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向暖 岁月从容
文/李海华

一年又一年,丰富了记忆,苍老了容颜,迎来了春光,送走了冬寒。期盼中载满祝福,愿望中满是平安。今年是疫情3年来放开后的第一个春节,我心情特别激动,就带着妻子孩子去老家,陪老父亲一起过年。
老家是我梦想出发的地方,我在县城打拼了三十年,除了想陪陪家中长辈,阖家团圆,也是想走走饱含麦香味的田埂小路,想看看依然傲立的村口大树,想闻闻儿时地锅的柴火炊烟味,回忆一下美好的童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本以为农村年味会变淡,实则不然,今年禁放烟花炮竹在农村也放开了,我又听到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晚上又看到五彩缤纷的烟花。不管是村里乡邻的串门祝福,还是亲戚好友间的串亲亲走动,都格外热闹。几个家庭相约到辈分高的长辈街坊邻居亲友家拜年,大人小孩热热闹闹地围在桌边。“世界是靠人撑起来的,看看和听听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就是最美好的生活。”村里老人家们常说。
一年又一年,我们从孩童走进中年,从中年又走进老年,理想从丰满走向骨感。不必感慨也不必抱怨,最好的皆是顺其自然。除夕夜吃团年饭,大年初一互相走动拜年,是村里约定俗成的新春活动。一个家庭一个领队,去到另一家庭拜年送祝福,成年人一杯酒、几盏热茶,开心畅谈。小孩们则是口袋里塞满了各种小糖果,欢声笑语,好不痛快,又顺其自然。
崭新的一年,和以往的烦恼说告别,和以后的快乐说迎接。该玩就玩,该乐就乐,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趟不过的河,只要知足就会常乐呵!在老家串门走动,除了联络感情,还可以修复关系。
一年下来,邻里间的小摩擦,也会随着一声上门拜年的祝福而一笑而过、烟消云散。以前,因琐事邻居之间心里有些“小疙瘩”的。如今过年了,几十年的邻居,后辈们还将长长远远相邻下去。大家就趁着大年初一,按照往年的常态,先后走动串门为对方送去了新春的祝福。
一杯热茶,三五句交流,把所有人的心结全部解开。邻里之间的相处就应该像两个齿轮一样,互相礼让、互相包容,啮合得当、共同发力,才能更好一起向未来。老中青幼都满心欢喜,以自己的方式过着美好的新年。这种方式也是守正出新,老一辈传承着祭祖的老传统,年轻人开始了运动的新时尚。
“在世有碗茶,离世有炷香。” 祭祖是对先祖辈的一种缅怀,更是对后辈传统孝道身体力行的一种传承教育。村里每年有大年初一祭祖、初五上祖坟两个重要日子,族长和长辈们亲自带着后辈,初一在供奉的族帐前磕头祭祖,初五放着鞭炮到祖辈坟前上老坟。月是家乡明、水是故乡甜,培养后辈们饮水思源的感恩情和落叶归根的爱乡结,仰仗老一辈的传帮带,要从小一辈开始抓起。
崭新的一年,和曾经的疲惫说拜拜,和未来的精彩说期待。该吃就吃,该喝就喝,破事不往心里搁,身体健康才是重要的。
这几年,“健康”成为了最具核心竞争力的自身资本,锻炼也成为了当下很多家庭的一种常态化生活方式。近年来,在脱贫攻坚行动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作用下,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村里修建了广场、篮球场,添置了健身器材。茶饱饭足后,年轻人和孩子们在篮球场打球,中年大妈们欢快的跳起广场舞,老年人围着广场散步慢跑,已然成为大家的生活习惯。运动健身这个生活新习惯正在逐步替换以往长时间喝酒、打牌的过年聚会方式,成为村里的新时尚。特别是今年,天公作美,为户外运动创造了美好的天气环境。
年,就这样,隆重而来,悄然而去。一年又一年,感恩生活也珍惜遇见,执着努力亦随遇而安!去年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再过十二个月,又是来年!



李海华,山东临清市人。中华精短文学学会会员,现代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临清市作协副秘书长,《当代新文学》副总编,作品散见于《中国纸业报》《精短小说》《聊城日报》《鲁西诗人》《长安日报》《西部散文选刊》《齐鲁文学》《作家文学》《临清周讯》《中国现代文化报》等报刊杂志。作品《希望》荣获1996鲁西北青年诗人《三等奖》,《长眠在麦田里的母亲》在2018年全国首届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荣获散文类二等奖。2019年,被中国华夏精短文学学会评为十大创作明星。长篇小说《转动的青春岁月》在《山东商报》连载,长篇小说《处处花开》在《当代文学连载》出版散文集《岁月静好,寻梦远方》《乡愁寻根》,出版《圆梦》《转动的青春岁月》《一路向未来》《处处花开》4部长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