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逸事(系列)(原创)
文/王波(山东)
有些时候,预计之外就是意外,明天和意外都是意外,哈雷彗星百年一遇,彗星没来,来了新冠,三年抗疫实属不易,但是火焰山得要过去,生活还得继续,逢山开路,这是生活的基本素质,但也有一种生活哲学,等一下等,绕一绕,等一等,生活不是问题,绕一绕不再沟壑林立,我的家乡就有一个老师,我的本族,如今九余有余,百岁近矣,头清目明,身体健硕。他的生活经历很是传奇,“孔子曰,仁义礼智信”,老师大名“曰礼”,上学时课业平平,脾气又好,同学戏称其“日礼”,如今其同学,上下级学友都已驾鹤西去,王老师却依然健在,在王老师万眼里,大事小事,都是天上五个字(这都不是事)。王老师尽管学业平平,英雄借势,国家“大跃进”,急需人才,王老师考上了师范学校,,技高为师,身正为范,官方证明了王老师才华,毕业后,分到了老区,沂蒙山区,开始了他的开挂生活,逸事传奇就此开始,虽有夸张,都是实事,身为主角,惟妙惟肖。
一、瑞雪兆丰年
王老师以极高的热情投入老区的教学工作,白天上课,晚上批改作业,三五更看书
王老师知道,离家远,无亲无故,正好看书,那年夜晚,“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王老师一觉睡到大天亮,起晚了,还得上课,急忙拉开房门:“好大的雪啊,明年大丰收,…瑞雪兆丰年”,话没有说完,学校院子里响起了孩子朗朗的笑声。原来,孩子们发现老师未起床,搞的恶作剧,用雪把宿舍的门封上了,王老师也不生气,怡然自得做他的孩子王,其实他还是个孩子,只是离家远,需要自己独立,工作生活要亲力亲为。
二、吃一个水饺过年
王老师也很想家,到了年关,却因大雪封山交通不便没法回家,无奈之下,留下过年,过年过出了奇葩。当时公办教师少,少到就王老师一人,一个远道而来的老师是当地一宝,老师是神明,以前女孩都称识字班,青少年大多数都是文盲,出于对老师的重视,村里给王老师安排了一位50岁左右的大嫂,年近年关,村妇大嫂利索地给王老师包完水饺,说:“王老师,明天就是年初一了,根据风俗,我在家里陪家人,我就不来给你做饭了,水饺我包好了,天明你煮了吃”,王老师千恩万谢,感激一年来的大嫂帮助,王老师为烘托过年的气氛,在宿舍小屋门上贴了春联,后话不说,临沂年初六才拜节,初二老街紧邻走访,这位大嫂也去给王老师拜年,沾点文化气儿:“王老师,过年好”
王老师不太高兴:“过年好,过年好,过年一个水饺没吃了。”大嫂愕然,细问,原来,王老师秉承了孔老夫子的文人习惯,不事稼穑、煮饭。除夕夜,王老师早早起床,准备煮水饺。添水、放入水饺、点火,心里美滋滋的,自己在老区教书,为老区百姓解惑开智,也算平凡中见伟大,老家没能回去,大城市没去成,不挣,他也知道自己的教学水平有点像福楼拜笔下的包法丽,让人不敢恭维,其实目前处境也不错,人人称呼我先生、老师……红红火苗照在脸上,暖暖的,很有幸福感,后来锅(水)开了,又烧了几分钟……于是有了下文,水饺烂在了锅里,似粥,稠稠的,后来,…后来又糊了锅。王老师过年吃一个水饺的故事,不胫而走,这只知其一,现实残酷,但有时也丰富多彩。
三、王老师挑水
