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芝麻烂谷子的那些年味儿
文/春的后面不是秋
年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内涵很深沉的节日,同时又是记载季节轮回和紧张生活过后全程的大总结以及与亲戚朋友相互联系串访的日子。
从古到今,年的内涵没有大的变化,变了的就是人们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文化底蕴下所构成的对新的生活的追求形式。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我们六零后和七零后孩童的年代。那个时候的年,对于我们来说还真是一种向往和期盼。对于当时的大人来说年也是有追求有盼头的。刚刚建国不久,农民有了平等的权益,做为农民平日里参加生产队里劳动挣回工分,然后分到口粮和布票,吃穿已经不成问题外,家里顺便再养头猪,全年茶余饭后的泔水,再加上点粉碎的玉米,麸皮和麦草粉料,满满的喂上一年,到腊月二十三左右杀掉,卖上一部分留下的可就是农民唯一一个丰盛的年货了。
快到年关的时候,我们就会跟着大人们的表现和言谈扳着指头计算着过年的日子。那种迫切的心情真的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因为平日里那里能见得上白米细面,那里能随便穿件崭新的衣服。那简直可以说是想入非非的奢望了。这些东西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大人们似乎才像糊涂了不会算账不会过日子了。准备了新的布料找了裁缝,量了身体提前加工缝纫制作。一家人此时才有了像样的穿戴。推了磨子磨上一斗麦子,赶年三十就得把白面馍蒸好了然后储藏了等着过年食用,人们过年之前必须进行大扫除,这个日子一般就是小年前后(腊月二十三)。
然后提前找人剪了窗花备好,把窑洞打扫干净,条件好的把土炕上面的部分墙皮用白纸或者报纸裱糊一下,再贴上剪好的蝴蝶角花用大红油光纸裱糊了四周围带再用石印纸裱糊了炕围,最后在糊好的墙中间贴上一副杨柳青年画,五子闹莲或者连年有余或者其他什么内容的年画,这样以来整个屋子一下子给人感觉焕然一新了许多。
把院子旮里旯落都打扫一遍,清理了全年堆积的杂物,平日里的龌龊,此刻一下子不见了,整个院子打理的井然有序。孩子们穿了一冬的棉衣此刻也逼迫着脱下来进行拆洗,光着身体的孩子被圈在烧热的炕上,等待着清洗干净了的仅有的棉衣棉裤。随后找了懂文墨的文化人写好对联,买了门神,灶神和香纸蜡烛。
这就在推算的日子里,连爬待滚的来到了年关。
三十这一天,是一年最后的日子,也是最忙的日子。家人们早早的起来收拾了院子里的零星杂物,给水瓮里挑满水,柴窑里备好三四天烧的柴禾,吃了早饭长辈带领家里的男丁拿了香纸和贡品去了先代坟园祭祖,以示孝悌。然后张罗着贴了对子门神和灶神,梢门上挂好自己制作的灯笼,夜晚没有电,给灯笼里添上自制了油灯,那里像现在到处灯火辉煌,开关一按满院灯光通亮。一切准备就绪就等待新年到来。
到三十晚也就是除夕,杀了猪的人家,邻近晚上提前做好年夜饭(那时候的饭菜很简单,切个凉猪肉,做个萝卜白菜和大肉烩在一起的热菜,就基本差不多了,也有有条件的就装个锅子,架好木炭,热气腾腾,暖暖和和的美食一顿),壶里热好农家自己酿的黄酒,点燃了几盏煤油灯,黑麻古董的窑洞才算 照 亮清了许多, 叫了自己户族的堂兄堂弟及叔伯侄子,围坐一圈吃着喝着叙叨着。我们守候在一旁等待着此时惊喜的到来。酒到兴致大人们开始给孩子们散压岁钱,一毛或者二毛最多的都超不过五毛。要是能收到五毛的压岁钱,那可是再荣光不过的庆事了。酒尽席散。大人们会找到你把所有压岁钱全都收没了去,积攒起来,等着开春后农耕生产的急用。只留给我们一毛甚至几分钱,以表示压岁。
第二天,大年初一一个户族由年龄大点的带着,挨家挨户给长辈们上门进户逐个磕头拜年,家家基本都拾掇了三碟子四碗,有热的有凉的。热菜都是家里基础条件好的就装个火锅盛些丸子肉片等,凉的就是自己用面做些面点油炸了酥脆可口,一般的家庭都是简单的凉肉碟子醋一浇上面撒些葱丝。桌子上老早的摆好了羊群大雁塔大前门等香烟,各家不尽相同。辛勤劳作节俭了一年的人们,只有在此刻才会甩开膀子破费显摆。这在当时的情况下也已经很奢侈了。随着磕头拜年完毕,大人把自己攒了少半年的核桃干枣柿饼等干果逐人都散。更有困难的都得提前在秋季的时候抽出空闲时间到沟里山间打了肉多的野酸枣,凉干了收藏好到大年初一的这天给前来拜年的孩子们散了以做干点。我家还好,院子里有棵柿子树 ,奶奶每年都会晒些柿饼。奶奶手艺非常好晒的柿饼村里都有了名气,软软的,甜甜的,刚晒好的柿饼奶奶可不舍得给我们多吃,她会小心翼翼的把这些柿饼装进瓦罐里存放起来,待到大年初一分给来拜年的后辈们吃。大人小孩都喜欢吃奶奶晒的柿饼,所以我家拜年的人相应的就多了。
这么些年头过去了,我再也没感受到奶奶晒的柿饼的那种甘甜软绵爽口的味道。再就是去了谁家如果有自己撸的炉食,那可就是天大的幸事了。吃过之后相互会对该户人家赞口不绝。由于村子里人们住的比较零散,拜年结束差不多就小晌午了。这下就各自安好道别回家准备初一午饭。有相互关系好的,又一起聚了边吃边玩,直到更深夜半。这天要是再能下起雪来,瑞雪兆丰年。父辈们就越觉得这一年的年景更加美不胜收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