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凡的生活 有神圣
文/梧闽
在我们的印象里,佛祖走路一定是离地三寸,脚踏莲花,腾空而去…阿难口述的《金刚经》中记载的佛,出生王子照样化缘,光着脚走路,回來静坐前洗洗脚底的泥巴,这么平常。真正的仙佛境界,就是最接地气的平常事物。
图片
'一时'就是那个时候,真正悟了道的佛,没有时间观念,《金刚经》告訴咱:'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简单说不住'色心妄想',这是一个大智慧…想得太多了就有烦恼痛苦呀!
'一时'也就是中国的古诗禅意:'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深浅。'月亮、太阳、凉风、山河,它们永远如此,古人看到的那片天,那弯月,那朵云,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风景。老石码名仕龙江诗涵与许汉东一起周游世界列国…过几年几代再去,或许风烟依旧似曾相似吧!就是一样的锦江道,有些人走着走着手舞足蹈,烦恼的人却悲哀得想去悬索桥找归宿…'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舍卫国有一个大财主,叫'给孤独者'长者,是拜火教的教主,一遇見佛就改变信仰皈依了佛,请求佛到波斯区域去说法…佛说您盖个讲堂我就去。而那个区域是祗陀太子的地盘,对'给孤独者'说,你如果用黄金叶子铺满八十公顷,这块地就归你建讲堂,给孤独者倾尽家财,铺到一半时感动了祗陀太子,一起共建了这个讲堂。
闽南的讲堂是明朝三部尚书黄道周圣儒所建的,在江东桥的旁边…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金刚经》第一品《法会因由》说到有讲堂,《金刚经》第一品《法会因由》说到有讲堂,佛祖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孔子有学生三千人,其中贤士七十二人。而常随佛陀听其讲法的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也是不少。人除了吃饭外,还有思食,指需要精神粮食。当时男弟子叫比丘,女弟子听比丘尼。比丘的梵文意思就'乞士',意指精神上的乞士,不是托钵救舍一顿饭的乞丐。但化缘乞食的制度,也是一千二百五十人随行弟子的日常功课。不然,沒有具体的生产劳动,就不能保证'衣食无忧',人毕竟首先要活着,精神上才有所'附丽'吧。当年,佛祖规定弟子乞食不要起分别心,穷人富人一个样。弟子迦叶尊者,也是后来'正眼法藏',拈花微笑传其禅宗的第一祖,是印度首富出身,喜欢到贪苦社区乞食化缘。另一个弟子须菩提,则相反喜欢到富贵人家去化缘。佛祖开示:'平等而去,心无分别',无论多少,不分东西。现在,泰国信佛社区,中午饭做好了,出家人无来化缘,饭锅盖不敢开;出家人来了,赶紧从饭锅中挖出來一碗施舍出去,然后自己才开饭。所以,闽南俗语说:'吃饭锅中央的人',是指尚未劳动赚钱,被供养的子女,应該且行且珍惜,'哀哀父母,养我劬劳。'
在最平凡的生活中,建立一个非凡的神圣境界,这就是佛祖的精神境界!

石码的风景,应該说有山有水,有城有人。去林坑找蛇仙青草药师李丰枝道长(龙海区道教协会副会长)、嫂子指着后古林福泉山曰:'言师采药去!'我知道了,下二句是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的唐诗名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只是'松下问童子'改为'林坑问药婆'。古代有'三姑六婆'职业,其中有'药婆',相当于医院的'药剂师'吧!

紫云岩有许多凹凸下龙分岭,地名不一样,林坑这边至山后下龙岭叫福泉山,就似先贤老顽童真名叫郑来发一样,中国的台湾,也是台湾一样!关键是站在哪里看山,山下看山似乎是山,山中看山'远近高低各不同',感觉到了各种'坑',或高坑、柯坑、林坑等,向西望那又是'岭'了,有岳岭的东岳大帝庙,嘿嘿!当然我愿意到紫云岩山巅,看更远一点的风景,左右环视,有魚嘴岩云洞岩龙文塔,天柱山文圃山或太武山玳瑁山等,方圆百里的环山中有九龙江的北溪面溪南溪东逝之水。山是静态,喻巍然屹立不倒的品格。而水则属于动态,有水势波浪潮起潮落,似乎与时俱进,喻无常变化!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但是真正的高人或智者,不会这样平视或俯视这个娑婆世界。他会在紫云禅寺中仰望天空星辰,至少去观海寺'极目南天舒'看海望洋吧!这是一种'向上全堤'的境界智慧,因为世人的所有烦恼痛苦或矛盾纠結。无一例外,都是站位与视野的局促或狭隘吧!

今天,咱学习了佛学经典《金刚经》之第四品《妙行无住分》。佛陀于2500年前于此品开示:'复次。须菩提。菩薩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菩薩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薩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薩应如所住。'这个'妙行'在不可思量的四方上下,不止是一个地球村或紫云岩,所以佛祖的眼界与心量,实在是不可思议。他老人家王子不干了去出家修道,竟然觉悟到可以洞悉灵识可以'三世因果六道轮迴'的奇妙规律。这事让我又念想了'江番薯'贤弟,听說我又要出版一本40万字的散文集《太武丹梯》,他先后聚气运神写了五遍书名,送到锦江书画社,让我随时去取用,我真的很感动!这时,他有佛祖'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的境界,也有六祖惠能的'下下人有上上智'的灵光。

可是昨天另有一位朋友对我建议:'江番薯外号江大炮,你不知道吗?又有被党纪处分的人?新书用他的书法,岂不是沾污了一世文名?'这个问题我又陷入爬紫云岩的'坑'劫,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不能因人废言,或者因品废法。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身。究竟是承受江番薯贤弟的美意灵光,还是听进直友的逆耳忠言!老顽童大师,指点一下迷踪拳,炼一手形意掌如何?

如果老顽童有不言之旨,我只好再爬爬山,寻找一种大般若智慧吧!七色紫为贵,乌云在鱼嘴岩,白云在东庄,紫云就在石码,就在此山中!如果真的找不到解决现实困惑的方子,那去紫云岩转转,'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篆刻艺术家:沈龙石先生


郑亚水,笔名梧闽,自号"山石码'',毕业于漳州农机校和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
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
作品《<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2015年春,经中瑞两国相关部门批准,被授予瑞典皇家艺术学院“荣誉博士”称号;2021年8月,作品《说好的父亲》荣获“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