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漫漫长路)
导读:一渡水,地名,位于湖南省新宁县。新宁崀山是驰名中外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
一渡水,一渡水
车晓浩
野史传言: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中年遭遇贬谪,从京都长安赴广东潮州上任。途经偏僻山乡一条小溪时,回想前尘往事,顿感前路茫茫,不由黯然神伤,泪水扑簌簌滚落,滴入翠峰岭下的双江河中。珠泪滴落水花迸溅,引得河水呜咽,波涌浪高。后人把韩愈渡河经过之地唤作一渡水,这便是一渡水的由来。
庚子年九月,我因事客寓一渡水,不知不觉已有一载。工余饭后信步小镇附近,随走随拍乡村景物,归来记下彼时观感,于是形成一些思想碎片,现集录于后。
一、小溪淙淙自在流
赵家老院子位于207国道边,院子后山有一条不规则的石板路,弯弯绕绕通向山脊。清凉的冬季早晨,呵气成雾。我起了个早,从山脚边向上攀登。右边山石峋嶙,树木蓊郁,左边是一条破谷而下的小溪。
我来得早了些,小鸟尚未穿裤哩!听不到它们的聒噪,只有耳畔的淙淙水声,穿石跳壑,轻柔弹唱,愈发衬托出山之静寂。在红尘中行走,往往忽略身边那些细小的卑微物事,比如没有时间,没有心绪来山中倾听这清越似琴的淙淙流水声。不是瑶琴,胜似瑶琴,小溪的欢欣自在让人心境澄明。这样的独行,于我来说完全是一种福分,那是一次洗心之旅哟!

(淙淙小溪,我的洗心之旅…)
二、老院子旧巢穴
赵家老院子是一组明清风格的古建筑,屋宇毗连,雕梁画栋,可以想见昔日的繁华。我走近它时,早已墙屋颓圯,寂无人声。风雨剥蚀,人去楼空的院落,恰似飞鸟远徙后,留下漆黑老朽的空巢。
驻足于此,望着古风犹存的院落,不由得感慨系之:世上之物件,若与名人有勾连,衍生曲折离奇的故事,引发后人无限联想,那就是价值不菲的文物;假若是寂寂无闻的一介草民,那物件几乎就是累赘,成了废物,从而少有问津者。这现象颇令人玩味。
三、山泉,大地母亲的乳汁
山腰有石山,石山有大洞,洞中山泉汩汩,长年不歇。泉水冬暖夏凉,附近百姓们饮用、灌溉全靠它,一如生命泉。以前大集体时,一渡水村老赵家的60多亩田地用水,都取之于它。我来到泉眼边时,看到它仍如从前一样清亮地流淌着。泉边的老柏树枝上吊满祈福红布条,树下插满供奉的香烛,鞭炮的红屑铺满一地。与附近的一位老者攀谈时,他朗声相告:当地人认这眼泉边老树做亲娘,是相信它是有灵性的,能降福祉、佑平安。我在树下默默散步、沉思,在我的眼里,树是泉的伴侣,泉乃树的血脉,它们相伴相生浑然一体,山泉岂非简单源流,它就是大地母亲的乳汁,播撒仁爱于子民。受惠者顶礼膜拜,是表达那份虔诚,而作为芸芸众生,我们必须怀有敬畏与感恩之心!
四、静听溪声
清晨,我独坐山石,任山风悠悠梳理飞霜鬓发,听溪水在喧哗闹腾。不知是山势陡峭还是咋地,身边的这条小溪响声大、水流急,像急着赶路似的。我想,你急就急呗,咱且不去管你,仍旧端坐如山。
世上的事物有缓急之分,缓者作悠闲之态,急者呈纷扰之容。凡事凡物都以各自姿态面世,是咋样就是咋样,你不必去叩问人家为何这样或那样?更不能以导师身份,去框定人家一定这样或不能那样。
坐得久了,耳里灌满不绝的溪声,便觉得山里幽静极了,静得有些瘆人。为什么觉得溪愈响、山愈静呢?其实,古人王籍在《入若耶溪》中早就点明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呵呵,只不过我们的大脑一时卡顿罢了。咳——梁园虽好,岂是久留之地。我站起身来,拂了拂衣袖,回归漠漠红尘。
五、采摘之乐
邻家屋旁有一树李子。早春二月,我看过了它的繁花满树,常在落英缤纷的树下徘徊;仲春时节,望见了它的青涩娇小,感慨时光之舟的顺流而下。而今,在夏日徐徐的熏风中,果子开始青中泛黄,渐渐成熟,散发出好闻的淡淡清香,确实诱人。
邻家大哥已到耳顺之年,赋闲在家,常过来与我们清谈,或一杯米酒小酌,混得熟悉,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一日,我指着这树李子,含笑问他,可否摘吃几颗佳果?大哥用手一挥,一脸豪气地说:摘吧摘吧,只要你喜欢,随你吃!我想也是,他有一份不薄的养老金,绝不会指望将这果子卖小钱的。
得到他的准允后,我搬一条方凳,来至树下摘了一捧李子,信步走到溪水边洗净,分送给几位同事。一口咬下去,甜脆甜脆的,清香四溢,满口生津。现摘现吃的感受,与去水果店购买是迥然不同的喽——我相信,尝过果子的人亦有此体验吧!
