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源文艺交流群文友作品展播
一、诗 酒
文/农朴
酒是会飞的诗情
酒到哪里
诗就在哪里起步
富含禅意的酒
有时会升华成云
那些抽搐的雨滴
是诗人呕心沥血的醉话
李白饮尽的月色
是他经世的反刍
一张一合的诗句
正合他疯一般的醉态
一代又一代的辉煌
会让诗人的目光
缠绕成哀哀怨怨的碎语
在线装书里发潮
现代写古诗的人把诗泡在酒里
但失却了李白的酒味
李白筑的神情小巢
难以抱出半熟的雏鸟
古董老人
文/农朴
卖古董的老人
话儿很幽深
摆满古物的墙角
俨然如岁月的回音壁
喧嚷着含化的记忆
几枚古旧的铜钱
绿莹莹地囚禁着朝代的印痕
一盏青铜的古朴檠灯
锈满奥秘的朦胧故事
来和历史对话的人不少
都对老人的斯文鞠一脸微笑
一地金黄色的稀世珍宝
却没有稳坐博物馆的身价
仿制也有科技的弯曲思路
都在赚取那点遗落的呐喊
即使镀上唐风宋月的影子
有时也按不住考究的目光

流 浪 者
文/农朴
露宿老人拣拾着破碎的日子
一轮跛腿的地排车,成了刺眼的古董
温饱从垃圾箱开掘而来
延续他挺不起腰的岁月
余温还在家中的椅背上瞌睡
年轻峻拔的照片仍在咀嚼家事
毫不该扭曲的理智流走温馨
把古稀之年摔打在异乡的歧视上
公安、民政的档案奔波的疲惫了
大概,家人的瞭望也已脱臼
几次收容,几次逃脱
任小城的机缘拴住了他的宿命
风雪雷雨不会碰撞他的耐性
车上的塑料烂布早已森严壁垒
任善良的施舍打几个水漂
也撩惹不动他的死水一潭
尼山夫子洞
文/农朴
简陋的尼山夫子洞
吐露的语言却是庄重的
庄重到中国人血脉中
都流着伦理两个鲜红的字符
坤灵榻点化了多少传说
多少传说就蜿蜒多少长廊
每条长廊都有历史的投影
一束束投影把世人的目光捆绑一起
圣贤都从这里走上舞台
不过,有时演将相,有时扮小丑
因为朝代具备导演的手法
每句台词都可反正演说
不变的是夫子洞的气质
洞口虽小,声响却震撼世界
修修补补的道德枢纽
最终会焊接在时代的伤口上
屈原的足音
文/农朴
伴着鸾凤和鸣的节奏
屈原的足音
在楚王的宫闱后
踏响了君主的喜悦
按照足印的所趋
联齐抗秦的谋略
定会使楚宮的楹柱
不会短时倾倒
折断这种协和足音的是鸱鸮的嚣闹
屈原的足音停摆于“谗谀得志”的背时
放逐的足音,在巫现甚盛的楚国
点化成一爿爿竹简的碰撞声
那足音拣拾着香草的政见
怒斥着萧艾的哲理
行吟泽畔,和天理辩论
用“离骚”、“天问”踏出一条
前无古人的诗路
在祖国大地上,足音
于今,成为闪光的活化石
红 豆
文/农朴
亮几张淳朴的叶片
在红豆上堆砌相思的语言
使边寨落雪,胡笳悲月
长出一棵凝神期夫的贞魂
点缀红宝石的目光
期期艾艾,数落着岁月的无情
相思树,生长在梦一般的江南
江南的梦催熟小妹的歌喉
小妹的歌喉醉了一地乡恋
才结下一串串透红的心事
呵,期待的红腮还发涩吗
那相依相偎的日月
连景色都回避了
洒下满地斜月的红晕
去折断人世间的理性
呵,红红的相思果
倾注了多少诗人火焰般的饥渴
如果季节发放通行证
我也愿跳入熔冶的火中
化为你的颜色
来了就是笔墨人
文/农朴
梅香竹影的“翰墨阁”,
“名家”们挥毫振纸,落笔生花
身后的少年却大叫:藏锋,藏锋
“大师”嘲弄地将狼毫“谦让”少年
少年如泉的目光穿透世俗
手舞笔锋,如一只润滑的桨
摇飞汉字亘古的魂
那苍劲有力的一撇
分明是一只翱翔的鹰
啄嚼着“名家”们的视线
于漫空的意象中游走
骨风洞达,欧颜融通
书法少年
是春风塑就的神奇
在他不容斜视的额头上
“名家”已经闻到呼风唤雨的墨香
底蕴支撑胆气,来了就是笔墨人
世俗的傲慢。被现实一阵鞭挞
西游师徒五行戏说
文/农朴
刻一个五行的模子
盖上唐僧师徒的指纹
虽然,不安的因素蹦出来激辩
但,他们目光的雨
已收入我臆造的荒谬绝伦
唐僧持杖携云
五行当属金
金色的袈裟
护着宝相脱尘
虽然时有猴火相克
但手中的紧箍咒
足保金身
孙悟空,石生的猢狲
五行当属火
上蹿下跳
性格早在火里提纯
一根狼牙棒
把错位的社会
搅得落花缤纷
猪八戒,性格木钝
五行当属木
虽然万木逢春
催他几分花心
但高老庄的红绳
中伤了佛法的至尊
沙僧五行属土
行囊在肩,担一路艰辛
朴实是一种装潢
定位了土色的人品
白龙马五行属水
波海孽深
哭与笑是剑锋的双刃
水一样的年华
敲两行西游的蹄印
五行相生相克
都在吴承恩的笔端
捆绑成化育的精神
撕开社会的流弊
鞭挞邪恶的妖氛
把东方人的幽默
编织成《易经》的象、数光轮
农朴,原名宋永基,男,1938年生于山东泗水,从事多年教育、文化工作,曾在《山东诗歌》、《小说界》、《曲艺》等全国各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曲艺等作品,获奖多件。1998年退休,后参与文化遗产挖掘工作。出版诗集、散文小说集、歌词集、楹联集以及本县历史文化丛书多部。爱好写诗,以诗为藉,颐养晚年

