (踏莎行)
汪水天池,溢流飞展,长龙绕岭穿山县。惊仙瀑布虺休游,奇闻美酒馋河满。
广出英雄,新星又现。仁声义举铃琪闪。巅峰导引育梁才,江山赤水恒流远。

【工作变动】
1981年8月28日。上午。
联合小学校长办公室。
长沙区分管教育的吴副区长与长沙区教育组王指导员,来到长沙区联合公社联合小学,与汪广仁座谈。学校张校长陪同座谈。
联合公社中心学校张校长:“今天,两位领导来我们学校,主要是为了汪广仁老师的工作调动问题。现在,我给汪老师做个介绍。”
张校长手指副区长:“这是我们长沙区吴副区长,分管长沙区文教卫生。”
汪广仁离开座位与吴副区长握手:“吴区长好。”
张校长手指王指导员:“这是我们长沙区教育组王指导员。”
汪广仁与王指导员握手:“我认识。王指导员好。”汪广仁回座位。
联合公社联合小学金主任进来负责沏茶。他给在座的每一个人倒了一杯香茶。
长沙区教育组王指导员品一口茶,说:“这次工作调动是遵照区政府意见施行的,因此,请吴区长传达区政府的安排。”
吴副区长也品了一口香茶,带有热情洋溢的口味说:“鉴于汪广仁老师在赤水县长沙区联合小学的工作异常的出色,加之连续不断的发表文章,尤其是能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上发表文章,这引起了我们高度的关注和赞赏。于是,经区政府研究决定,将汪广仁老师调入五七小学任教,并改教语文,同时,升任长沙公社团委副书记、扫盲学校校长、辖区内15所中小学少先队总辅导员职务。”
长沙区教育组王指导员:“我补充一句。根据长沙区教育组的研究结果,还任命汪广仁同志为长沙公社全部农中、民中及12所民办小学的总负责人。”
汪广仁:“感谢长沙区政府!感谢长沙区教育组!感谢吴区长、王指导员!我能有今日,全凭各位领导的栽培。我还年轻,又是刚刚参加工作,因此,我会认真的做好份内工作的。请领导们放心。”
联合公社中心学校张校长:“祝贺汪广仁老师升职!”
汪广仁第二次站起来与在座的4位领导人一一握手。每握手一次,送予一句“谢谢”语。
【辅导员办公室】
汪广仁在五七小学被安排在单一的办公室里办公,即辅导员办公室。隔壁是钟启超校长办公室。
五七小学教导主任严贤儒手拿一本小学三年级语文教科书及其教学参考书走进汪广仁办公室,说:“汪辅导员,这是课本和参考书。”
汪广仁坐在办公室桌上正在办公:“好,放在桌上。”
教导主任:“还有。”主任又将一本备课本及刚笔、粉笔、墨水都随之放于桌面。
汪广仁:“呵,谢谢。对不起,我正在弄一个报表,马上要上交的。”
教导主任:“好的。没事。你忙。”
教导主任刚要离开,汪广仁即说:“呵,严主任,你等会子。”
教导主任:“有什么事吗汪辅导?”
汪广仁:“我这里有一份全公社各小学总辅导材料纲要,麻烦你带到学校刻印室,让段志远老师刻印一下,下午要发送到各所小学的。”说着,汪广仁随手打开抽屉,取出一份材料,交予了教导主任。
教导主任伸手接过材料:“好。我让他尽快刻印出来。”
汪广仁:“谢谢。”
教导主任离开。汪广仁继续忙于办公。
【汪广仁的家】
汪广仁吃完晚饭。与他母亲周希伦坐在饭桌旁边闲聊。
周希伦:“你今年只有一个班的语文课了,感觉轻松了许多吧。”
汪广仁:“妈,我正想与你聊聊这个问题呢。”
周希伦:“我知道,你还有其他的许多工作。”
汪广仁:“我不是这个意思。”
周希伦:“你想说什么?”
汪广仁:“我原来是一个单纯的理科老师。现在呢?只有一个班的语文课程,且是小学三年级,完全是一个文科老师了。即便是有行政工作,那也是属于文科中的政治。”
周希伦:“那倒也是。不过,纯文科了又能怎么样?”
汪广仁:“我想呀,理科教学中的数理化,少不了的特点是‘逻辑思维’。文科,也应该需要这种逻辑思维!”