六、闲坐小窗读周易
人的一生长长短短,总有一段被社会、被大势所撂荒的无奈时光。如何利用或度过这段被看似无用的生命时光,在于每个人的取舍态度。
庚子年初,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将全体中国人堵在家中无法外出。在许多人觉得愁闷之时,我倒是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因为家中有两个书柜,柜中塞满了各类藏书随我取阅。那本微言大义的《道德经》洋洋五千言,我每天抄录一节,细细消化,花了两个月时间从头至尾将其抄写完成。
去年底,我因事来到距县城65公里的乡下,离家时便把《易经》一书带在身边,无形中就有了某种依靠。闲暇时,每天看上一段,日子过得倒也充实,较为优雅。八卦源于中国古代对基本的宇宙生成、相应日月的地球自转(阴阳)关系、农业社会和人生哲学相互结合的观念。无疑,作为一本古书,《易经》是诘屈聱牙、艰涩难懂的。我读《易经》最先是不求甚解,采取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方法,主要弄懂阴阳原理,理顺古人的思想脉络,从而引发对人生总体命运的思考,更加明晰人生之路。
我很喜欢这首小诗: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七、种一畦艾草,只为亲情
五月是艾草茂盛的季节,端午到,艾叶香,家家户户门前插艾叶以应节景,意在驱瘴辟邪,艾叶煮蛋、艾叶洗澡,能健身袪病。这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古老习俗。
人们喜欢艾叶,不单单它是一种药材,而且也是一种味道不错的食材。在一渡水村散步时,我在一户农家屋头边望见好大一畦艾草,它们挤挤挨挨,蓬蓬勃勃,翠绿了一方天地。艾草,很平凡,不能开一朵鲜花,但它却能给你一缕芳香,一片绿色!
交谈时得知,主人家的优秀的女儿出国留学在外多年,非常思念家乡,特别想念儿时吃过的艾叶粑粑。知女莫若母,为了满足女儿心愿,吃到地道的艾叶粑粑,她特地为女儿种了这一畦艾叶草。每年端午时将艾叶粑粑做好,真空包裹后快递过去,让特殊的艾香氤氲在异国的空气中。
听到这里,我被这故事所描述的温馨之情感动了。有家就有依靠,有爱就有眷恋,青青的艾草把深深的爱植在人们身边,一份朴素的食品连接起绵绵不绝的亲情。如果你看到生活中相似的一幕,那不用说,肯定也是有故事的。

(艾草很平凡,却浸染了爱的故事…)
八、劳动最光荣
一渡水镇的地理位置比较独特,狭长的街道从大山脚下纵向穿过,镇边高耸一列石山。文友蒋生家住巨石嶙峋的杨栗岭,去他家必得爬山,先转四五个陡且急的弯道,再绕几条之字形路,然后才到达。做当了一辈子的教书匠,而今他快到卸鞍退养之年。每天放学后,他驾轻骑驶回家中,洗衣做饭,喂猪撵狗,过着惬意的平民小日子。非但如此,他还承包了村里的一口鱼塘。鱼塘不大不小,水面有三点六亩。养鱼需投放食料,亦如养鸡鸭。为此他在自家旱地里种了许多鱼喜欢吃的草。
这个下午我去了蒋生家,饶有兴趣地跟着他走走看看。在一块地边,他指着一种长得很葱郁的绿油油的植物告诉我:这叫“篁竹草”。说是草,却长得像灌木,有一人多高。随后我们简单分工,蒋生用刀斫高大的篁竹,我则割伏地而生的野草。当我下蹲时,感觉有点费劲。因为发福的缘故,肚子腆着,身体不如以前灵活了。此时,太阳还未收山,地里的热气往上冲。我挥舞着形如弯月的茅镰刀,左右手配合着不停割草,不一会汗水汩汩而出,湿透衬衣,湿了的衣服粘在背上。
割好半担草,码好到畚箕中,躬身挑起往不远的鱼塘送。鲜草刚抛到水面,鱼儿像听到信一样,立马游过来争抢。蒋生望着塘面,面露欣慰之色,告诉我说年底干塘时,大概能起获两千斤鲜鱼。我知道,这收获倾注了他大半年的心血。这些劳心费力获得的回报,每一分都是血汗浇灌。这样的收益毫无卖乖取巧,来得实在、稳靠、安心。就他来说其目的只求健康身体不求利益。
所以劳动最光荣,劳动者值得赞美!
