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墨重彩书人生
原创 | 许先林 陈汉彪

向德荣
一、戎马生涯,军营摔打笔生花
向德荣于1950年9月出生在湖北省沔阳县(现仙桃市)张沟镇前进村一个普通农家。1968年春,他告别父老乡亲来到了部队,在桂林市新兵团训练三个月。新训结束后,他分到了铁道兵二师六团三营十连,接着随部队参加援越抗美。十连是施工连队。他与战友们一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每次出征少不了要唱《下定决心 不怕牺牲》《要奋斗就会有牺牲》等歌曲,坚持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8月的一天,一辆吉普车把向德荣接到了团司令部,通过培训后任团作战股情报哨情报员。班长是吴繁新,共五人,在值班参谋赵云成、张荣成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他们的职责是全天24小时轮流值班,准确无误地接收来自广州军区司令部发来的敌机情报信号,标出敌机的飞行走向,由两位参谋向团参谋长姜朝生报告,以便及时组织部队防空和高炮射击。向德荣在紧张的战斗工作之余,坚持写下了3万多字的日记。1969年8月2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部队回国后,开赴陕西省紫阳县参加襄渝铁路建设,向德荣任团部管理股文书。担任文书三年,除了出色完成本职工作外,还写了120多篇文章,有40篇文章发表在《铁道兵》报、原兰州军区军报以及《安康日报》上,因写的文章较多,受到团政治处通报表扬。
五年部队生活,他得到了极大的磨砺,因为工作出色,荣获团嘉奖6次。生命中有五年当兵的历史是很荣幸的,向德荣的人生有军魂相随。

二、 解甲归田,农事、读写两相宜
1973年3月,向德荣从部队退伍回乡,始终保持着部队养成的优良作风和习惯,白天参加大集体繁重的体力劳动,晚上在煤油灯下坚持学习,并积极给广播站投稿,反映生产队的生产情况和好人好事,所投稿件经常被采用。
在紧张的“双抢”日子里,他也会挤时间学习和写作。夏天的晚上天气炎热,蚊子多,他只好在蚊帐内点煤油灯学习和写稿,祖母和父母亲心疼他,轮流用蒲扇为他扇风。一天,祖母扇了一会儿,接着母亲又扇一会儿,向德荣看着她们止不住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退伍后在家乡务农,向德荣写了许多文章,常被县广播站采用播放。他所写的评论文章《要知其所以然》等发表在湖北日报上。
一天,向德荣接到了来自县委宣传部的信,是两位从事宣传报道工作的干部写的,鼓励他多写文章、写好文章。当时,他似乎看到了一线希望——是不是有可能调到县委宣传部从事报道工作,可转念一想又觉得那是不可能的事。那时,向德荣太想跳出“农门”了,因为与他同年入伍,早两年即1971年退伍的战友,都安排了工作,要么到三线军工厂,要么到大学的校办工厂。
在退伍回乡半年后的1973年9月,向德荣有幸参加了“高考”,但因为这一年出了个轰动一时的“白卷英雄”张铁生,因此取消了考试成绩,他有机会直接上了大学。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他很自信地说,如果不取消考试,凭自己的功底和平时不断的钻研学习,也是有把握考上大学的!
三、 学、教争优,名校冲刺竞一流
向德荣通过自己的实力和不懈的努力,如愿以偿地来到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船舶工程系舰船制造专业学习,开启了继续学习深造的新征程。他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如饥似渴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向德荣在大学时,把“艰苦奋斗,永远进击”作为座右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是同年级同学中较晚穿的确良衬衣的人,较晚穿皮鞋的人,较晚戴手表的人,直到大学毕业工作了,才戴上东风牌手表。但这并不影响他刻苦学习,他的成绩一直比较优秀。
1974年下半年,向德荣撰写的《怎样认识导数和微分——学习〈马克思数学手稿〉的体会》,8000多字,发表在校刊和学报上,在学校学生中引起不小的轰动。
当年,工科大学倡导典型产品教学,为此,他们班除了到武昌造船厂、青山造船厂、湖北造船厂参加劳动外,还参与武汉轮船公司设计制造“轮渡10号”,他们班32人分成5个组,向德荣任性能设计组组长,一位老师任副组长,实际上同学们是在这位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性能设计工作。由于在校各方面表现突出,1976年9月毕业后留校工作,这让他欣喜不已!
