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确保台湾入版图
一一《民族英雄郑成功》阅读札记
作者:王业松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率郑家军在金门誓师后,横渡台湾海峡,大举进攻台湾。清康熙元年正月(1662年2月)被荷兰侵略者占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郑成功是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文韬武略,智勇双全,文武兼备。他对国家,对中华民族最大的贡献,是确保台湾入版图。
佛教讲究因果、讲究因缘,那么,郑成功成为民族英雄的因缘是什么?值得后人反思并继承发扬。2022年出版的郭宏文和杨帆所著《民族英雄郑成功》给了读者明确的答案。
一、良好的家教
郑成功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唐僖宗光启年间(885-888)郑氏先祖迁徙到福建泉州和南安两县之间的一个偏僻小山村,后来搬到南安石村。祖父郑绍祖经营有方,在泉州衙门管钱库,逐渐成了当地闻名十里八乡的富户。
父亲郑芝龙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到了上学年纪被祖父郑绍祖带到泉州衙门习文练武,后来投奔澳门舅父黄程学习经商,精通日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多国语言。明天启三年(1623年)郑芝龙押送货物到日本,结识了华侨铁匠翁翊呈,后与翁的17岁日籍继女田川惠子结婚,生子郑成功。
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郑芝龙因夺取长崎岛败露后逃离日本,田川惠子担起了教养郑成功的重任。
田川惠子的父亲是中国人,因避战乱,到了日本,娶了日本当地女子为妻,生了田川惠子(随母性)。父亲严守中国教育方法,教会了田川惠子中国诗书礼仪。
郑成功四岁时,田川氏不但教会了儿子日语,而且郑成功还能用汉语背诵《三字经》,《百家姓》。田川氏不惜花重金为儿子聘请有名的剑道老师,每天晚上教儿子拳剑。田川氏有意识给儿子讲述中国英雄故事,鼓励儿子奋发图强、舍己为人、忠于祖国。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的形象深入了郑成功的脑海,后来郑成功善心、爱心、伸张正义、远大志向等许多优秀品质都来自于母亲所讲故事的主人公的影响,来自于母教。
二、深厚儒学
经过郑芝龙的百般争取,7岁的郑成功准许离开日本。惜别了母亲,经过海上10天航行,终于回到中国。
郑芝龙为儿子郑成功请了最好的老师。老师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在授业的同时,常常拿英雄志士的诗篇让他学习,希望他忧国忧民,一生以民族大义为重。从老师这里,郑成功知道了战法革新破匈奴的卫青;匈奴不灭不置宅邸的霍去病;无求生以害仁的苏轼;心昭日月的岳飞;正义浩然的文天祥等这些忠肝义胆,杀身成仁的仁人志士,并给郑成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把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作为座右铭,誓做顶天立地的英雄。郑成功八岁就会背诵四书五经,十岁就能做八股文。最喜欢《春秋》和《孙子兵法》。儒家思想对郑成功影响非常大,忠君爱国,根植于心。郑成功希望自己成为文武双全的人,他不但读书,还勤于剑法拳脚,对骑马射箭有浓厚兴趣。15岁时,经过“县试”,中了南安县的秀才。