九、新旧对比话沧桑
乡镇卫生院是针对本地村民就诊、康复、预防的医疗服务机构,为基层民众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救助保障。
为了解新冠疫苗接种事宜,这天上午我走进一渡水乡中心卫生院。在“国医馆”我向值班医生咨询,户口在县城的人士可否就近预防接种?医生态度和蔼地接待了我,明确答复:可以的。只要你提供有效身份证明,可以为你免费接种。我再追问:打一针还是两针?医生说:打两针。他的肯定回答,让我很满意。出门诊室后,我在该院前后院略转了一圈。感觉这里相对于县级医院来说,规模是小了一点,但门诊部、仪器照片室、住院部设施齐全,一样不缺。可谓麻雀虽小,肝胆俱全。漫步之际,我随手拍下了一组记录医院风貌的照片。
恰好手头也有前不久拍摄的老卫生院照片,院子旧址位于老街山脚边,从建筑风格来看属上世纪70年代。尽管时间跨度大,但医疗主体还是同一个。从照片看变迁,时间能改变很多很多。玩味之余,令人感慨!
十、稻香兆丰年
正是水稻扬花抽穗时节,我置身于一渡水村这片原野。一畦一畦的稻田泛着绿浪,欢笑着,与地头田埂间的绿树相应和,发出呼啦啦的响声。
那条源于高冠山的小河,跃出崇山峻岭,过滩绕弯,永不停息,源源不断的清流浇灌着沿途上万亩良田。葳蕤的稻田,一望无际,近处翠绿,远处墨绿,绿得鲜亮,绿出层次,绿得那样美不胜收,让你觉得眼前即是一幅铺展开来的巨幅画卷。
这里的土地不仅产玉米、油菜等作物,更兼产水稻鱼蟹、青翠竹林。每到夏季,到处流水淙淙,满目葱茏,稻花飘香,素有新宁“东北方粮仓”的美誉。因物产丰饶,民风淳朴,这片土地敞开胸怀接纳四方来客,当然也包括我这个古镇新貌的建设者。漫步蜿蜒的乡村路上,看到有农人在田野躬身劳作,因了他们的辛苦,眼前的风景才有蕴含丰富的底色!稻香弥漫四野,明丽的阳光毫无遮拦地铺下来,草木庄稼全笼罩着一层金黄色的光晕。
夏日夜晚,清风送来早稻的清香,耳畔满是阵阵蛙鸣,像唱和,似比赛,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总令人想起辛弃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好词句。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十一、古朴的石缸
翠峰岭下一家农户的地坪里,摆放着一组古老石头水缸,形状有圆的扁的椭圆形的长方形的。石缸不言,静静而立,缸里泊满往昔的时光。行人看到它,一下就被拽住了腿脚。我走近它,仔细端详着。水缸材质坚硬,豆青颜色,包浆沉厚,拙朴笨重,缸上刻有铭文,字迹清晰可辨,看得出已上了年代。我猜想着,过去能够用上这样物件的人,不说是殷实大户,至少也是中等人家吧?
