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土高原故乡愁
作家/马有常(回族)
一
陇东山野披着银装的时候,烟雾缭绕的山沟沉淀在朦胧的天空下,好像昨天的日子刻在记忆中。此时的丁培兴先生离开了亲友,辞别故乡,与这个世界永别,不觉一周年了。
期间我和先生在他西安的办公室里互相漫语,在大海边散步,在平凉大山的夏日,云中,雾里……他的真挚、真切感人如故。离别之后的怅然委实是梦中归来。原来最好的梦给人十分的不快。梦成就不了人生,那种客居真是荒诞不经。人生的往昔岁月若实若虚,若梦编织的光景。你的加减乘除是一种荒唐的算式。而时空的公式是绝对的算法。从这个角度追忆先生,他的今生没有平白的过程。
丁培兴先生祖籍在河南省孟州市桑坡村,1945年(黄河决口时期),父母亲为避战乱,流落于陇东平凉。

1950年他出生于崆峒山下的新河庄。他的童年,少年曾生活历尽曲折,青年时代有幸在兰州平板玻璃厂工作,后调任国营虹光电子管厂,任党委办公室主任。期间他的文艺才华引人注目,他的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常见于报刊、杂志。他曾受聘于《中国电子报》特约记者,兼任《甘肃日报》、《甘肃工人报》特约通讯员。他忙里偷闲坚持自学考试,获得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从此,学习和他的人生成为不解之缘,退休后自己除了书法艺术的锤炼,默默从事公益活动。
2011年至2021年先后受聘,任西安穆斯林商会秘书长。他在西安生活了十年。
二
纯真和认真合一,种下的土豆是看不见的成长。那淳朴流香,绵绵不绝,像土著的蜂儿无需野外的游放,而酿成的蜜单不是甜,其丰厚的内含却是珍品。他在西安忙里忙外,若平凉少促会有事,他随时赶到,少促会的文件他一手写。要做到西安、平凉工作两不误,他常常深夜和人谈事,写文件。无论下雨、下雪,酷暑,严寒,“平凉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促进会”好像在促进他。缘在他是少促会发起人之一,2010年政府批准成立。从此,成为他人生的雨露工程。有人说,平凉少促会因培兴而鲜活。米祥仁会长肯定了这个事实。
2017年腊月初,他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说是有一位学生家庭有特殊困难。他第二天回到平凉,和朋友一同坐车走进南山深处(原麻川乡),他一进学生家,见炕上一位老人靠在垫着被子的墙上,家里摆着红漆斑驳的桌凳,他随便坐下,了解那位学生是西北民族大学学生,炕上老人是他爷爷,常年有病吃药,学生的父亲在外地打工,母亲种地,还照顾一家老小。他看到房屋里外,家什陈旧,但家里整洁,原始的淳朴,山沟的古老,清静是他离开城市喧嚣一种独特的享受。他目光与心归一,从身上掏出三千元放到桌上,给学生说:“我是平凉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促进会的志愿者,这是少促会对你的薄意,你要把学习重视,文化教育的落后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短板,有人对文明认识还不够清晰。一个人漠视了文化教育,就没有希望”,约20分钟左右,他就离开。
路边的山洼遍布,坡陡路窄,山沟纵横,山野豁豁岔岔,散乱而稠密。塄坎壕坑千模万样,密密麻麻,大路在山梁上蜿蜒,小路左盘右转、东缠西绕从沟底曲向山顶。淡黄色的土雾弥天漫地。他坐在车上边走边瞧,心像海中急波,起起伏伏,山路缠绕着心境,缠绕着感情。他在西安匆忙,或者无论走在哪里,黄土山野浮动在眼前,像住在脑海,像时刻伴在他的身边。平生旅居的名山佳景、山清水秀的异地他乡,难与陇东的黄土山沟比重。于是偏远山乡农家土院的炊烟从他黄土心灵袅袅升起……
艺术与人生有不可分割的文化关系,潜在的真诚、真挚、真情、真切,这应是艺术家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生文明进步的成本,还是成就事业的资本。一个人失真、弃善,忘却了爱的哲学,就失去人生的格局,终必自毁自灭。
丁培兴先生自始至终在文化的洗礼中希望自己尽量少些浮生,他没有被梦拖着行走,即是走在泥汀路上,每一步也留下人生的标点。
凡是他生前无论那个民族的友人都了解他。平凉少促会的志愿者们最了解他,少促会十年的风雨历程,一路走来,丁老师是核心力量。少促会的每一件事,都有他的操劳。有些兄弟省市企业家,各界贤达知道他的“三观”,以财力,人力积极支持平凉少促会的事业。
2019年夏日的一个星期天,我在他西安的屋里,还有他的一位同事也在,忽然进来一位年轻人,他给我介绍,是长安大学的一名学生,家在华亭,说着他给学生端上茶水。那学生坐了有二分钟左右,从身上掏出钱放在先生眼前的桌上说,借你的钱两年了,真对不起!他说:“你不要在意,你家的困难我了解,今天我代表平凉少促会,捐助给你,说着把钱装在学生的口袋里。然后说“将来但愿你能够做到扶危救难,扶贫济困。一生做一位学生,才可为人师表,比你给我还钱重要”十年多来,他无论在那儿,谁求写字,他不在价格上争议,谁给钱多少都行。他收到的钱以平凉少促会的名义资助了贫困大学生。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徵明先生在他去世后写的一篇散文中说“他资助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其实他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支助,他的足迹并没有踏遍960万平方公里。人类心灵里若满怀真情,彼此相隔万里之遥,一定是最近最真的距离。虚情假意的亲友,即使近在你眼前犹如万里之遥。
前年暑天中午,他和文友在平凉清华园搞书画活动,期间和我相约有事见面,我们正谈话中有人打电话谈捐助一事,电话毕他对我说,这些年来各界志愿者为平凉少促会投入了大量的工作。
江苏无锡的陈老师(汉族),人没有来,他通过志愿者穆宝林老师的电话和少促会取得联系,将财物寄来。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施老师,严红老师都尽情尽心支持平凉少促会的工作。他们身居要职,事多繁忙,没有为名利而活着,若无声细雨。这些年来其中受资助的学生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陕西师大、南开大学、兰州大学等几十所高校学生。有的走上工作岗位。爱的凝聚力使平凉少促会在不断成长。
纯洁、纯真、纯正、纯粹、纯朴是爱的哲学根系,其高度的文化组织提升了西方文明。无论罗马、希腊文明在爱的滋养中生辉。东方文明兴起于“世界轴心”时代。同一时期“无我之德”,在不同的环境中国成为文化高潮。其中蕴含了爱的文化成份,靶向是共同的着力点。
谁成全了爱,爱就会成就谁的人生。爱的本真不会被世俗冻结,因为它滋养了人类文明的古今,还有未来。当你走出生活困境困扰的忧郁,便看见乡愁的风光,爱的原野没有荒枯。丁培兴先生已经远去,我和他今生没有再见!在有生的时光中只能和他梦乡一聚。而他生前忧郁的乡愁,也许缠绵在他故乡的山沟,缠绵着那些爱的人生。爱无中止,也无终止。乡愁悠悠,故先生的愁自然会融入爱的长河里继而延伸。……
愿至仁至慈的主安置他的灵体!
注:丁培兴,回族,祖籍河南孟州市人,曾任记者,编辑。作家,诗人,享誉海内外的书法家,文化活动家,慈善家。与2021年1月23日病逝。享年71岁。