二、元宵寄语
文/大山
佳节的盛宴未有缺席
龙灯歌舞,妆扮岁月的绚丽
条条灯谜,扑朔迷离
让沸腾的汤圆揭开谜底
团团圆圆,没有楞角的兴致
和和气气,盛满生活的甜蜜
煮着烟火气息
品味人生的真谛
顿悟笑声泪水
拓展生命的价值
寄语腾空的烟花
缤纷太平盛世
寄语蟾宫玉兔
福耀中华大地
赵峰,笔名大山,原泗水寻芳诗社副社长。原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喜爱文艺。喜欢诗歌,散文、曲艺、小戏剧等。曾有二十多篇作品发表于县、市、省级杂志或报纸上,曲艺(巧媳妇当家)(麦收前夜)(支农要知农),小戏(支农新曲)(渔塘捉奸)(夫妻商店)(瓜园记)皆参加过汇演,获县一等奖,市二等奖

三、元宵即兴
文/王巧英
新春正月疫霾消,祥彩斑斓涌锦潮。
观赏烟花呈百瑞,适逢良日品元宵。
灯红酒畅千家醉,狮舞龙腾九域骄。
团聚情融谋久远,人人逐梦看今朝。
王巧英,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从小酷爱文学,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网名雅涵

四、五绝•望春
文/赵祥友
雪飞寒未尽,歧路望春遥。
但看梅花烁,疑猜不日桃。
五绝•初衷难诉
文/赵祥友
聚散匆匆路,人生几度逢。
秋深心已老,何以诉初衷。
赵祥友,山东淄博高青县人,毕业于北京人文函授大学文学系(自学),曾担任乡村教师多年,喜欢诗歌创作,曾在地方报纸上及网络平台发表诗歌多篇,爱好书法
,对古诗也有涉猎

五、满庭芳迎新春
文/陈唯
万物回苏,乾元启运,盛年岁杪佳辰。纷飞瑞雪,一剪腊梅真。柳态松姿竹韵,妖娆色、弄影弘新。且随喜,蟾宫玉兔,司职下凡尘。
扫除三载疫, 霜消草茂,雨落风纯。正丽日,遍观花絮鲜芬。至此人间无恨,辛酸退、俊鸟鸣晨。炎黄胄,凭心开牖,辞旧始迎春。
陈贺文(陈唯),女,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会员。兴安盟诗词学会理事。草原女子诗社兴安诗社社长。华人头条大美内蒙古总编。华人头条红城文学总编。华人头条内蒙古频道总监。大河诗刊签约诗人。入选2019年度中国实力诗人。