19岁的郑成功与礼部董飚侄女结婚,次年生子郑经。但他没有沉溺于温柔乡里,于顺治元年,(1644年),20岁的郑成功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国子监太学院,拜南京人钱谦益为师。郑成功认为,读书人应先天下之忧而忧,尤其在国家危亡之际,要心系天下。
国子监以儒家经典为基础,传授封建正统思想。郑成功的忠君抗夷, 建功立业等观念在这里形成。在国子监求学经历,铸就了郑成功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清代朝廷腐败堕落,导致清兵入关,造成了国已不国的悲惨局面。此时,郑成功已经认识到,只凭读书救不了国,于是依然走出南京夫子庙,决定回到福建家乡投笔从戎,抗击清兵,重拾大明河山。
三、高远志向
郑成功自幼就确立了忠君爱国思想,看到了明朝隆武帝蒙难,父亲叛变,母亲受辱而亡,更加坚定了意志,他指天发誓: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郑成功给自己四弟写信,表明了他的心志,“现在,我坚决抗清,......即使刀架在我的脖子上也不能改变我的志气。......我的名已经广为流传,誓抗清到死,岂有弃凤凰而侍虎豹的道理。”面对国恨家仇,郑成功表明了忠君爱国思想。同时,郑成功给父亲郑芝龙回信说:“从你降清之日起,我就决定移孝做忠了,功名利禄,对我来说,如同过眼云烟”。
郑成功回到家乡文安镇安葬了母亲,目睹山河易主的残酷现实,他烧掉了儒服,认为在这个战乱的时代,光靠读书已经不行了,唯有起兵兴师,才能恢复河山。烧了儒服的郑成功变成了策马伏剑的郑成功。他已经明白:历史赋于他抗清复明的重任,重整山河的使命。连日本也把郑成功奉为自己的民族英雄,顶礼膜拜。
气壮山河的誓文,表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志向。出征台湾之前,郑成功在厦门举行祭祀仪式上向众将士宣读誓文:“本番矢志恢复,念切中兴”,“今有海外夷掳,侵我疆土,台湾胞泽,惨遭涂炭。本番决意冒万顷波涛,辟不服之区,拯救同胞于水火,收复故土于夷敌。”誓文言之凿凿,情之切切。郑家军师出有名,众将士情绪高昂,振臂高呼:“驱逐荷夷,复我河山”,声振海湾,惊天动地。
四、求贤用人
郑成功认为军队有人数还远远不够,行军打仗不仅需要雄兵虎将,更需要有智慧的谋士。他深知,刘备得诸葛亮而能三分天下;周武王有了姜子牙而灭商;汉高祖刘邦有张良辅佐在楚汉之争中夺得天下;燕王有了乐毅才以弱胜强报了强齐伐燕之仇;明太祖朱元璋有了刘伯温,才开创了大明帝业。为此,郑成功竖起了招贤纳士的大旗,通过求贤纳士,他重用了明末举人陈鼎之子陈永华、医术高明的沈佺期、身怀绝技的杨大文(为郑家军打造天下最好兵器)等名士。作为咨议参军的陈永华,全程参与并制定了台湾城乡聚落的空间规划,屯田制,修水利,鼓励老百姓开荒种田,解决了粮食问题。郑成功以陈永华为谋士,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继承父业的郑经也很倚重陈永华,军政大事必询问他。陈永华的足迹遍及台湾各地,被称为开台首臣。
五、治军有方