六八年,王老师告别了工作八年的沂蒙山区,带着对老区人民的依依不舍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老兄如父,老父更老,发誓再也不离开故乡,这样不仅更好地工作,还能方便照顾家庭,只是适逢“文革”,学校停课闹革命,王老师赋闲在家,师娘里里外外一把好手,给王老师说:“我下地,去生产对挣工分,你在家里看家,顺便往水缸里挑些水”,关于挑水的事,真是触及王老师的灵魂,挑水掌握不了平衡,儿时,就把爹娘的瓦罐不慎摔坏了,这件事情直到今天还记忆犹新,再是王老师恐高,农村水井以前是土井或大口砖井,王老师小时候不敢去井边,上学期间,一次替家里取水,连人加桶掉进井里,后被人救出,…这次夫人不知,王老师惧内,师母很强势,硬着头皮应下来了,老婆上工去了,王老师不久去了村中的水井旁,从井里打水实在为难他,他看看四周没人,就壮着胆到了井边,用脚踩住井绳,然后把桶扔进井里,由于惯性,井绳一起掉进井里,王老师急出一头汗,一会,有一位老者过来挑水,看到这种情况,一言不发,帮着用勾担把桶和井绳一同捞出,这位老者是王老师本家叔叔,知道他的秉性,替他打满水一声不吭地走了,这件事情了伤害性很小,侮辱性很强,倒是从王老师嘴里说出“百无一用是书生”。第二天王老师的任务是继续挑水,天无绝人之路,事情往往奇迹般地巧合,诸葛亮万事具备,就有东风。王老师看到井旁有一个地排车上面装了满满的一大铁桶水,高兴之余,就差手舞足蹈,顺利放了两担水放进缸里。只是高兴太早,不一会,师母一脸怒气地从田里回来…原来,被一个小童看到了,小童去地里告了状,一气之下,水缸也不要了。原来水车是一家农人做土钵墙从生产队借的拉尿的水车。
四、公牛和母牛
在家挑水实在难为老师了,师母开恩:“明天你去生产队干活,我在家里挑水做饭”
在生产队干活,吃大锅饭,出工不出力,有时在地头休息时间很长,妇女纳鞋底,老者在一边抽旱烟,也有人草帽盖脸席地而卧。这时有一个少年牵牛,中年人扶犁拱玉米垄,到头休息,小童牵着牛墩在地头休息,中年人看见王老师来了精神,调侃地说“哥,我想问个问题。”王老师抬头正襟说:“便问无妨,知无不言。”男子便说:“您是老师,见多识广,你看看这头牛,是公牛还是母牛?”王老师没有起身,只是对着牛端详了许久,便说:“看角,这牛像公牛,看奶像母牛,这公牛和母牛我也说不清楚”,众人愕然,后大家哄堂大笑“这公牛和母牛我也说不清楚”有成了一大笑谈
五、聋老师教音乐
王老师脾气好,学生们没有师道尊严的感觉,有同学问:“老师你除了会教语数政你还会教什么课啊?”,“我会简谱,可教音乐。”王老师这一时期因患中耳炎耳背(聋),有不少生知道师生知道。有一次劳动课天下雨班长厚着脸央求班主任王老师上音乐课,抬来风琴。王老师来了兴致,教了一手“九一八”,起初是全班一块唱,王老师用眼瞧了一个同学“你没有认真唱”“你唱错了”,后来分组唱,又有同学被发现,后来知道,王老师尽管耳聋,但懂乐理知识,有些同学口型不对,被王老师发现,王老师不是滥竽充数,学生也别想,看来王老师是有水平的
六、小儿辩日属实吗?
有一次历史课后,有一位同学问王老师,历史上记载小儿辩日真实吗,王老师说,孔子实属冤枉,当时科学没有现在发达,有些自然现象解释不了,孔子不能先知,孔子也说,人是学而知之。关于一天之内,太阳的大小变化,孔子不知,孟子不之,老子更不知”,最后来了句“我也不知”,学生弄了个没趣走开了。
七、自行车失而复得
七一年文革尚未结束,这年夏天,王老师买了辆新自行车,时常带着师母兜风,那时有个自行车,如同今天的奔驰宝马,有人说:下坡带媳妇,给个县长也不换。这件自行车是个不小的家当,一般出行都要有师母点头,这天,师母因事回了娘家,王老师在家看孩子,孩子六岁,很听话,王老师给孩子说:“今天我用车带你出去玩,不要给妈妈说。”,其实王老师想,用车驮自己的孩子,老婆知道了也没什么,想到这,王老师把娃放在前面小座上,其乐融融的出发了,到了村一座二层土楼玩,儿子说:“爸爸,这是鬼子的炮楼吗?”“不是,这是村里的一家财主求子修的,叫望子楼,美好意愿而已。”