周希伦:“你应该知道,逻辑有三层意义,即思维的规律;客观的规律性;逻辑学。逻辑思维,则是指:人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以抽象和概括的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也叫做抽象思维。”
汪广仁:“这个我懂。但我喜欢逻辑思维。”
周希伦:“这个我也知道。你不但懂罗辑思维,也善于逻辑思维。你的雅号‘小福尔摩斯’,恐怕也是基于你的这种能力。你说对不?”
汪广仁:“母亲看问题十分透彻。不过,我最近萌发了一种怪怪的想法。”
周希伦:“说给我听听。”
汪广仁:“几次学生作文下来,感觉学生整体作文水平都比较差。为此,我也询问了其他的语文老师,包括其他的班级和其他的年级,甚至是其他的学校。语文老师一致认为,学生普遍的作文水平都比较低,所表现出的共同现象可概括为:作文内容匮乏,无话可说;作文速度慢;作文的思路定势,缺少灵活性。”
周希伦:“嗯。这个问题有潜在的价值。”
汪广仁:“我在询问或走访的所有语文老师之中,还没见有一个老师可以提出什么具体的解决方法的,几乎都是罗列现象。”
周希伦:“你说的这个问题就是学生的快速作文问题。你可以把这个问题作为突破口,进行深入而广泛的大教育研究!”
汪广仁:“感谢母亲!你与我想到一块儿了。我就准备从快速作文入手,研究教育理论!”
周希伦:“对!妈支持你。”
【汪广仁卧室】
汪广仁翻阅书架上的书籍资料。
汪广仁在卧室内,在书房内查找资料。
汪广仁回到书桌,自言自语:“嗨,都是些什么书刊,包括权威的作文书刊,也没能找到作文的宝贝!”
他坐在桌子旁,用手指敲打着桌面。一小阵子过去,便一边敲打一边思索着言语:“数学,是理科的精髓,是人类思维产生的渊源;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最缜密的自然科学。人们一直认为,数学与作文没有联系,至少认定联系不紧密。但是,我汪广仁偏偏不信这个邪!”
他“霍”地站了起来,离开座位上,边走动边说:“我认为,语文,尤其是作文,与数学紧密关联,甚至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利用数学思维,可以攻克作文难关!”
【一次特别的考试】
一个上午。第二节课时间。五七小学三(2)班。
汪广仁将事先印制好了的一份小试卷,分发给全班学生。分发完毕。(静画面)
汪广仁讲话:“同学们,这次考试的内容是10道数学题,全部是20以内的加减法。要求在5分钟以内完成并交卷。现在开始答案。”
学生很快的完成了答卷,并上交。
学生面容喜悦,兴高采烈,简直是一班活跃分子,兴趣横生!
考试结束。
【学生作文】
汪广仁做作文指导:“刚才的答案,我看得出来,所有学生几乎都是满分!同学们,这是老师从你们的笑脸中看出来的。因为,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仅题目十分简单,更重要的一点是你们的数学思维开通了。我告诉你们吧,你是怎么想数学的,你就怎么想作文!语文数学是一家!”
“噼里啪啦。”全班的学生一齐的鼓掌了。场面还挺热烈。
汪广仁:“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开始作文。作文怎么写呢?就写你刚才的答案。看看黑板,《答卷》就是接下来的作文题目。刚才,你是怎么回答的,怎么想的,作文就怎么写。200字左右即可。这一堂课要上交。”
“呵!”全班学生一下子哄堂了:“我会写。”“我会写!”“我能写。”
汪广仁:“静一静,我还没有讲完。”
课堂上顿时安静了下来。
汪广仁:“我再说一遍。刚才,每一个人的答案都很好,各人写出自己从开始到交卷子的全部解答过程和心理境况。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就怎么作文!听懂吗?”