著名书法家,诗词作家金秀礼先生以诗感怀,以书法抒情,纪念挚友丁培兴逝世一周年

陇上文化活动家刘文学先生题对联幅,纪念丁培兴先生逝世一周年。著名书法家金秀礼先生亲笔书写

诗人简介
马有常,回族,甘肃平凉市崆峒区人。 上世纪80年代发表文学作品,著有散文、评论、诗歌等作品300多万字,出版散文集《风雨春秋》 , 曾先后担任媒体编辑,记者,是著名文艺评论家、批评家。

编辑简介
侯彦启,笔名:智者见智,中国新写实主义诗歌的倡导者,中华文艺学会理事、山东二分会会长,天南地北诗社社长,都市头条(北京、上海、深圳、港澳台)认证编辑,中国远山文学网理事、特约作家,中国先锋文艺作家协会理事,敖汉旗诗词学会会员,获“当代百强诗人、当代百强才子、中华诗词100位优秀传承人、新写实主义诗歌十佳诗人、中国诗歌艺术奖",诗被多种刊物刊登,多次获奖。

天南地北诗社总旨
天南地北诗社为世界各地的文化人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举办征文大赛,同题诗作,诗歌评论、小说连载、随笔、纪实、书画,不拘一格,自由发挥,打造成一个百花齐放的正能量文学园地,并通过中华文艺群、中华诗艺社美洲分社群、全球华语微信诗人联合会群、中国海峡文化休闲中心群、亚洲有声诗刊群、巴黎中华文学总群、国际联合报社群、凤凰第二支社群等近二百多个微信群传播到五湖四海……以文交友,其乐无穷。

天南地北诗社
社长:智者见智
常务副社长:采菊东篱下 荷塘清风
副社长: 柳林 冯金斌
理事长:王福杰
副理事长:潘文韬 田宇 邹怀学
秘书长:风雨萧萧
副秘书长:开心十月 朱守平
执行主编:文子 源自大地
主任编辑: 独上西楼 舟上客 老槐树 驿外漫步 陆小青 飞哥 李德兰 歌声 杨杰峰 鲁宏 一湖秋月 熊哲林 生命方舟 慈云含笑 北海渔翁 股龙 春哥 原上草 管胜
企事业单位想上北京头条、深圳头条等等头条投稿宣传的,想邮购字画的,请联系编辑部,
联系:13806499800(微信)

祝大家身体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