,“爸爸我不明白,而已是什么东西?”,说话同时,就见两个农民模样的人,天很热,带着破草帽,两手满是油泥,说明来意,时值大旱,不巧生产队里的抽水机坏了,求王老师帮帮忙,用一下自行车,如城里买配件“这……?”,孩子只望着这两个陌生人,后来两个人骑上车绝尘而去,黄鹤一去不复返,当王老师爷儿俩在苦苦等候到天西,车没等来,师母回来了,一顿抱怨。后来报了警,民警了解情况,王老师只是摸头,无着(没办法),倒是儿子说“那两个叔叔手黑是黑了点,却有油条味”,民警问王老师你还有什么印象,王老师说“我学过美术,不妨试试”,民警不以为然,几分钟后民警大喜,一眼认出画上这两个人是不久前、刚刚释放的劳改分子……案子很快就破了,车子要回来了,王老师和师母都很高兴,很长一段时间不舍的推出去骑行,可是后来又高兴不起来了,打气时发现,内胎被换成了谷草。最后懒得报警,自己破费买了两条换上,自行车的故事高一段落。
八、唱“将相和”,不能唱“鞭打芦苇”
我们村里是不允许唱闵子骞的“鞭打芦苇”的,不是村里有恶妇或后娘虐待继子的事,这件事情也与王老师有关
文革结束以后,有些村里的老年人把以前收藏的戏装拿出来,自发地组织起来演一些古装戏,弘扬正能量,如“铡美案”“姊妹易嫁”或“墙头记”还有一些家国情怀的小戏,听说村里又准备上演二十四孝里的“王洋卧冰”和“鞭打芦苇”,王老师一激灵,然后说“不能演,不能演!”。于是早找到村里热衷演古装戏的几个“遗老”,激愤地说“不能演,不能演,我们村自明朝建村以来,民风淳朴,五伦有秩,邻里互助,家庭和睦,女人忠孝两全,对丈夫忠,持家守业,照顾老幼,女人是移栽的菜,从娘家下嫁到咱家,是我们请来的先生,发达与否,都靠人家,同样,夫家是她的事业,人要脸树要皮,没有人如此下贱恶妇……其实作为启蒙教育也就罢了,不能拉一个,打一个,这样不好,题材有的是,岳飞的精忠报国,苏武牧羊,将相和,花木兰,眼光远点,多宣扬些家国天的事,也算积德……,不然,我喝了酒,砸你们的场子。”如是这般,几位“遗老”哑了言,“也罢,也罢…”,其实王老师不喝酒,说者在理,从善如流,从此以后,“王洋卧冰““鞭打芦苇”的小剧就没在村里上演过,以至至今。
九、王老师送年礼
王老师在临沂老区时,交通不便,大雪封山,年关很少回来,给岳父送礼的事,都有父亲操办,由弟弟送过去,不差回数,也不失礼,王老师后来调回原籍,只好自己亲力亲为了,也惹出一些笑谈。结婚的第五年春节,开始了他的第一次拜节之行,其他礼品已备齐,然后去集市上如买肉,王老师买的是前肘肉,王老师自有道理,围心靠胆,自然是好肉,装入囊里,回家带上妻小四口直去邻村岳父家,“张叔,过年了,我过来看看你,还有给您买的礼物…”。包括“您”都是敬称。整个做客过程岳父都不冷不热,岳父只是把大把的时间给了小外孙,回来后,父亲问情况,王老师如是这般一说,父亲气不打一处来,我们曲(阜)兖(州)二府圣人之地,礼数多,称呼岳父,五伦比我大小,都得称呼伯父,大爷,不能称姓,卖肉要买肋条这是礼,知道俺亲家为什么不理你了吧,为什么第一个菜是汆丸子,让你吃了滚蛋,你还不如范进。”如此这般,年关,王老师碰了一鼻子灰。到了第二年送年礼,王老师又从岳父家灰溜溜地回来了,又气得老爹胡子翘了起来,“混账东西,看望老岳,要买鲤鱼,你却买了厚子(草鱼)(谐音猴子)说明你不地道”…老父这般一说,王老师长进不少,也不生气,事情已过,王老师又美滋滋生活在他的世界里。
十、王老师挖谷草
文革后期,王老师赋闲在家,村里还有点自留地,师母种了谷子,师母说,我还得如生产队上工,自留地里谷苗需要挖草,你去挖一下。”王老师欣然接受,唱着“锄禾日当午”,找了个草帽就下地了,苦苦地干了一上午,收工时,还把谷草拿回来喂鸡,师母收工回家,看见了,欲哭无泪,哪里是草啊,多数是谷苗。“你们文化人,不敢恭维,你还没拿着麦苗当韭菜呢。今天你很辛苦,让你挖草,你却把谷苗都挖回来了。”,王老师愕然,吓得不敢喘粗气,担心又是一场疾风暴雨,师母的确无着,美美地给王老师做了顿饭,让老师继续看家。
