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火神
山东 温保民
时间过得真快,今天已是新年的正月初七,也是送火神爷的节日。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水饺,还要燃放鞭炮。
一大早,妻子就找了一个盛酒的盒子,用剪刀剪去三分之二,里面装上沙土,点燃三根香插在里面。然后,在大门口放一个小椅子,把盛香的纸盒放在小椅子上,还要放上一碗水饺,算是给火神的贡品。等到夜幕降临,就开始送火把,意即把火神送出户外,家里就不会发生火灾啦。因此,我们这里管送火神又叫送火把。
送火神我不陌生,记得我小时候,母亲也是这样,只不过纸盒里面盛的是从锅灶里掏出来的清灰。那时候,有的是把小椅子、小板凳放在大门口或胡同口。总之,一个意思,早早地将火神爷请出户外。午饭后,每家每户就开始绑火把,用的材料大多是高粱、玉米、芝麻等作物秸秆,里面放一些麦秸,便于点燃,有的在火把里面放几个鞭炮,用鞭炮的响声来增加送火把的气氛。然后,在秸秆中间放一根木棍,也有不放的,用绳子捆绑好,一个火把也就做成啦。
每家绑的火把数量也不尽相同,因为送火把一般是小孩子的事,最好是每个小孩都给绑一个火把,这样不易发生争执。但是,一家最少要绑一个火把,总得把火神爷送出户外。只有家中没有小孩的家庭,才需大人亲自去送。
送火把也是有讲究的:从大门口就要将火把点着,好让火神爷趁着火光离开户院。送的方向一般是朝村庄的南面,有的村庄因没有朝南的大路,朝其他方向送的也有,但没有朝北方送的,具体什么原因,不得而知。我想:也许是南方多是水乡之地,便于灭火。
太阳即将落山,人们就早早吃过晚饭,送火神就开始喽!那场面十分壮观,各家各户,拿着点燃的火把朝一个方向去送,火光连城一片,各个村庄都是如此,接连不断。远远望去,俨然一个火把“大军”,有的小孩还学着电影里战士的样子,嘴里喊着“向前冲啊”的口号,一路上欢声笑语,随时能听到秸秆点燃后发出的“嘶嘶”声、“吱吱”声、“唧唧”声,“啪啪”声,还有火把里的爆竹发出的“咣咣”声交汇在一起,让人心潮起伏,久久难以平静。
大人们和很少一部分小孩送到村口就停下来,将火把聚拢到一块,形成一个火堆,男女老少就围着火堆取暖。有的小伙伴只要火把燃不尽就一直往前走,也有的小伙伴生出怪主意,将火把放到大路上邻村的树根旁,招来邻村人训斥和驱赶,直到火光散尽,人们才各自回家。
不过,今天我百度一下,有关正月初七送火把的历史渊源,让我大开眼界。至此,我才知道,用火把送火神仅是山东一带的风俗习惯。全国其他地方不一定是送火把。传说女娲七日造人,人们就把正月初七这天定为人类的诞辰日,也就是人类的生日。这个节日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衍生出的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主要有摊煎饼、吃七宝羹、戴人胜、赠花胜、捞捕鱼、吃面条等风俗。不过,不论哪种风俗,都是祈福人类一年平安无事、步步高升、身体安康、吉祥如意。
今天,夜幕降临了,我看了一下手机朋友圈,送火神开始啦,送火神的“队伍”没有以前大啦,只是个别村庄零星在送。也难怪出现这种现象,因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啦,环保意识加强啦,对居住环境也要求高啦,怕污染到空气,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国家也打响了“蓝天碧水保卫战”,农村也早已不烧作物秸秆做饭啦,做饭早已换上了清洁能源电和燃气,作物秸秆大都用来还田,培肥地力,服务于农业生产。现在,做火把的材料也很难找啦,也难怪妻子香盒中盛的是沙土而不是清灰。
居住在城市的人们,由于居住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也许随着岁月流逝,慢慢地将正月初七送火神这个节日给淡忘啦!不过,正月初七送火神这个节日,深深地烙上了中国印,还在传承着,这个节日不能丢。看是否能找到一个既环保又有意义的送火神方式方法。
好怀念小时候送火神的岁月!

温保民,男,汉族,中共党员,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山东鄄城人,基层高级农艺师,鄄城县作家协会会员。陶醉于大自然风光,爱好诗词歌赋。偶有作品见于报端。比较欣赏的一句话“花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臧平立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