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味儿(下篇)
作者:一片冰心
包饺子了!大年三十儿包饺子,是北方人的传统专利哦!
在我们家包饺子也是有点规矩的。主要是忌口,象大、小、完、等字是不能随意说的,小了,得说“绵”了,大了,是“过”了,完了,是“满”了。包好的饺子呢,要规规矩钜排放在锅盖上,说是“千忙万忙,过年的饺子不乱行。”否则会不吉利。
堂屋呢打扫的干干净净。八仙桌边系上了带丝穗的桌裙,地上放了蒲团。案几中央烛台插上一对儿朱红烫金字的蜡烛。再摆上大花糕等二排各色菜肴供品。
天一落黑,父亲就燃起蜡烛,点上一柱香,高高举起拜上几拜默默祈祷一番插进香妒。哥哥在院里放起鞭炮,震耳的鞭炮响过,大家就叩拜神灵。每人要磕三个头。然后再拜父母,给二老辞岁。
拜了神辞了岁就该吃饺子了。有谁吃出一个钱来,就大为欣喜,认为自己是本年有福气的人啦。
接下来就在漆黑的院子里想着法的燃放各种鞭炮逗乐。
大地开花,点然后就象陀螺样旋转着喷出耀眼的光茫;二响炮呢在手边啪地一声响。直窜向空中去了,在高处再响一声震响夜空,很神奇的。
鞭炮放完了,就该守岁了。抬出张小方桌,铺上一张围群。上面画着一个老寿星。头朝北放好。周围是行进路径。路径上有莲花、金钱、公鸡、庙庵、小兔子、山峰、小毛驴、菩萨像等图形。四人围一圈,用骰子分出先后,然后顺时针转,每人一次抖骰子查点,按点进步,先到头顶为赢。每人一枚硬币站步。还记得那口诀是“二花根、三跳兔、四步金钱、五却琅山、六毛驴、七住庙、八菩萨、九大狗。”到第二轮时要加上第一次点数,比如:八加七上馄极,就由第一圈跨入笫三圈的馄饨图。八加八,公鸡里疙瘩,你可以进到笫三圈的公鸡图上。有时还会退步,如八加六,葫芦臭,一下退到第一圈葫芦图上。
还有挨挨沾治的规矩。你抖个八菩萨,我抖个七破庙挨上你了,你就要出个钱儿!有时眼看要飞了,结果抖点不顺,又退出来了。这样返返复复,时而进,时而退;时儿惊喜,时而沮丧;充满趣味。一分一分的小硬钱币,玩个通宵也不觉得累。现在想想和现代的跳棋差不多,可是比跳棋要有趣的多了。
到了五更天,母亲就起来了。把小桌子摆到当院,摆上五色供品,烧上香放了鞭炮,祭拜了神灵,天也就亮了。我们姊妹都换上新的衣服鞋帽,给父母拜了年,然后走上街去,给邻里长辈拜年去了。
那一年还发生了一件怪事。大年初一凌晨,天黑洞洞的。父母刚香拜佛完毕,忽然听到有人拍门,急忙收拾了香炉蜡烛。忽听院里“扑通”一声,有人跳墙进院了,父亲一看是姓杜的一个街坊。见面就沙哑着嗓子嚷:“叫门不开,我就跳墙过来了,给大爷大娘拜个年!”
说着跪地瞌了二个头,就走了。天亮了,问隔壁的崔大娘,大娘说“早早听见有人敲门,打开门他就进到院里,三扒二扒跳墙就过去了。说是要给大爷大娘拜个早年。”说着说着大家都笑了。
这一年呢,这老杜拜年的故事,慢慢在这道街传开了。大家淡论着,说笑着,不知不觉,又一年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