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老师逸事系列(原创)
文/王波(山东)
八、唱“将相和”,不能唱“鞭打芦苇”
我们村里是不允许唱闵子骞的“鞭打芦苇”的,不是村里有恶妇或后娘虐待继子的事,这件事情也与王老师有关,文革结束以后,有些村里的老年人把以前收藏的戏装拿出来,自发地组织起来演一些古装戏,弘扬正能量,如“铡美案”“姊妹易嫁”或“墙头记”还有一些家国情怀的小戏,听说村里又准备上演二十四孝里的“王洋卧冰”和“鞭打芦苇”,王老师一激灵,然后说“不能演,不能演!”。于是早找到村里热衷演古装戏的几个“遗老”,激愤地说“不能演,不能演,我们村自明朝建村以来,民风淳朴,五伦有秩,邻里互助,家庭和睦,女人忠孝两全,对丈夫忠,持家守业,照顾老幼,女人是移栽的菜,从娘家下嫁到咱家,是我们请来的先生,发达与否,都靠人家,同样,夫家是她的事业,人要脸树要皮,没有人如此下贱恶妇……其实作为启蒙教育也就罢了,不能拉一个,打一个,这样不好,题材有的是,岳飞的精忠报国,苏武牧羊,将相和,花木兰,眼光远点,多宣扬些家国天的事,也算积德……,不然,我喝了酒,砸你们的场子。”如是这般,几位“遗老”哑了言,“也罢,也罢…”,其实王老师不喝酒,说者在理,从善如流,从此以后,“王洋卧冰““鞭打芦苇”的小剧就没在村里上演过,以至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