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下篇 抓机遇 扬优势 快发展
3、塔北第三年
3—2、见缝插针
我料理完分工内的事情后,随即驱车到西达里亚油田,察看实情。果然不出所料,对方趁我方冬休之际,从东达里亚“调转枪口” ,“杀了一个回马枪”,抢先在西达里亚油田实施开发井网,并有部分油井业已投产。再经过了解,对方已投产油井都是开采三叠系上下两个油组,说明对方总地质师尚未从判断失误中“醒悟过来”,依然认为三叠系中组是气藏,而非主力油藏。这使我立马产生了“逼合”的想法,其主要内容有三。其一,弱小的我方,无力将强大的对方从西达里亚油田赶走,已成定局。其二,趁对方尚未“醒悟过来”的最后机会,紧紧抓住高产的三叠系中组油藏,不向银行贷款,不挤占地勘费,向地要油,让油生钱,见缝插针快打井,多打井,“杀出一条血路”,力争用三到四年时间,使我方年产原油达到甚至超过对方,使对方无可能将我方“挤出”西达里亚油田。其三,在双方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若上级部门派要员前来协调,我方将尽全力,按照“对方开采上下两个油组” “我方独采中油组”的方案,达成“互不越层”的协议。
更重要的是,随着全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地质工作体制改革也发生了可喜的进步。一是地质部将石油地勘单位可以“搞点开发”,调整为“扩大开发”,从而使得我们由石油探采结合向石油开发转变,有了依据,更有了底气。二是原任青海省省长、后任地质部正部级副部长的宋瑞祥同志,来西北局检查工作后,当众承诺,“只要西北局将年产石油搞到10万吨,就奖励1万吨”,置地有声,使西北局各级领导和三千职工深受鼓舞,精神大振。三是受前两条喜讯的激励,延误多时的西达里亚油田开发工作终于起步,一普6009钻井队自1992年4月6月至6月21日,用2.53个台月完成井深4504米的首口开发井;接着该钻井队又于当年9月3日至10月13日,用1.3个台月完成井深4480米的第2口开发井,并首开一个钻井队一年二开二完、年进尺近万米的先河;随后一普6015钻井队于当年10月5日至11月22日,用1.63个台月完成井深4510米的第3口开发井。这3口井都是日稳产原油百多吨的高产井,合计形成年产原油超过12万吨的生产能力,按当时当地原油市场价格每吨540元计算,年收入可达6千多万元,而三口井的实际成本只有2173万元,不到前者的三分之一,说明“以油养油搞开发”是可行的,使我倍感振奋。
回忆录下篇 抓机遇 扬优势 快发展
3、塔北第三年
3—3、岩心奇观
沙雅隆起东部阿克库勒凸的三叠系,不仅成油组合良好,已找到多个高产油田,为西北局由只探不采向既探又采转变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有口钻井(下称该井)所取上的三叠系岩芯,为探索“灰岩成山,砂岩成脊,泥岩成谷”的地质因素问题,提供了直观依据。
该井三叠系岩芯有两大特点。一是岩芯上部为生烃的黑色泥岩,下部为含油的灰色砂岩;但砂岩岩芯顺利出筒,泥岩岩芯却“卡死在”取芯筒内,怎么也出不来,最后只得将取芯筒破开,才将其取出。二是砂岩岩芯出筒后,见原油从孔隙中缓慢渗出,释放出芳香气味,并一直保持完整;但泥岩岩芯取出后,不断由外而内的“层层剥皮”,使岩芯越来越细,直至全部变成“鳞片状小碎片”。
该井地质组组长是1982年毕业的地质专业本科大学生,已在基层工作十年。我问他,为何砂岩岩芯保持完整,泥岩岩芯却不断剥皮而全部变成鳞片状小碎片?他回答是砂岩岩心“耐物理风化”,泥岩岩芯“易物理风化”。我又问,为何砂岩岩心能顺利出筒,泥岩岩芯却“卡死在”筒内出不来?他摇摇头,说自己“未想过”。这使我感到,时光已过去数十年,不论是石油地质还是其他矿产地质,都获得了突飞猛进地发展,而地学教学和科研方面对“灰岩成山,砂岩成脊,泥岩成谷”之地质因素问题的认识,却依然停留在“灰岩砂岩不易风化,泥岩容易风化”的“粗浅”水平上。为此,我结合该井岩芯实际,在现场作了两点说明。
