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熏陶》
作者/白丽芬
聊城有位作家朋友发来一条消息:《聊城晚报》开始征集亲子共读稿件,我不是本地作者,是不能参加的。看着亲切醒眼的题目,不禁勾起了我的回忆——
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方的农村还很贫穷,交通不便,信息也不灵通,平日里人们的生活,就像宁静的湖面,波澜不惊。
那一年, 家家户户安装了电灯。收音机也走进了家庭,成了一家人最爱的宝贝。人们开始对自己生活以外的事情产生了兴趣,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
村娃没见过世面,“小人书”是他们的最爱,我也不例外,经常读,书中那些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跌岩起伏的精彩情节牢牢的吸引着我的的眼球。我尽情地感受着文学的熏陶,也因此喜欢上了绘画。
后来又有了电影,也常追着大人们去看电影,十里八乡都落不下。《闪闪的红星》《苦菜花》等电影深深地烙印在了记忆里。记得《苦菜花》那部影片我是哭着看完的。
那会儿, 听书,也是很时尚的事儿,大人孩子都爱听。收音机放的音量很大,单田芳、刘兰芳和王刚一到点就对着一家人说书,绘声绘色的复述带动着你的情感节奏,很享受。像《岳飞传》《水浒传》《夜幕下的哈尔滨》等都是听了不止一遍。
父亲喜欢听评书,也常常给我们讲历史。讲中国上下五千年的那些事儿,就连哪个朝代的皇帝做了多少年他都说的明明白白。他懂得很多。父亲在我的眼里是一道光。
自从父亲被调到镇上的砖厂工作之后,还经常拿回一些书籍给我们读。我的阅读兴趣就是从那时候真正开始的。故事会,各种长篇小说,看个没完没了的。
记得学校放寒假期间,有幸读到了小说《红岩》,给我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小说中的人物是那么的可亲、可敬、可爱,不止一次地使我落下了感动的泪水。看完之后,我还写了读后感,当时都写了些什么现在不记得了。
记得父亲刚把书拿回来时,还简要地向我叙述了书的内容。当父亲看完一段想休息时就把纸张折叠一角,便把书递给了我,嘱咐我不要把他的记号弄乱。我欣然答应着接过了书。结果厚厚的长篇小说把我吸引了去。
“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英雄们同敌人做斗争的事迹令我泪目。他们在阴暗潮湿的监狱里饱受摧残,却顽强地活着。他们的崇高境界和伟大的思想深深地震撼到了我!
“我要是有自由,那该多好啊!”小萝卜头的话此刻在耳畔萦绕。这个我国最小的烈士,不到一岁随妈妈入狱,八岁牺牲。(襁褓中的他,吃的是馊饭,住的是黑屋,妈妈需要用体温把尿布烘干。)铁窗外那一片天空有他所向往的美好世界。一只小麻雀飞过会让他笑的那么灿烂。他给蚂蚁饭粒,他给蜻蜓自由,可是谁给他自由哪!
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小萝卜头很爱学习,这是爸爸妈妈和难友们经过和敌人几次做斗争争取来的。在这些革命者的培养熏陶下,小小的他不认识糖果却能分辨善恶,知道什么是正义。他自觉主动地做着大人们无法做到的工作,成了党组织的交通员。残酷的监狱斗争,使小小的他变得更加聪明机智,每一次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挺进报》的秘密发行是他的功劳。外面那些胜利的消息鼓舞着这些革命者,他们积极地准备着迎接全中国解放的到来。不幸的是,很多人都倒在了黎明的前夜。小萝卜头被敌人杀害时离新中国成立只差24天。牺牲时手里还仅仅地攥着不舍得用的半截铅笔。这真是——
歌乐山中松林坡,八岁英雄谱壮歌。
明辨是非行正义,狱中七载苦生活。
知识是海洋,一本好书,让我懂得了很多很多。感谢父亲。我爱读书。
写于壬寅年腊月
作者简介:
原名白丽芬,笔名悠悠,网名飞雪,黑龙江省克山县人,现居秦皇岛。都市头条认证编辑。酷爱诗词歌赋。自2021年1月11日起,至2023年1月7日止,在《都市头条》等平台发表诗一千一百零三首,词三百零一首,散文五篇,短篇小说、微型小说三篇。用小诗打扮生活,开心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