郑成功的军队纪律严明,在管理杂牌军时一视同仁,赏罚分明,带头执行拟定的法规条文,严禁部下骚扰百姓,如有违反,绝不宽容。在郑氏集团无人能够享有特权或者额外待遇,领导层内的每个人的职权仅在职任范围内,从根本上杜绝了腐败。同时,郑成功的成功劝说他的支持者们承担了具体而又明确的义务,严格执行正饷、助饷等响银制度,使军队管理更加规范化。郑成功制定了《出军严禁条令》,严禁奸淫、烧杀、抢掠、宰杀耕牛,违者一律斩首。在郑成功的领导下,郑氏集团已经成为一个极为有效的军事实体,已成为有着严密组织性,纪律性的军队。
郑成功充分发挥海战和山地丛林作战的优势,经常让清军陷于失败之地。
郑成功曾向隆武帝建议:“通洋裕国”,也曾向其父郑芝龙提出过:“大开海道,兴贩各港,以足其饷”的建议。郑成功将自己这些以商养军、以商养战的想法付诸实施,取得了巨大的国际贸易收入,极大的加强了郑氏集团的物力财力,解决了军饷。
郑成功曾身着白甲素袍,亲率三军将士祭奠在厦门之战中牺牲的将士,并抚恤家属。之后,他拿着尚方宝剑,愤怒的对求饶的叔父、厦门守将郑芝莞说:“你肩负防务重任,居然遇敌不战,自己带着财产先跑,完全不顾厦门父老乡亲的安危,论罪当诛!”这场大义灭亲更加树立了郑成功的威望,部队的纪律更加严明,沿途百姓以铁军称呼,各路豪杰志士无不仰慕,并纷纷前来投靠,郑家军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郑成功严格练兵,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厦门建练兵演武场,筑演武亭楼台,组建5000名“铁人”劲旅,刀法精湛,弓法娴熟,英勇善战。这支“铁人”在后来收复台湾的战斗中,令荷兰侵略者闻风丧胆。
郑成功在厦门还建了演武池,训练水兵,对水师士兵要求极严,选拔条件非常苛刻,成了历次大败清军的杀手锏,郑成功还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1“杀掳大敌、中敌赏格”制度,每战结束,赏功罚过,奨惩分明。
郑成功还在军队中首创监营一职,对提督起监督作用,负责参谋、情报、军纪等工作。
郑成功用心细致,每次军事行动前都做了周密考虑,充分准备。在攻打台湾前,首先在军内统一思想,消除阻力,储备粮草,对各个将领人尽其用,并掌握了荷兰军的兵力部署情况,对进出台湾的航道也了然于心。这样才能在部署军力时,确定采取多梯次远程奔,以及登陆作战的有关方案。
郑成功是智勇双全、文韬武略、文武兼备的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无论在与清军作战,还是收复台湾的战斗中,都显出他的卓越的指挥才华。荷兰驻台湾第十二任总督、郑成功手下败将揆一(1615至1687年)后来在《被遗忘的台湾》中真实记载了荷军战败惨状,说荷兰军队在抵抗郑家军中都以失败而告终,“我们再也没有力量和方法阻止敌人前进了,只好听凭郑成功为所欲为,让其毫无阻碍的率领军队和船只在台湾岛的台江横行”。
郑成功凭着超人的坚定意志、智慧和勇气,以及一群训练有素、身经百战的将士和倾力相助的百姓于1662年(清康熙元年、明永历十六)2月1日,打败了荷兰军,收复了被荷兰侵略者统治38年的祖国宝岛台湾。2月9日,荷兰东印度公司台湾长官揆一,向郑成功交出了热兰遮城城堡的钥匙,并献上了一把象征权力的西洋宝剑。荷兰人降下了在台湾飘扬38年的荷兰国旗。
郑成功不但在武力上战胜了荷军,更在法观上为后代人解决了台湾的归属问题,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同样实行严法治台,对贪官一直痛心疾首,绝不姑息。承天府府尹杨朝栋,寻私舞弊,克扣军饷,大兴土木,营造官邸,满足个人享受。郑成功毫不留情处决了他。郑成功拒绝前来求情的马信说:“处决杨朝栋,我也于心不忍,但法出必行,违者必究,如果执法不严,对国家,对人民有什么好处”?