六、相思
文/月亮
寂寞空庭花影孤,清风入袖雨添壶。
黄昏把盏三更醉,未把心思饮到无。
相思
文/月亮
露湿春庭寒比秋,东君无信冷眉头。
掀帘未敢看明月,恐惹相思不倚楼。

七、吃了包炒花生
文/王兴伦
妻劝犹听耳侧风,任生内火似馋童。
味香屡是称真脆,口住看来定不中。
纵犬追鸡何作哑,令猴弃枣必装聋。
恰如每在抖音里,直播间观女网红
南京陪女儿过年遇雨
文/王兴伦
下班陪伴已劳神,菜价犹逢涨几轮。
小雨似知难一聚,声声不断硬留人。
听歌曲《如水年华》(孤雁格)
文/王兴伦
吹散街头落叶痕,秋风过处几回身。
深叹携手昨今事,难抹遮眸岁月尘。
命运似嘲缘尽断,歌声如泣爱犹真。
不知长发谁盘起,梦里姑娘已嫁人。
八、兔年感怀
文/殷秀奎
常在异地作异客,高楼大厦眼前过。
万水千山总是情,五光十色皆为乐。
走出故土叠乡愁,寻找未来惯寂寞。
兔来难得几分慰,行程省码免绿色。
殷秀奎,山东泗水人,爱好诗歌散文,从事企业文化工作

九、 瑞雪迎春
文/李德举
云团斩尽雪花飘,晶莹剔透启春潮。
丰年预示呈诗景,且看山河更妖娆。
李德举,山东曲阜人,爱好诗歌散文,已发表多篇

十、三月桃花
文/秦砖
萃取三月的胭脂红
洒向十里桃园
让花蕾孕育
春风春雨中的馨香
召唤勤劳的蜜蜂
搬运丰厚的期待
透过阳光投射的斑驳
站成枝头青青的眺望
红雨随心
圆润了兔年无尽的希望
我家的燕子
文/秦砖
春天来了
我家的燕子
从遙远的南方飞回
我惊叹燕子的记忆能力
更欣赏它一往情深的恋旧
忘不了的农家小院
忘不了梁上泥巢
忘不了河边的柳林
忘不了那一川清澈见底的溪水
也许再过若干年
飞回的只剩下它的孩子
但这世代传承的不舍真情
已足以
让我泪奔
秦砖,本名王庆春,男,50后,山东泗水人。作品散见《参花》《乡土诗人》《山东电力报》及网络平台。诗观:以诗代茶,品味人生

十一、七律 庆元宵
文/刘友朋
元宵佳节月儿圆,举国欢腾度小年。
品罢汤圆游闹市,偕妻约友逛三圈。
千树霓虹流光闪,万家华灯夜不眠。
国泰民安祥盛世,载歌载舞共婵娟。
七绝 爆竹声声庆元宵
文/刘友朋
千门熠熠霓虹闪,佳节良宵欢小城。
万户尽兴观龙舞,久违爆竹重新鸣。
刘友朋,山东泗水人,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济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济宁散文学会会员,现做企业管理工作