“文以明志,文以达心。”向德荣留校后,编制在院政治教研室,实际在华中工学院党委宣传部工作,主要工作是编辑一周一期的院刊。不久,在青年教师提高班学习两年后,任船舶工程系助教。
在华中科技大学学习工作七年半后,向德荣又听从组织调配,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四、 勤奋履职,工作当作学问做
向德荣是1981年3月到湖北省总工会报到的,安排在省教育工会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编写了《教职工代表大会问答》,供各类学校工会干部参考。因为成绩突出,1987年向德荣受到湖北省政府一级工资的奖励,之后,又提拔担任省总工会民主管理部副部长、部长。
在民主管理部工作期间,向德荣主编了《企业民主管理规范》,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其内容具有操作性,直接指导基层开展民主管理工作。之后,根据工作需要,他撰写了《企业民主管理通论》,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2002年4月,向德荣升任湖北省总工会副主席,分管联系民主管理、法律和集体合同、教育工会等工作,分管的各项工作较为出色。
向德荣经常应邀到湖北省工会干部学校和一些市县、大型企业、高等学校给工会干部讲课。他讲课都是无稿、无课件即席演讲。有人说他是学术型领导干部,听他的讲课既增长知识,又是一种享受。
他酷爱读书,在办公室里是与工作有关的书籍上百册,在家里有藏书1200多册,他除了看新闻节目外,很少看电视剧,没有午睡习惯,习惯看书写文章。他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了3万张读书卡片,还有数以百万计电子版的摘录资料,而最初产生写书的愿望就是想将这些长期积累的知识系统化。
他一直坚持着一个“三百工程”:滚动记住一百个数字,一百段精彩语言和一百个典型事例,以此为自己的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为了记住有关资料,他的衣服口袋里总是有一个小本子或几张卡片,走路、车上及其他零星时间,随时拿出来看看。
向德荣年轻时就喜欢写作,经常写一些评论文章,在部队时写,在读大学时写,从事工会工作三十年间,继续在写。在中央级和省部级报刊发表调查报告、论文、小评论360多篇,有些调查报告和论文被全国总工会主办的《中国工运》《工运研究》采用。撰写的调查报告,多次被全国总工会和湖北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评为优秀论文或优秀调查报告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他从事工会工作三十年,为职工利益鼓与呼三十年。

五、退而不休,勤耕不辍结硕果
2011年1月,向德荣退休后,他说“活一天写半天”,“把写作当养老”。仍坚持早上六时起床,晚上十一时睡觉,中午不休息,抓紧时间读书与写作。他首先写的是《职工道德四字经 》《工会工作四字经》,这两本书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了,并被列入湖北省职工系列教育丛书。之后,他一发不可收。写了《党员干部道德修养四字经》《公民道德三字经》;他与妻子华伟芬的独生女儿2000年以总分675分、化学满分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女儿博士毕业了,有外孙了,夫妇合著了《父母三字经》,这三本书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父母三字经》分四篇:“父母正”篇,从父母自身的行为规范方面教导父母如何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表率;“父母教”篇,教导父母如何运用正确的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来教育孩子;“父母戒”篇,从多方面警示家长在教育子女时,戒除一些错误的教育方法;“好家风”篇,讲述了古今中外一些优良的家风,供家长们学习借鉴。2016年1月7至9日,《父母三字经》亮相北京图书订货会。责任编辑方倍写的广告词是:“送给天下父母们的一本教子圣经——《父母三字经》,携传统经典的力量教你成为幸福孩子眼中的好爸爸好妈妈。”发表在湖北日报上的马世永撰写的书评称《父母三字经》是夫妻俩“毕生所悟的经典之作”, “读《父母三字经》,一股清新的正能量空气扑面而来,令人赏心悦目,升华境界,拓展思维,滋润心田。一口气读完这本三字经,真正感受到他们俩是用心血写成的。”2016年2月,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梁伟年阅读了《父母三字经》,说这本书写得好,是家庭教育好读物,并作了批示:“感谢向德荣、华伟芬同志为道德教育付出的辛劳。”
向德荣妙手著文“五经”32万字,运用押韵的表达方式读起来流畅自然,能够充分铺排展开,把意思表达得清晰透彻,更容易被广大读者所接受。新华社记者喻珮多次采访向德荣。2016年,新华社武汉3月6日专电《湖北一公务员“退而不休”写“五经”》;3月20日,新华通讯社出版的《新华每日电讯》刊登专电《湖北一老干部的“经典”生活》。新华社电讯将“五经”又概括为:“家庭经”“道德经”“事业经”,其深刻意义是说:“五经”在阐述每个人从家庭出发走上社会做人、做事的“道”。