一渡水镇多高山,坚硬的青石较为多见,先民们就地取材,精雕细刻,打造了许多美轮美奂、融艺术与生活于一炉的传世杰作,如远近闻名的三渡水牌楼、西村坊民居等等。这些精美的造型,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而眼前的这些石缸,不仅是对过去生活的记录,也是对久远历史的实证。把文献上的描述,纳为可触可摸的实物,收藏就变得很有意义。所以我对收藏家一向是尊敬的,甚至是肃然起敬的。究其因,除了佩服他们的专业知识,更诚服他们的独到眼光、恒心与毅力,他们能把个人爱好作为毕生事业来坚持,这是难能可贵的,一般人做不到。
十二、苍翠的玉米林
翠峰岭拔地而起,是一渡水古镇的坐标。山上松柏耸翠,山下小河淌水。那条日夜歌吟的河流,绕山而过,像每天对着翠峰岭鞠躬行礼。清晨或傍晚,我喜欢跨过207国道,沿着新修的舜德大道去到翠峰岭脚的小道散步。不为别的,就是为着觅一份清静,也为着半山腰的那片玉米林。玉米是南方山区常见的农作物,我对它的喜爱是源自内心的。不光它是一种可度灾荒的粗粮,更因为它浑身上下散发的勃勃生机与无穷诗意。
在下透几场春雨后,玉米苗像新生的笋尖,顽强地钻出地面,微风吹拂,泛起层层绿浪;玉米在春末夏初开花,令人陶醉。玉米的花长在茎上,茎上叶柄之间,吐出一串淡黄色的花蕾。玉米的花开后,一阵风过,风姑娘用她的魔杖在玉米的头上点了一下,就会落下一片花粉,美丽极了。玉米长到一个人高时,我某天早起去时,望见绿宝剑似的肥大叶子上,还有湿漉漉的夜露哩。风一摇,露珠就顺着粗壮的秸秆滚下来。那情那景,让人觉得妙不可言;而再次经过时,玉米已开始吐缨。一棵棵玉米就像整装待发的士兵,个个英姿飒爽,硕大的玉米棒像一枚枚军功章挂在他们的胸前!玉米从下种到收获,顺天时应季节生长,无需太多打理,每一天都给人不一样的感觉,愉悦人、滋养人、启迪人,这就是我喜欢它的原因。
十三、土砖房,承载老旧时光
下班之时,我喜欢在一渡水村附近转转,了解当地乡俗民情。不知不觉地,我走进这座百年老屋。老屋为湘西南风格的民居,木壁黛瓦土砖墙,在落日余晖里,有点沉沉暮气。
女主人姓蒋,生于1928年,是位年逾九旬的老奶奶。她一脸慈爱沧桑,年轻时乌黑的头发有如严冬初雪落地,像秋日的第一道霜。根根银发,半遮半掩,若隐若现,脸上条条皱纹,好像一波三折的往事。我与她打过招呼后,就与她唠嗑。听说我要给她照张相,她立马来了精神,将拐杖放置一旁,端正坐姿,挺直腰杆,面露微笑。尽管已至鲐背之年,但蒋奶奶眼不花耳不聋,交谈无甚障碍。
蒋奶奶告诉我,她外家离此不远,就在山背后的杨栗岭。老伴姓赵,小她两岁。20岁嫁过来时,她就住在公公修建的这座老屋中,至今已有70余年。那个时候,家里穷啊,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全靠没日没夜做农活,没有停歇过。这种苦日子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初,才慢慢有所缓解。她一生育有四男一女,早年全家挤居在三间房中。后来添丁增口,儿女也长大了,又在屋旁加建一栋土砖房,整修了院落。
207国道修通后,紧邻公路的旁边修建起连排连座的新楼靓宇,她家老宅自然而然地退居其后,显得土旧而落寞。再后来,儿女们如羽毛渐丰的鸟儿,先后飞离旧巢穴,各立门户,老院子中只留下垂垂迟暮的两老口,相偕相守着共享人生的夕阳时光。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人的衰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现在二老的身体,也不如昔日硬朗了。但能活到如此高寿,能自理生活,心态阳光,不得不让人由衷赞叹。感慨之余我在思忖:不知自己能否活到这个年岁,活出如此状态?蒋奶奶的乐天知命就是我所见的活话本啊!

(驾一叶夕阳归去,承一脉老旧时光)
十四、悠然品茗在桂山
晚霞正铺满天际之时,文友蒋老师忽然走过来相邀:走,到桂山小友那里喝茶去!我一听,忙收拾起桌上的文案,随口应道:好啊,去就去呗!小友是桂山村的老书记,村务工作有板有眼,德能勤绩有口皆碑;他为人仗义,又喜爱文学,是私交不错的文友,这是我们喜欢去桂山的理由,所以常去叨扰他。路过五中时,学校的两位行政领导闻听后也欣然同往。小车在山间小道上奔驰,弯弯绕绕的,眨眼之间就到了桂山。
车子泊靠在“花石草庐”院子旁,小友早早出来迎候。进得主人客厅,蒋老师也顾不上讲客套,手一挥:小友书记,泡一泡你今年的好茶给我们喝吧!小友闻言,一叠连声地“好好好”!说完,先摆上一碟瓜子,然后快步从内室取出一袋包装好的红茶,倒出一些在托盘中向众人展示。这红茶色泽乌润,条索均匀,外形优美,一股内质香气悄悄逸散开来,看着便觉得茶质高纯。接着,小友书记摆开架式为来宾泡茶。他先烫杯后洗茶再冲泡,在娴熟自然的手法下,一壶今年自采自制的好茶瞬间就沏好了。
小友边泡茶边讲述,他说这次所制的茶比较特殊。茶叶搓揉定形,全是纯手工制作。茶叶发酵时,用的是桂山先民留下的土法,即用纯棉布袋,装上当年发的新鲜松针,上下两袋,将揉好的茶叶放在中间发酵,历时12小时再取出,让茶在通风的环境下自然干透,更保留了茶品质与正味,留香持久。说话间,我端茶放到唇边,轻轻嘬入一口,一股热流通过喉咙进入食道,透骨的清香跑遍五腑六脏,品咂时回味甘甜,有种满满的幸福感!