十二、过去的岁月
文/井明新
人生如画,岁月如梭,几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总会怀旧,愿意听听老歌,翻翻老照片,沿着旧日的印痕,回味过去的时光。
想当年,没退休之前,每次到年底的时候,总是要总结下过去,展望下未来,向组织上交一份总结报告之类的东西。现如今,退休之后,虽然说再也不用拿那些总结报告之类的东西去应付公事了,但是,能把过去岁月中自己所经历的事情记录下来,为将来回顾过去提供依据,还是有必要的。当然,写这些东西并不是说明我的文字水平有多高,而是感觉有这份责任,有这份感情,凭着有愿意写的兴趣,促使我不得不动笔记录下来。
在这短短几十年的岁月里,虽然没有轰轰烈烈,大多平淡平常,但是存在记忆里的事情,有些是一辈子都忘不掉的。对我来说,比如曾经当过兵,比如转业去工厂,比如我的检察官生涯,虽然这些都是过去的生活和经历,但是每次回忆起来,还是不免有些难以忘怀。特别是入伍参军,是我当时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做出的第一个决定,也是让我自豪了大半生的一项决定。曾经有人说,没有当兵的人生总留下一丝遗憾,可见军旅生涯对个人人格塑造的重要性。正是解放军这所大学校,让我经受了锻炼,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了敬业奉献,学会了遵守纪律,懂得了做人的道理。现在虽然转业地方工作多年,但是,那种难忘的军旅情结始终深深地埋藏在记忆深处。
我是1969年响应党的号召,听从祖国召唤,从泗水县应征入伍的。当年爆发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既震动了世界,也激发了国内青年参军的热情。当时根据国际国内形势需要,当年征了两次兵,年初年末各一次。年初,我们村虽然村子不大,却有两名青年参军入伍,这让我十分地羡慕。到了当年的年底,父亲问正在上学的我愿意不愿意去当兵,这让我喜出望外。一听说带兵的来了,也就没心坐在教室里上课学习了。我急忙说愿意去,给了父亲肯定的答复。当兵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心里面早就盼望着去当兵了。不是说保家卫国是一个适龄青年应尽的义务吗,我要用实际行动去实现当兵的愿望。特别是在当时那个年代,军人的地位崇高,在社会上非常受人尊敬,记得当时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口号,叫“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就冲着这“光荣”二字,我当然也愿意去当兵。
参加征兵体检,我的身体条件完全合格。随后,我收到了泗水县人民武装部送来的入伍通知书,我被批准入伍了。那一刻,我非常激动,想当兵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兴奋得一连好几个晚上睡不着觉。其实在俺家,当时想去当兵的还不止我一人,我是和我的二哥一块去验的兵,并且我们二人都验上了,只是考虑到家里留个劳动力在生产队挣工分,便把我二哥留下了。
穿上梦寐以求的军装,坐上运兵的闷罐火车,向着远方的新兵营开去。从此,我告别了亲爱的父母,告别了美丽的家乡,跨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走向了保家卫国的战斗岗位。
下连队之前三个月的新兵训练是很苦的,但是对于刚刚入伍的新兵来说,又是必须的。走队列,练瞄准,拼刺刀,站在操场上一练就是一整天,一晚上搞三次紧急集合是经常的,超负荷的训练锻炼了我的意志和体魂。新兵训练一结束,我被分配到部队的勤务连负责值勤站岗,连里就发给我一支五六式半自动步枪,真家伙。从此,我便第一次背上了钢枪。小时候就特别喜欢枪,不用说真枪了,就是见到有人拿着假枪都羡慕的迈不动步。有了枪让还不到18周岁的我忽然觉得自己长大了,保家卫国,肩上似乎压上了一副沉重的担子,心里面陡然生发出一种豪气来。
连队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驻守山中,站岗巡逻在山上,每天都可能发生不可预料的事情。比如站岗巡逻时最常见的是山上的野兔特别多,经常从你身边窜过来窜过去,弄出不小的动静。山上的梨树、杏树、核桃树特别多,到了成熟的季节,在山上站岗时,就随时摘下来享用。早操、就餐、晚点名、训练、行军唱军歌是少不了的。记得那个时侯唱得最多的是:《我是一个兵》《学习雷锋好榜样》《大海航行靠舵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越唱越响亮,越唱越让人热血沸腾。军歌不仅鼓舞了士气,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政治教育、陶冶情操的作用,使我们这些刚刚入伍的年轻新战士,在嘹亮的军歌声中一步步成长起来。
在连队,除了参加军事训练,比如队列、射击、投弹、刺杀、障碍等之外,还要完成种菜、喂猪及烧石灰窑、营建等多项生产任务,我在老兵的带领下,每项任务都干得十分出色,始终坚守着一个军人应该具有的“吃苦耐劳”“遵守纪律”“服从命令”“老实忠诚”“乐于奉献”等主题不变。
由于我们这批兵多数是从农村入伍的,文化程度都比较低,有的甚至连小学都没有上过,而我虽然是初中文化程度,但在当时新兵中算是属于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一个,所以,我在基层连队呆了八个月之后,便被调往省城,到大军区机关文印室,当上了一名打字员,并在那里入党提干,成为俺村第一个当兵后被提为干部的人。提干后,换上了上衣有四个口袋的草绿色的干部服装,加上全红的领章帽徽,让穿着它的人立马变得帅气,整个人显得特别的有精神。