全班学生:“听懂了。”
汪广仁:“现在开始作文。”
学生作文。
汪广仁坐在讲台上,仔细观察学生的表情、动作和写作情绪,他都记在了心里或概括于课堂笔记薄上。
下课铃声还没有拉响,已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交卷了,至下课,只有一个学生拖延了近1分钟。
汪广仁收齐作文本,回到教师办公室休息。
【批阅作文】
教师办公室。
汪广仁开始批阅学生作文。
汪广仁批阅作文不翻阅学生的作文本,仅凭头脑中刚才的“整块记忆”,参照课堂上的“表情、动作、情绪”,分等级评定分数。
汪广仁翻开学生记分册,看名单,凭记忆,直接打分。还津津有味,振振有声:
“赵将军,作文振振有词、笔触有力,100分。
“汪礼会,翻开作文本,一挥而就,100分。
“谭世群,默不作声,认真思考,100分。
“詹克琼,微笑着吐字似的,津津有味的写文章,100分。
“袁帅,写写停停,思考有序,90分。
“皮上力,搔脑袋壳子,但依然是能够边想边写,按时完成,80分。
“李孝全,汪文汉,朱坛英……”
六种答卷形态,三个等级,评判作文,很快的完成了全班批改任务。
汪广仁关闭记分册。伸一个懒腰:“哈哈,完成了54本作文的批改评分工作。”
【快速作文概念】
汪广仁的这一次作文行动,惊动了校长。于是,五七小学的钟启超校长找到了汪广仁。
校长:“汪老师,听说你的作文教学很怪诞,还成功。能否与我谈谈?”
汪广仁:“校长,怪诞还可以说,成功却不敢造次。”
校长:“呵,这个没关系,我们只是谈谈心。”
汪广仁:“嗯。通过今天的作文试验,旨在提高学生作文的速度。”
校长:“这很好!目下,学生作文最大的障碍就是速度慢。当然质量也有问题。”
汪广仁:“一般来说,学生作文的速度快了,质量往往也不会差的。”
校长:“有一定道理。呃,汪老师,你的这种作文教学方式,可否称作快速作文?”
汪广仁:“这就是快速作文!”
校长:“好!汪广仁老师创导快速作文法。五七小学就是快速作文的诞生地!”
汪广仁:“校长说得极是。谢谢校长的支持与认可!”
校长:“汪老师,我今天来找你,就是想你谈谈对今天作文教学的感受。嗯,现在是应该谈谈对快速作文教学的感受了。”
汪广仁:“行。通过对今天作文教学结果的分析,我想给出两个概念。一是什么叫做熟悉逻辑?二是什么叫做熟悉情感?熟悉逻辑就是指:某一个生命个体,在一些耳熟能详的思维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规律和现则。熟悉情感,即人的内心对所熟悉的外界事物所持的肯定或否定态度的心理体现。如憎恶、喜欢、热爱、悲哀等。”
校长:“很新鲜。接着说。”
汪广仁:“这两个概念的建立,对于学生的作文指导,具有颠覆性意义!”
校长:“汪老师,我看这样如何?”
汪广仁:“校长,请直说。”
校长:“你直接准备一节快速作文指导课或公开课。让大家共同学习与探讨。你说行不?”
汪广仁:“这……校长,只怕我讲不好。”
校长:“这个没关系。快速作文还是一个新事物,大家会理解的。我支持你!”
汪广仁:“那就谢谢校长了。我只能试试。”
校长:“嗯,一言为定。祝你成功。”
【快速作文公开课】
一个晴好的日子。
五七小学三(2)班。
上午第二节课。
预备铃已经响过,汪广仁拿着教科书与一叠学生作文本,健步下楼梯。还有十多个老师,跟其后面也走出了办公室。
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们在教室后排坐定。
汪广仁走进教室开始上课。
为了这一堂作文探究课准备的课文是《我的父亲李大钊》,已于前一天讲授完毕,这是课后练习中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该文真实的是1980年秋季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里头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源于李大钊的长女、作家李星华创作的一篇散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收纳于《烈士家属的回忆》一书中。
汪广仁讲课开场白:“首先欢迎领导和老师们参与今天的作文指导课。”汪广仁与全班学生一齐的鼓掌。
“同学们。”汪广仁开始指导了:“昨天我们学习了《十六年前的回忆》,今天我们每一个人写一篇作文。写什么呢?根据课文后面的要求,写与李大钊相关的内容,字数200至300。李大钊是一个伟大的共产党员,也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因此,我们今天的作文题目就是《由李大钊想到了我的父亲》。”接着,汪广仁在黑板上板书了这一个作文题目。
汪广仁继续讲课:“同学们,关于李大钊的这一篇课文,我们已经很熟悉的了,但是,对于自己的父亲,我们将更为熟悉!”