无独有偶,虎卫右镇陈蟒虽屡立战功,但贪污腐败犯法违法也被撤职。
郑成功执法严明,不论亲疏,无一例外,得到广大人民拥护,也得到史学家的高度赞扬。
六、台湾人民崇敬英雄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建立了明郑政权,延续南明年制,保持政治制度与大陆一致,他并没有另立国家。这种捍卫祖国统一的壮举,其意义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尤其重大。张学良将军在他90岁的时候,参观坐落在台南市的延平祠时感慨不已,写下赞颂郑成功的诗,“孽子孤臣一雅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张学良将军总结了历代名人学者对郑成功千秋评说。郑成功对国家对中华民族最大的贡献就在于确保台湾入版图。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建立了民主政权,实行寓兵于农,大力开发台湾,严法治台,传播儒学,发展农业,对台湾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深得台湾人民拥护。
郑成功于1662年6月23日在台湾病故。台湾人民没有忘记民族英雄,为了纪念郑成功从鹿耳门登陆,在台南市郑成功纪念公园里树立了一块巨大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鹿耳门登陆纪念碑”。还有郑成功纪念馆、郑成功雕像等等。台南市建有延平郡王祠。郑成功手下的大将马信十分赞同郑成功攻打台湾,深得郑成功欣赏,在后来攻取台湾战斗中,马信充任先锋,率郑家军英勇作战,危急关头,身先士卒,命令弓箭手向敌军猛射,把手持新式武器来复枪的荷兰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为郑成功收复台湾立下了汗马功劳。马信因此扬名世界。清康熙元年(1662年),马信病故。台湾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在现在的台湾省台南市专门修建了马公庙。
历史最公正,人民不会忘记英雄。郑成功的名字将永远留在人民心中。曾国藩曾称赞收复新疆、上奏新疆建省和台湾建省,以永固疆域版图的左宗棠说:“国幸有左宗棠也。”当今,全国人民同样称赞:“国幸有郑成功也!”。抗美援朝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孤身消灭100多名敌人的柴云振说:“我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没有回来”。祖国和民族真正的英雄郑成功也没有回来,但他把整个台湾带回来了。
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责任和担当,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英雄。现在的中华民族正在复兴,但国家还没有完全统一,全国人民渴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怀抱,人民期盼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一统,人民呼唤当今的民族英雄,前人已经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一定会比先人做的更好!全国人民早已张开双臂,热切欢迎游子及早归来!
——写于2023年1月28日(正月初七)
作者简介:王业松,男,1934年生,汉族,江苏省泗阳县人。1963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
曾在公安部外事局和教育局任处、局领导,并兼任《公安教育》编委主任等职。
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员、江苏省和淮安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外散文诗学会会员、江苏淮安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理事、南京大学北京校友会中文系分会理事等。
几十年来,笔耕不辍,曾多次在《中国旅游报》、《对外大传播》、《中华工商时报》、《淮阴日报》、《淮海晚报》、《宿迁日报》、《宿迁晚报》、《中国报道网》、《中国食品安全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网、联合国亚洲文化艺术家联合会主办的《亚洲财富国际交流》月刊,以及南非出版发行的《非洲时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多篇散文作品即将在喜马拉9雅音频中发表。凡当代国内外重大问题无不在其笔下得到及时反映。
2005年至今出版了《王业松文集》、《桃源心语》、《期盼》、《拜托》、《追求》、《倾听》、《呼应》、《感动》和《向往》等九卷散文集,计300万字。
其中《王业松文集》和《拜托》散文集分别获江苏省淮安市2006-2007、2012-2013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龙多不治水》一文被中国散文学会评为2009年中华老人诗文作品集一等奖。《雨中送魏巍》一文2010年获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王业松辞条(简介)2010年被中国散文学会编入《中国散文家大辞典》。《雨中送魏巍》、《缅怀李一氓 学习李一氓》等作品2010年被编入《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淮海抗日根据地》和《壮丽东南第一州》等文集出版。
作者虽年近九旬,但仍激情满怀,对人民的心声十分关切,对祖国的前途十分关心,对国际发生的事十分关注。站在舆论前沿,书写时代主旋律,读者可从中听到人民的呼声,看到国家发展的脚步,感受到时代的脉膊。

《文化强国》编辑部
总顾问
姚卫东 董山峰 阎雪君 耿建华
顾问
王伟 李浩 许莎朗(香港)
肖霖生 孙春亭 赵林云
张希木 柏承恩 逄金一
邱 锋 王培元 隋鉴武
赵洪祥 戴永夏 徐发蕴
陈志铭 李式法 傅先河
总策划/总编辑/出版人:戴思翰
编委会主任:成吉思翰
编委会副主任:
子令 偶然 静轩 桂平 慧子 韩瑛
主 编: 偶然
执行主编:子令
副主编:静轩 子墨
编 审:慧子 天承
责任编辑: 安然 苏琪
文图编辑: 舒心 丁恺
投稿邮箱:
wenhuaqiangguo95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