从基层连队调到了大机关来工作,见的大干部多了,视野更加开阔了,学习的机会也多了,我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学习,扎实工作,很快就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
军队的基本使命是打仗, 而训练就是和平时期军人学习和掌握打仗技能的主要途径。幸运的是,我参加了1971年部队进行的长距离野营拉练和1973年部队进行的军事大演习。野营拉练每天全副武装徒步行军几十公里,前后进行了一个多月,对参加野营拉练的每个人都是考验。我和战友们不畏艰难辛苦,顺利完成了野营拉练的任务,并且每个人都经受住了考验。能够赶上参加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对我来说也是非常幸运的。部队驻地距离演习地域有数百公里,按照要求,部队全部开进到演习的附近地域驻训。炮兵、装甲兵、空军等部队陆续到位后,首长一声令下,开启了正式演习的大幕。在那个年代,军事演习对于部队的战斗力是一次难得的提高和磨砺。
不论是参加野营拉练,还是参加军事演习,对于我来说,都是受到了难得的教育和历练,使我从一个无知的农村青年逐渐成长起来。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1976年3月,在共和国的大裁军中,我作为第一批转业干部,脱下军装,结束了六年的军旅生活,转业到了济宁行署教育局印刷厂,在这里一干就是四年。转业到地方工作,算是二次就业,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能否有所作为,关键是看个人的努力。当时印刷厂刚刚起步建厂,条件简陋,生活清苦,然而我和工人师傅们一样,没有人计较,经常加班加点,保证了各项印刷业务的完成。当我转业到印刷厂时间不久,组织上安排我去济宁市委五七干校学习。学习结业后,印刷厂的支部书记兼厂长又被安排到济宁市委五七干校学习。这时侯,组织上指定由我临时负责印刷厂的工作。因老厂长在五七干校学习结业后紧接着又被调往其他单位,组织上仍让我继续负责印刷厂的工作,直至1979年底,我便赶上了充实加强政法机关,市委组织部的一纸调令,就决定了我去山东省人民检察院济宁分院报到。
部队干部转业到地方,基本上是一转定终身。而我之所以有机会改变工作岗位,主要是碰上了检察机关增编的新机遇。我珍惜机遇,忘我工作,为检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进检察院从事检察工作,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工作。特别是当我穿上了那身检察服,深感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重大。为了尽快担当起自己在法治中国建设中自己的那份责任,跨过由外行到内行的门坎,我抓紧时间刻苦学习有关的检察业务。虽然因为平时工作忙,没有系统地坐下来学习的机会,但能见缝插针的挤出时间来学习。有关的检察业务,弄不懂的就找人请教,向身边的老同志学习,与同事们交流,参加短期培训,有空就去“啃”法律书籍,很快,我就由一个检察工作的门外汉,逐渐成为了一个检察业务熟练的检察干部。
刚刚调到检察院工作时,办公条件有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进院的老检察官们都不陌生,二十几个人挤在几间小平房里办公,领导安排我和另外三位同志负责检察院办公楼的基建工作,经过大家齐心协力地努力,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办公楼得以建成,大大改善了办公条件。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平反冤假错案工作,是法治社会的真正体现。根据上级领导的交办,我参与了部分历史老案的复查工作,通过复查,使得一些历史上的冤假错案得到及时纠正,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当事人的合法权利。
那个时侯办案,外出调查取证,出趟差没有个把星期是回不来的。大家都是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没有人去计较个人的得失。
为了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忘不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报名参加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事情。
自学考试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最终结果以学习成绩评定。我从1984年参加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到1988年6月喜获自学考试法律专业专科毕业证书。寒来暑往,历时四载。咬定目标,刻苦自学,四年的坚持,咬咬牙终于坚持了下来。
参加自学考试 ,按理说复习少不了书和资料,这在现在不是问题,可当时哪里去找?我是报考的法律专业的自学考试,共15门课程,记得当时先买了《法学基本理论》和《宪法学》两门课程,便学了起来。
学习是艰辛的,必须正确地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白天按时工作,晚上发奋苦读。每当理解记忆住一道题,即刻就有了成就感。那时,只要听说哪里有复习资料,就赶紧借来复印学习,如晚上有举办复习讲座的,也赶紧过去听。记得当时出发办案回来的第二天,我便走进考场,完成了两门课程的考试任务。等待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阅卷工作结束之后,我收到了由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寄来的考试成绩通知书即单科合格证书。