首先,普通石灰岩以化学方式成岩为主,本身孔隙度近于零,但生屑灰岩、粒屑灰岩、重结晶灰岩除外。泥岩和砂岩以物理成岩方式为主,本身孔隙比较发育,其孔隙度较高。但砂岩孔隙彼此连通,渗透率较高;泥岩孔隙互不连通,渗透率近于零。
其次,在沉积压实和地壳运动的作用下,泥岩孔隙和砂岩孔隙中的流体具有较高或很高的“孔隙压力”;但灰岩基质的孔隙度近于零,故孔隙流体及其孔隙压力也近于零,这是“灰岩成山”的主要原因。同时,泥岩和砂岩在深埋地下的状况下,二者的孔隙压力与其上地层所施加的荷载压力处于静平衡状态。但是,当泥岩和砂岩二者被钻井钻开并进行取芯时,前述静平衡状态便被打破;而且随着岩芯由井底上提,二者的孔隙压力就会越来越大于同深度的钻井液柱压力。在这个上提过程中,因砂岩的渗透性能较好,其孔隙所含流体(石油)能够外渗而释放孔隙压力,并和钻井液柱压力保持动平衡,到地面后又和大气压保持平衡,这是砂岩岩心保持完整,山区“砂岩成脊”的主要原因。但泥岩渗透率近于零,孔隙所含流体无法外渗而释放孔隙压力,以其埋深4400米和孔隙压力梯度值1.3计算,将其提到地面时,岩芯表面的内外压差高达570多个大气压,必然引起岩芯表面膨胀,并层层剥皮,岩芯卡死在筒内,山区“泥岩成谷”,就是由此而造成。地质组长和同事们都连连点头。
回忆录下篇 抓机遇 扬优势 快发展
3、塔北第三年
3一4、全力抢险
修改重发
回忆录下篇 抓机遇 扬优势 快发展
3、塔北第三年
在看“岩芯齐观”后不久,沙7井严重失控,又使我立即投入“全力抢险”之中。
那是国庆节刚过,我已做好出访“独联体”(前苏联)准备的一天深夜,突被电铃闹醒,忙拿起听筒,在塔北值班的赵元哲副局长(老赵)告知,雅克拉沙7井采气树大四通东翼套管闸门内侧两法兰连接处(下称东套闸),被天然气”刺穿”其上部而失控!当时“一把手”出差在外,就只能由排名第二的我,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安排好出访及有关工作后,连夜驱车700多千米,天刚亮赶到现场。
经观察和了解,才进而得知套管射孔部位业已严重破损,曾喷出岩屑和鸡蛋大小的石块,并将油管堵死,油管和其外环空失去连通,给压井造成困难。为此,经抢险领导小组(我任组长,老赵任副组长,下称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对堵点之上的油管进行射孔。测井站的两个小伙,冒着危险,爬上采气树,安装射孔装置,并成功完成了射孔作业。
与此同时,领导小组经组织技术骨干和老工人讨论,决定用钢管和胶皮筒,加工一个特制小封隔器,用吊车从东翼插入,封堵破口。但小封隔器加工好以后,冒着危险,刚安装到位,其胶皮筒便被强劲气流刺成碎片!其后,经过两次改进,加大胶皮筒强度,但结果都和首次一样;特别是时间已过去20余天,刺口越来越大,吼声越来越高,令人揪心!
然而,开会讨论下步方案时,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包括领导小组成员在内,认为将小封隔器改为强度更大的光钢管,从东翼插入并固定后,再用水泥车将混有大小橡胶球(代替胶皮筒)的泥浆,从西翼注入,借助强劲气流将橡胶球推向破口,就能将破口堵死。二是包括上级老专家在内,认为侧向注入的橡胶球,“必然落井”,到不了破口,极力主张拆换采气树。这两种意见互不相让,久争不息。我作为讨论会主持人,虽确信前者能够成功,但不便参加争论,更不宜否定后者,而是将“对立问题”变为“程序问题”;也就是先实施简单易行的前一方案,同时抽人准备难度很大的后一方案,一旦前者失利,即可再实施后者,这才结束争论。
我至今还记得,注球侧堵当天,水泥车开泵约1分钟,
“叭”的一声就将破口堵死,比关闸门还快还灵,井场顷刻静寂!紧接着压井成功,抢险结束。
事后,为了使险井侧堵这一首创工艺能够有据可查,尽量少用或不用拆换采气树这一风险更大的老工艺,我写了《沙7井抢险压井机理分析》一文,发表于《石油钻探技术》,并获科技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