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吕志平
从我记事起,每逢春节过后,第一件事就是走亲访友,我们称之为拜年。
春节这一天初一人们也要拜年。早晨起床先给自己的爷爷奶奶、父母磕个头,嘴里喊着:“爷爷、奶奶,我给你们磕头了!”说着跪下磕两个头,接着又说:“爹,我给你磕头了!”或“娘,我给你拜年了!”
有人说拜年磕头是封建迷信、社会陋习。但我认为这是对亲情文化的传承,是出于儿女的一片感恩之心,更是晚辈对长辈表示的敬重,是对长辈表达的祝福和美好祝愿。
吃完初一饺子,就开始去给本宗族的长辈拜年,还要去本村其他姓氏家给长辈拜年。同辈一般见面问一句:“过年好!”或其他吉祥话。
根据亲戚的关系来安排拜年的先后顺序。一般初七、八就拜完年了,亲戚多的也不超过初十,人们说再晚了就没有年味了。
我们当地风俗初二不出门拜年,除非你去姥姥家拜年,或去年这个家庭有人故去,今年在这个日子亲戚才过来。具体原因不祥,也许是不愿增加这家亲戚招待来客的过多精力,所以这个日子能来的亲戚都来的缘故吧。
七十年代初期,自行车已不再稀缺,会骑自行车的大孩子骑着自行车去拜年。大人们的自行车后座上驮着孩子,有的前面横梁上也坐着孩子。亲戚多的话,弟兄几个分开去拜年,或在这个亲戚家吃过饭,马上去下一家亲戚拜年。
有时候春节期间下的雪年后还没有完全融化,或者年后这几天下雨,加上天气寒冷,地面被冻上一层冰,我们叫地皮夹,即使这样也不能阻挡人们去拜年的脚步。说是骑自行车,实际上是骑着和推着相结合。大路上时常看到骑自行车摔跟头的人,刚刚注意到别人摔倒,自己也不一定逃过被摔倒的命运。
去拜年得带礼物,我们叫带盒子,就是用黑色革包带上自己做的包子、馒头。家庭经济好的带面粉做的包子、馒头;家庭经济一般或差的亲戚带白玉米面馒头,看上去和白面一个样,实际上里面是黄色玉米面。后来,经济好点了,再放上几条饼干。
从初三开始,马路上拜年的人络绎不绝。这一天首先要去的就是那些实在的亲戚或知己亲戚,如姑姑家、姨家和舅舅家。
进了亲戚家稍坐一会儿,起身来到正堂前,嘴里喊一声:“***,我给你拜年了!”午饭前或午饭后还要去亲戚的同宗关系近的家拜年,亲戚领着一进门就喊:“某地方来的客人给你拜年了。”人家出来说“免了吧!”,听了人家这么说,亲戚就领着回去。
中午就在亲戚家吃饭,否则说你看不起他们,或说你不实在(诚实)。饭前先把一盘或两盘煎饺子端上来,这叫“见面饺子”。就是初一吃的饺子,把熟饺子留一些,等知己的亲戚来了,用油煎一下端上来。来的亲戚吃几个就行,全部吃掉觉得自己脸面上不好。
接下来就该吃午饭了,亲戚家会把最好的东西端上桌。这些饭菜是他们年前就买下的,主要是用来招待来拜年的亲戚。有馒头、包子、油炸的各种丸子或炸鱼、炸藕合和肘子肉,再炒几个青菜盘子。
就是午饭后去拜年也要上几盘喝酒菜,当然来客也是端端酒杯抿几口,吃几口菜就要走,主要是来拜年。
有一年初三,路上积雪很厚,有的地方还有冰。我骑着自行车去大姑家拜年,路上摔倒好几次,十多里的路程,用了平常两倍的时间,等赶到大姑家时将近12点半了,大姑站在村头在等我呢。
我一进门就叫了一声:“姑夫,我给你磕头了!”接着又冲大姑喊了一句:“大姑,我给你拜年了!” 大姑对我说了一声“快起来吧!”一会儿功夫,大姑就把煎饺子端了上来,接着把各种好吃的饭菜也往桌子上摆。我说:“大姑,我想吃白菜炖粉条。” 大姑说:“白菜啥时候吃不上?以后你来了我给你做,今天吃好的。”我和其他几个来拜年的孩子坐在桌子前,不大一会儿就把桌子上的饭菜划拉干净。在自己家大人是不会让你吃这么丰盛的,因为还要准备招待来拜年的亲戚。
那些大人走亲戚时,时常舍不得动筷子。他们喝上两小杯酒就说:“不喝了,实在是喝不了了,再喝就醉了。”吃一个小馒头就说吃饱了。亲戚为了表示诚意,最后会掰开一块馒头,递过来说:“我陪你吃上这一块!” 那时过个年一两瓶白酒还剩下,能留住的菜也舍不得自己吃,留着下回添上点新鲜的菜,再招待其他亲戚。
吃罢中午饭回家前,亲戚会留下一个或两个你带去的面食,然后再给你放上自己做的包子或馒头。有时候亲戚不留你带的东西,还给你放上两个面食。

初四这一天是姑爷带妻子给岳父岳母拜年的日子。结婚头三年,姑爷去拜年时,为了表示对新姑爷的重视,一般要请几个陪新姑爷的人,叫陪客,就是陪着聊天、喝酒、吃饭。有的地方是同辈,有的地方是长辈。
八十年代中期,我第一年去给岳父岳母拜年,岳父请了几个德高望重的长辈做陪客。吃饭时,端上几盘饼干、蜜三刀、花生粘之类的小甜点,这叫“茶架” ,意思是赶了这么远的路,恐怕肚子早就饿了,先填一下肚子。接着一人面前摆一碗水饺(我们那里是一两盘子煎饺子),那几个陪客一直谦让着我吃,结果我面前的一碗水饺一个没有剩下。随后端上喝酒菜,喝酒时陪客还是热情谦让着我,让着我吃菜,让着我喝酒,而且他们能说会道的,也挺会劝人的。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才端上来吃饭的饭菜。八个盘:炸瘦肉、炸藕合、炸带鱼等;八个碗:红糖江米饭、黄闷羊肉、黄闷排骨、肘子肉等;一篮子馒头。刚刚我吃得不少了,那几个陪客还一如既往地热情相让:“吃菜呀!别不实在!在这里就像在自己家一样。” 弄得我怪不好意思的,这时岳父起身赶紧打圆场说:“别老是让着他吃了,他不了解咱这里的风俗。”真是“十里路不同天啊!”
从初五开始,人们边走亲戚,边到同学、朋友家给他们的长辈拜年。一般是在亲戚家吃完午饭,再去同学、朋友家。拜完年,坐一会儿就得走,要不然的话,酒菜一会儿就被端上来,不给他们添麻烦了。
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的物质生活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出行更加方便,春节去拜年所带的东西种类繁多,丰富多彩。
三年的疫情,许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拜年的方式也有所改变,但过年人们表达祝福和美好愿望的习俗永远不会变。
作者简介:
吕志平,男,本科学历,高级英语教师。一九八二年进入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第一中学,从事高中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