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扎的灯笼》
作者:汪海君
诵读:林 姿
每逢元宵节,我就会想起六十多年前我父亲在过年时扎的灯笼,也想起正月十五那天,盼着天黑的我和妹妹挑着父亲扎的纸灯笼满街转的情形,记得我们一边转一边用开封话唱着儿歌“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有时风吹熄了蜡烛,就赶紧找个背风的墙边重新用火柴点燃,不到蜡烛燃尽是绝不会回家睡的。
父亲的手很巧,他不但会用竹蔑糊上彩纸给我们做手提的小灯笼,而且有两年政府号召人人做灯在街道两边参加灯展,他也不甘落后。记得有一年他扎了一只一米多长的红色大鲤鱼,还用笔和颜料画上鱼鳞,昂着头翘着尾活灵活现,在中山路百货大楼的对面街边摆放好供游人观赏。
在我的记忆中,整条街都变成了灯的海洋,从南向北和从北向南望去,从火车站一直到龙亭,街道两旁都是形态各异的造型彩灯,竞相璀璨,仿佛古城变成了一个童话的世界,我和妹妹拉着手走啊走啊,赏不完的灯怎么也看不到尽头,直到感觉有些累了,赶紧回来和父亲一起守着那盏大鲤鱼灯……

当然我小时候也提过买的纸灯笼,红色的半透明的塑料纸,可以平着折下来,底座是硬纸背儿,中间有一根立着的细铁钉,把蜡烛扎在上面点燃后一提就成了一个带折皱的纸灯笼,我和妹妹跟着邻居家的孩子们一边唱一边跑,小竹竿挑着的灯笼一闪一闪的,与昏暗的路灯形成鲜明的对比。
如今,九十多岁高龄的老父亲已于前年七月永远离开了我们,而我也早已不是那个过年时提着灯笼滿街串的小女孩了!不知为何近几十年来鲜未见到过元宵节有孩子提灯笼的情景了,甚至我就没给十六岁的大孙女买过灯笼,我的记忆只停留在童年时那滿街璀璨的灯火……
那时我的母亲因病全身瘫痪在床,在我的记忆中她从没下地走过一步路,至今我也想象不出来她站立起来的模样,只有父亲领我们玩。那时的灯笼都是手工扎起来的,虽然没有现在声光电高科技的成分,但回忆起来仍然感到非常亲切和温暖。近年来的灯会,各种形式的彩灯扎的越来越大越来越精致,规模之大、样式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却全然没有了小时候的味道。

今年寒假,老师给上小学二年级的小孙女布置的课外作业有一项就是扎灯笼,一是让孩子加深对传统节日的印象,二是锻炼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三是增加与家长互动的乐趣。
刚好儿子还没赶回外地上班,说干就干,儿子领着小孙女上街口的文具店买来红色彩纸,我找来一块白色的硬纸板,儿子先裁好两块六边形,一块当灯笼下边的底,一块掏空折好边当灯笼上边的框架,然后用双面胶把折好的彩纸粘上,俨然一只红灯笼的雏形立了起来。

接下来是装饰的环节。我教小孙女把红纸的一边剪成许多细细的条,再卷成小圆筒变成灯笼穗儿的模样,这时儿子用红毛线系好了吊绳和下面的穗,我则马上取来做新疆舞蹈裙子没用完的金色花边,还有过年剩下的红包,剪下上面的图案,小孙女用灵巧的一双小手分别粘上花边和图案,一只精美的红灯笼很快在小孙女欣喜的目光中完工了!
通过祖孙三代共同动手制作灯笼的过程,我享受到无比幸福的天伦之乐,看着小孙女开心的笑脸,我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的甜!我想,九泉之下的老父亲如能感知此情此景,想必一定更加欣慰吧!

诗人简介
汪海君,198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 现为《世界诗人》杂志河南地区顾问,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常务理事,国际华文诗人协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2013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诗集《梦回兰舟》, 2016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诗集《生命的回望》。
近年来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类大型诗歌活动,曾荣获2018西班牙伊比利亚国际诗歌奖及2019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艺术金奖。其代表作《对蓝天的渴望》与《普希金 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等多篇诗歌作品被译为英文、西班牙文、俄文等多国文字在国外书刊杂志发行,影响广泛。
诗观:
其诗歌内容以抒发真实情感为特点,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讴歌美丽的家乡及生命的真谛,在诗意的感召下,坚持诗意的行走传播善良与美好。

【主播简介】:林姿,《中外诗人》南湖朗诵团副团长,文化艺术社签约朗诵艺术家,中国互联网朗诵联盟会员,郑州市演讲与口才协会会员,河南省老干部朗诵协会会员,《为你诵读》杯第三届中华夕阳红全国总决赛中五十强,中国互联网朗诵联盟第三届朗诵之王优秀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