经过了4年系统专业的学习,我拿到了法律专业15门课程的全部合格证书,最终取得了由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和山东大学署印的毕业证书。
当时,国家鼓励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我获得自学考试法律专业专科毕业证书之后,我所在单位立马奖励600元。当时,工资偏低,生活拮据,能够获得奖励,改善和提升了我的生活条件,并增强了我的能力自信。
现在回想参加自考学习的岁月,我是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注重了真学、真懂、真用,学得扎实,收获满满。当时人人发奋学习,用如饥似渴形容当时的学习状态一点都不为过。
通过自修大学的学习,使我拥有了较为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并为之后从事不同岗位的检察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检察工作是多方面的,从事检察工作的生涯中,我先后在办公室、控告申诉、监所检察、政研室、反贪、纪检等部门工作,完成了组织上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当兵6年,进工厂4年,从事检察工作33年,在我看来,这些已经不再仅仅只是一个时间的概念了,而是经历、是生活、是人生、是时间和空间的总合。
如今进入退休生活,拥有了可以处置时间的自由了。不论是喜欢旅行,喜欢写作,喜欢健身,开心就好,只要别闲着,可以尽情地去享受、去施展了。
退休后,每天在斑马线上护送我的小孙子上学放学,对我来说,这是一件雷打不动的工作。别看它仅仅是个接送学生的事情,如果没有一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个工作也是很难做好的。我身边有不少充满使命感的人,比如几年如一日在广场上徒步健身的一些老师们;比如一些资助贫困孩子上学的热心人;比如一些经常做慈善事业的人。这些人通常并不被身边人所广泛理解,但他们无不内心充实快乐。每天上学放学接送学生,既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心情,一举两得,我何乐而不为?
每年的寒暑假期间,带上我的小孙子外出旅行是必须的。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永远是第一位的。而利用假期去旅行,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孩子,同时也是为了我们全家人有机会游览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名胜古迹。孩童的时光总是一晃而过,趁着我的小孙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正盛,带上他到外面的世界走一走,看一看,多接触一下外面的世界,这就是每年利用假期外出旅行的目的。现在看来,这几年除了中国的港澳台和四川、重庆、新疆等少数几个省份还没有去过,其他多数省份都留下了我们的脚印。
外出旅行的机会一多,除了拍照,就尝试着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作为以后生活的回忆。在家人和战友朋友的鼓励下,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弹指之间》由光明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随着写作深入,我加入了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省散文学会等作协组织。
爱拼才会赢,永远在路上。2018年12月30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济宁市读书协会成立一周年大会上,20名“书香济宁”2018年度读书先进个人受到表彰,我也荣幸榜上有名。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为建设书香济宁、文化济宁做出积极贡献。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在党的101周年纪念日到来之日,组织上为我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一方面体现了组织上的关怀,另一方面也促使我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退休不忘锻炼身体。因为喜欢运动,特别是受到一次参加全市健美比赛,最终取得元老组第一名的好成绩的鼓舞,现在每周仍然坚持去健身房锻炼几次,平时就是坚持徒步。中老年人锻炼选择什么项目?我一直认为,不论是动还是静,只要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贵在坚持。
都说七十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当我们这些五零后跨过七十,即将按响又一个十年的门铃。向着八十岁,不,向着九十岁……进军。希望升起在每一天的早上。在人生的又一次远行中,争取走得更远,更稳。
未来时光还很长,且行且回忆。
作者简介:井明新,笔名老井,山东省泗水县人。中国散文网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散文学会理事。

本来制作人
张燕
图文编辑
刘友朋
鲁源文艺交流群文友作品展播《组诗十二首》作者/鲁源文艺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