出版了“五经”之后,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了向德荣主编的《劳模精神职工读本》,新华社北京2016年4月30日专电:“《劳模精神职工读本》出版”,工人日报、中工网、中华全国总工会官网先后做了报道。该书与《职工道德四字经》列入全国工会职工电子书屋的书目,该书列入 2017 年全国工会职工书屋主题读书活动推荐的30种读物之一;202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中国工人出版社将该书列为九部“五一”书单之一。
向德荣完成上述著作之后,由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向德荣寓言》,这书本收入了他原创的324篇寓言故事,他将自己长期以来积累的所学、所见、所思,精心选取素材,用比喻、夸张、象征、影射等手法,赋予动物、植物、实物以丰富的情感和鲜明的个性,塑造了各种鲜活、立体的角色,通过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寓言故事,阐述人间世相的深刻道理。责任编辑何晓青在该书封面上醒目地写道:“一本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力作,一部构建读者心灵花园的德育之书。”
接着中国工人出版社又出版了四册哲学类的《识·记》丛书:《识己:人生所贵在知己》《识德:德不孤兮必有邻》《识势:此日中流自在行》《识苦:看似寻常最奇崛》。共有365个小故事,每个小故事都写了“识道理”。这套丛书,向德荣任主编,万鹏、向华任副主编,张波绘画,70多人参加编写。责任编辑李丹认为,一般人总以为“道”是高高在上的某种原理,其实道在自然之中普遍存在,万物均显示。而这套丛书最重要的贡献正是将那些“高高在上”的大道理,通过最简单、最常见的小故事呼之欲出,阐明博大精深的内涵。
2021年4月13日荆楚网(湖北日报网)报道:《湖北一老干部把写作当养老 退休10年出版11部著作》。至今,向德荣仍保持高度的创作热情,他还有小说、童话、寓言、报告文学等8本共120万字的书稿在修改完善中。
2021年7月,经战友郑建平介绍,进入铁道兵战友网文学创作中心后,他创作了《襄渝铁路赋》《成昆铁路赋》《青藏铁路赋》《南疆铁路赋》《铁道兵援越抗美赋》《张金春援越抗美博物馆赋》《铁道纵队记》《中国后勤部队第一支队英雄记》《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二师记》(该文发表在中铁十二局官网上),成为铁道兵“赋、记”系列,以传承铁道兵文化,弘扬铁道兵精神。他还创作了《劳动赋》《华中科技大学赋——贺华中科技大学70年华诞》《华中科技大学航海学院赋》《湖北省老年大学赋》等。有13篇赋记在新华网客户端、今日头条、中国艺术鉴赏网上发表了,有8篇点阅量在100万以上,其中3篇有200余万。另外,撰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的丰功伟绩》《铁道兵精神之源》《铁道兵精神的基本内涵思考》等文章,撰写的《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铁道兵在抗美援朝时期的丰功伟绩》《劳动赋》发表在工人日报举办的《工会信息》杂志上,撰写的《襄渝铁路赋》作为主题征文发表在湖北省总工会公众号和主管的《工友》杂志上。2018年至2019年,美国费城华人办的《海华都市报》(周报)开辟“读故事 品道理”专栏,发表了向德荣的220多篇文章;十年来,湖北省荆门市总工会主管的《荆门职工》杂志(双月刊)开辟“小故事 大内涵”专栏,连载了他的100多篇文章;吉林省《夕阳红》杂志、湖北省《当代老年》杂志各发表了他的2篇文章;2022年11月7日,他撰写的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体会文章《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发表在都市头条上。这些文章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
人生路漫漫,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我思故我在。向德荣退休12年后,成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七十多岁的他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他要通过写作,留住时光在自己生命中的痕迹,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许先林(左),1978年9月参加教学工作,湖北省仙桃市教育学会会员(语、数专委会双会员),市教科研先进教师,市作协会员。爱好文学、书法等,教、耕之余忙里偷闲写作,有多篇教学论文和文学作品、通讯报道等在报刊发表或获奖。
作者陈汉彪(右),1968年3月入伍,服役铁道兵二师六团,先后任团司令部情报哨战士、管理股司务长、团作训股参谋、六连连长、团作训股副股长、三营营长、二师作训科副科长、科长。1984年1月兵改工后,历任中铁十二局施工技术处副处长、处长,局副总经济师,局副总经理。
槛外人 20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