常言道:高山有好水,高山亦有好茶。看过听过喝过,你自然会深信无疑。小友说,别小看了桂山这小地方,这里山高、水甜、空气好,加上可媲美大品牌的制作工艺,成品茶得到了业内行家的肯定,也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赞赏。他们喝完一批又订第二批,桂山红茶就这样成了抢手货,一斤茶叶竟卖出了6000元的高价!喝过一轮后,我从容再看杯中物,只见红茶颜色深红透亮,不媚不俗,竟有琥珀般的通透感。依我看来,桂山红茶山野之韵强烈,鲜醇甜和,挂杯持久,温润如玉,口感细腻甘甜,香气在口中绽放,馥郁非常。大文豪苏东坡特别推崇喝上品好茶,曾写下“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诗句,这种比喻道出了他对茶的独特感悟与理解。
说话间,又有两位邻居加入喝茶行列,众人嗑瓜子,品新茶,谈时政,话风俗,聊见闻,所有的话题在茶香的氤氲中变得热闹而饶有风趣。有友情慰藉,有茶水浸润,有心意相通,才不虚度了人生的半日悠闲。
用过晚餐回程之际,小友快步走过来,馈赠我们一人一袋红茶。我掂在手中,竟是沉甸甸的。哦——红茶的滋味,远不止口味。

(不媚不俗,才不虚度美好时光…)
十五、隔绝闹市三千丈
在如丝般缠绕着的细雨里,烟花已歇,笙歌会停!我在小镇时停时落的微雨中踽踽独行,不知不觉走进这条小巷,走进与繁华隔着一段距离的农家小院。眼前独门独户的小院,完全是一幅活色生香的生活图景:垒起半人多高的石墙上青苔隐隐写满沧桑,爬上瓦背的瓜藤生机勃勃意趣盎然,竹篱笆围住的玉米菜蔬透出碧绿诗意,而斜身伸出的银杏树上挂着的红色小灯笼宣泄着喜庆,整个院子被主人家拾掇得井井有条,十分洁净。
对于我的不请自来贸然闯入,六旬开外的女主人丝毫不以为意,她笑微微地与我打招呼,领着我房前屋后看了个遍,时不时地回答我的提问,满足我一颗好奇心。
从她叙述中得知:她外家住在离镇不太远的莲花村,十多年前与家人商量购得此屋,当时花了三万多元。有了安居之所,便有了立业之基,他们一家人在奋斗、打拼。时间如流水,弹指之间人就已近夕阳之年。儿女们大了离开各立门户,她与老伴守着这座明显落伍的旧房子,靠着给乡邻看病、医治疑难杂症赚取微薄生活费。闲着时便在空坪隙地种上时令菜蔬,每月的开销也花不了多少钱。
女主人的一席话,让我房前徘徊默然良久。看来,人的欲望像头怪兽,好生拴住便温顺如意;若管束不力便会四处纵跃高蹈阔步,让人受尽折磨不得安生。欲望这把掂在手中的双刃剑,只有紧握住把控好,人生才会顺水行舟驶出一路风光!
离开之际,试作《访农家小院》小诗:
屋后石山承雨露,门前篱竹泄春光。
隔绝闹市三千丈,中药满箱有妙方。
莫羡富家万石米,只管缸中有余粮。
饱食三餐陶陶乐,且度人生好时光。
作者简介:车晓浩(崀山客),湖南省新宁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邵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新宁县作家协会主席。著有《蓝月亮》、《凤凰情绪》、《夷江春水》等7部专著。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部分作品:
点击链接-车晓浩作品
点击链接-徐巨明作品
点击链接-肖殿群《侦察英雄萧雀》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