“老师。”一个冷不防,有一个男孩子突然间站了起来,还严肃认真地说:“我是我父亲养大的,母亲在我1岁多的时候就得病死了。但是,我父亲很了不起,他虽然没有李大钊伟大,但是,我父亲是一个生产队长,为我们生产队做了好多的事。我能作文。”
“同学们。”汪广仁继续指导作文:“熟悉作文的对象,这是第一步,必不可少。但是,写好文章,还必须要做到第二点,这就是记录下来你想说的事情。比如,刚才文一才同学,他最想写的内容就是他的父亲。他的父亲,虽然没有李大钊先生那样伟大的经历,但是,文一才的父亲,身为生产队的队长,为生产队上的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同样是为了革命,为了人民,同样的伟大!想写父亲,你就这样的写吧,一定是一篇好作文。”
“老师,我懂了。”又有一个学生打断了汪广仁的指导性谈话:“一是写最熟悉的人和事,二是写自己最想写的东西。”
“柯樱桃同学说得对极了!”汪广仁迅速的肯定这位女学生的勇敢性和聪颖性:“现在,就按照文一才和柯樱桃两位同学所说的开始作文吧。下课铃响了以后就上交。”说完,汪广仁分发作文本,在4个学生组长的帮助下,很快的让每一个学生领到了作文本而开始作文了。
听课的老师分别用希冀的眼神扫描各个学生的作文动态。可以说,所有的学生都在一个心眼儿的写作。整个教室内只有“滴滴答答”的笔触声。
一阵子之后,一个瘦小女孩突然地“呜呜呜”的哭了起来。汪广仁迅速的走过去,低下头,轻轻的问:“杜鹃,为什么哭呀?”“汪老师,我实在是忍不住了。呜呜,我现在就不哭了。”说着,学生杜鹃伸出手抹一把眼泪就又继续作文了。汪广仁就朝着她的作文望去一眼,见她已经写出了差不多有300字。但是,她还在继续写。其中,汪广仁精看了一小段文字,即然,他凭着过目不忘的天性,便将这段文字记忆下来,然后,再往脑门上一放,结合平日里的家访情况,一段往事即现眼前。
【回忆杜鹃生世】
一个旧乡村。天刚刚亮。
一个插队落户的女“知青”,用衣服裹着一个婴儿,从村庄出来,偷偷摸摸的跑到村外的一块地头,将“包裹”悄悄的放下,人转头就回去了。动作惊怯,快速。没有回头。
天已大亮。
一个近70岁的孤寡老头子,扛着锄头下地干活。他听到了“嗬嗨”的婴儿啼哭声,便前去查看,见是一个活生生的女婴,便一把的抱了回去。老人给女婴取名杜鹃。
在后来的日子里。
邻居好心人送米汤粥到老人的家。
老人精心的喂养婴儿。
小孩子学会了走路。
老人与小女孩一起吃饭。老人将好菜夹给孩子吃。
小女孩渐渐长大。
“杜鹃。”一个夜里,老人对小女孩说:“想读书吗?”
“想。”杜鹃喜的依在老人的脚前:“爸,你送我上学吧!”
老人:“好。爸爸养大了你,爸爸也要送你上学读书的。”
小女孩一个微笑:“谢谢爸爸!”
【画面回归课堂】
凭刚才记忆,汪广仁还在小声咏读杜鹃写的那一段文字:“我爸,养我的爸,比别人家亲生的爸,还要疼爱我许多!每天,他老人家舍不得吃,舍不得喝,用节省下来的粮食保住了我瘦弱的身体!我爸爸为了我,花去了十几年的心血,这与李大钊先生为革命耗尽最后一滴血,对于我来说,两个人都是一样的伟大,一样的是后辈人的楷模!”
汪广仁读着,好像有人在替他说心里话(特技声音处理):“是呀,多么富有情感的一段文字,不,应该是一篇作文!熟悉写作对象和敞开心扉写自己想说的话,对于学生的作文,该是多么的重要啊!我汪广仁深深的体验到,只要把握住了这两个核心要素,何愁学生的作文不在速度和质量上迎来一次大的飞跃呀!”
学生继续写作文。
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也没有闲着。他们之间,有的在听课记录薄上写写划划,有的用手指暗示或交流,甚至是用微小的声音相互谈论着什么,更多的老师是在观看学生的写作动态和汪广仁在课堂上的悉心点拨。
这时,偏有两个年轻的女听课老师与众不同。她们随带了一本学生作文本,当学生们开始作文时,她俩人也开始作文了!