十一、泥人张变成了泥人王
我们小的时候,都知道泥人张,今天我给大家说说,王老师怎样变成泥人王的。
家里有一个多年不用的地瓜井子(地瓜窖),我们这里地下水比较深,因此我们这里的地瓜窖也比较深,大家都称做“芋头井子”,王老师家有一个多年不用的芋头井子。适逢这年夏天雨水多,漏进很多水,晴天几天后里面还有不少水,大约有一米半深,上面盖磨棋子,王老师掀开测量过,王老师给师母说,为防不测(危险),干脆填平它,师母首肯后上工去了,后来意外的意外发生了,师母收工回家后进屋招呼王老师,未见人,在院子找,又没见人,只见芋头窖子,有闪落的工具,认为王老师去了邻居家串门,没有在意,做完饭后,去邻居家找,都说没见,后来师母又去了芋头窖子口前喊了一声,发现了王老师,师母表情瞬间冰火两重天,“孩子他爹,你这是怎么了,没事吧,哈哈,泥人张变成了泥人王。”王老师此时狼狈之狼狈,难以语言文字表达,浑身是泥浆,又似落汤鸡一般,吓得师母连忙说:“我去叫邻居,让他们帮忙,把你弄上来。”,王老师很忐忑:“不妥,不妥,让他们知道了多丢人啊,不如你找根绳子拴在附近的树干上,我抓着上去”,如此这般,一会王老师就上来了,为什么王老师一人上不来,以前上下窖子,王老师一人轻松为之,现在难了,下雨进水,井壁滑,因此,一人上不来,王老师上来后见了师母委屈地像个孩子哭了,事情的经过非常离奇,起初王老师往里填了不少土,水变成了泥浆。后来他有些累,放下工具,去拆进口的砖,井口一圈都是砌的砖,天长日久,砖和土挤得很紧,很牢固,王老师一使劲,砖没下来,人却被惯性带到井里,泥浆弥了眼,喝呛了几口水,两眼冒金花,几经挣扎头出了水面,那种状况很囧很窘,后来试图上来,无果,又发声喊,因为在院子里,没人经过,又怕塌方,万般纠结装满心脏,最后冷静下来了,等,老婆会收工回来的,老婆会救我,邻居不会知道,有时信念是金贵的,虽然,王老师变成了泥人王,但是他和师母的感情更近了,造化弄人,这个故事,有惊无险。
十二 劳动比锻炼好
王老师到了结婚的年龄,父母给他物色了一个家风好、人长的姣好的女孩为妻,王老师起初在外地公干,几年没添子嗣,文革前,调回原籍任教,后来学校停课了,王老师赋闲在家,替师母干些活,后来夫人的肚子还没有动静,有时去岳父家,岳父也不给好脸色,回来后,他故意让自己的老婆干些活体力活,如推磨,以示惩罚,有一年过年,他写了一副春联来发泄对夫人的不满,用来讥讽夫人,夫人无着,对联是“劳动比锻炼好,有钱比有儿好”,横批“又过了一年”,媳妇只是叹息,收麦后,家里有些带皮的麦余子(次秕麦子)王老师说:“你拿到石碾上轧一轧,弄些白面包饺子。”,明白人知道,这是为难她,媳妇一不吭声,准备去磨坊,后来脸色不大好,又有些呕吐,王老师大喜,书本知识是有用的——媳妇怀孕了,这是妊娠反应,“孩他娘,你身体不佳,本来这样的活该我这样的老爷们儿干,你在家休息。”,王老师又高兴说“我是磨道的驴,听你招呼”,后来几天,他故意带师母去学校或邻居家转转,有心人发现,王师母有喜乐,王老师高兴,大家替他快乐,几个月后,师母果真给他添了个大胖小子,王老师如沐春光、如浴春风。喜面那天,王老师大宴同事,并即兴讲演“大家伙帮忙,我添一子,得子较晚,我实属大器晚成型人才,可是,可是,慢工出巧匠,慢工出细活啊,大家放心,这个伢子错不了!”,随后哄堂大笑,十几年过后,这个伢子成了美少年,跟我是同学,表现出跟师母一样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