其中的一个女孩子型的年轻老师的作文写完后,她将作文本交给汪广仁,说:“汪老师,我与学生一样,也做完了一篇作文,题目也是《由李大钊想到了我的父亲》”
汪广仁:“好。我收下。”汪广仁接过作文本,翻开到作文的那一页,细声的读了起来:“我的父亲也姓李,也叫大招,只不过是招手的招。还有半个巧合呢。我父亲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一名解放军战士,参加过淮海战役。我父亲曾对我说,灵儿,那次战役特别的大,也特别的惨,还特别的令人鼓舞。对于我来说,还特别的幸运。那时候……”汪广仁读完第一段之后,走到讲台,将这特别的作文本夹在了备课本内。他不打算让老师的作文参杂于学生的作文本之中。
另一位老师也将自己的作文本交给汪广仁。汪广仁随意翻开本子看了几眼,就微微一笑。等待那个女老师抬头再看汪广文时,汪广仁却对她说:“徐老师,还给你。”“为啥?”这个老师似乎翻了白眼:“同张自云老师一样,我也交作文呀。探究课嘛,师生都可以参与的!”“你忘了吗?”“我忘什么了?啊!”
“当当当。”下课铃响了。这个被退还作文本子的女听课老师,睁开眼朝班里一看,顿时惊的向讲台跑去。

【押尾曲】(歌词)《汪广仁》
一支笔呀出于赤水长沙,一砚墨水掀起波涌天涯。文曲星,济世新篇垒牍,自控悬疑太多的创新如神话。赤水河上的仁梯立地挺拔,风采岁月一德耀彩霞。汪广仁,中国教育一奇葩一灯塔。
一杆笔墨澎湃天下,智圣人灵丰富了诸子百家。汪子德育,拓新文明时代,教育家思想家已蓬勃无瑕。赤水河上的仁梯执仁挺拔,风采世界一德安中华。汪广仁,人文中国一奇葩一灯塔。
附:剧本《仁梯汪广仁》简介(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MxMzEzNA==&mid=2455947314&idx=1&sn=29fccbdff9ec960ecd8681e1c2768df6&chksm=887f7d73bf08f4658f4a4b539b51bb466436073ec56702065ba0960c93c7bd86764d2b9ead88&token=360123171&lang=zh_CN#rd)
【第一作者简介】

鲁岱,原名鲁仲强,男,1955年8月21日出生,湖北省大冶市人,退休教师。曾经做过4年医生,任教过初级中学13年、高级中学10年。有生物和实验两门学科小文凭。自学过高等院校的数学、物理、语文、化学、医学等课程,还喜欢哲学、天文、历史、写作等学科知识。为人笃实,诚信善良,好学向上。虽然知识浅薄,底蕴俗软,但敢于学界争峰!在文章发表方面,理科论文居多。现时文科作品主要是新、旧体诗歌,散文,剧本,长篇小说等。已经出版一首2万余行当代神话诗歌《太阳韵》;一部38集当代神幻剧本《太阳韵》已送审国家广电局;一部约78万字的乡村振兴小说《黎明诗韵》已完稿;一部约23万字的半传体小说《赤水河上的仁梯——汪广仁》及由此改编的38集电视连续剧剧本《仁梯汪广仁》已与汪琪铃合作封笔;一部120余万字的三卷本历史小说《战争下的和平》已完成2卷,可分卷出版;春晚押尾曲《难说再见》,2023年群星春晚已录用。现任《至德文化》执行主编,《采风中国》于2022年6月号公益宣传了本人。本人学味浓,付出多,收获少,但甭管绿肥红瘦,进取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笑容迎陌客,哀笔画强人。看淡人情事,文圆史上珍。通联→邮编:435125;地址:湖北省大冶市茗山乡大鲁村;手机:13477739786。
附:
汪广仁声明
本人因患肝硬化、肺结核、耳聋、高度近视、早老性痴呆、间歇性意识障碍、骨癌等40多种疾病,也是苟延残喘了,故从现在起正式辞去家族一切兼职。川黔滇渝汪氏相连公支系家族族长仍然由贵州习水永安汪发权担任,理事长由贵州习水公安局长汪克文担任,《汪氏相连公宗谱》(第三版)总编由四川合江榕山中心校汪礼维校长接任。
汪广仁
2023年2月5日

原文发表于汪氏宗亲网
http://www.iwa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4306&page=1&extra=#pid248429
http://www.iwa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4192&pid=248430&page=3&extra=#pid248430
注:汪广仁因病已从2018年1月起陆续辞去了一切社会兼职,相关学校、公司、出版社、杂志社、院(所)等实业都分别赠送、转让给国家相关部门、亲友、学生(学徒)等,于2019年3月迁居重庆市疗养。




【林静转自《汪广仁教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