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味儿》(上篇)
作者:一片冰心
编辑:诗词中国
都市头条,发现精彩,传播正能量
记忆中的年味儿(上篇)
作者:一片冰心
小时候总盼着过年。
过年时除了能穿上新衣服,吃上好吃的饺子,还能得到糖果、核桃、花生等平日里难以得到的东西;还能看到激动人心的社火玩艺:舞龙灯,玩狮子,踩高跷,走旱船,太头乖乖,扭秧歌儿……那一阵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那敲锣打鼓大挠大钗的铿锵乐音;那打扮的花枝招展美若天仙的男男女女,都让我心旷神迷。况且还有长辈们烧香拜佛时的虔诚和神秘;还有守夜时那饶有幸趣的游戏,这一切的一切,每每回想起来,还兴奋不已,回味无穷!
一进腊月,母亲就会一边忙碌一边提醒我们:“一进腊月呀,这日子过的就快了。俗话说,‘吃罢腊八饭,就把年来盼’,一到腊八呀,这年就快到喽。”
现在回想起来,母亲讲的腊八节,其实就是我们家过年途中的第一块里程碑。
记得每年腊八这天,老父亲都会早早起床,把大米小米,花生黄豆等主粮加上大枣、山药、红薯、蔓茎等放在一起煮呀煮,熬呀熬,熬成一大锅粘糊糊、香喷喷、甜滋滋的腊八粥,等着我们全家人来享用。
那时侯的天气比现在要冷很多,屋檐下常挂着老长老长的大象鼻子一样的冰凌柱子。可是一碗腊八粥下肚,浑身都是热乎乎的。

接下来就是祭灶了。
“二十三,糖瓜儿粘!”糖瓜儿,是用大麦加工制作而成的酥脆而粘牙的糖果。现在叫作“麦芽糖”。五寸左右长条,姆指粗细且中空。外面粘着层芝麻仁。咬一口酥的掉渣儿,绵甜中带有芝麻香味!嚼一下粘牙!祭灶糖,祭灶糖,它是专门为祭灶用的,也或是因为祭灶而诞生的吧!
我们家祭灶,通常是由父亲来主持的。
天刚落黑,父亲穿戴整齐,来到厨房。桌案上点起二支蜡烛,摆上祭祀供品:也就是水果、糕点、麦芽糖等,外加一碗水饺。燃上一柱香,高高举起,面对灶王画像虔诚地祷告一番。然后插入香炉中。整个过程屋里都肃静肃静的。而后燃放了鞭炮,收了香,才让大家分吃祭灶糖,然后吃晚饭。对此母亲解释说,“这灶王爷呀,每年腊月二十三晚上就会升天,去向老天爷报告民间的事情,直到大年初一五更天儿才会回来。所以每年腊二十三人们都要买糖果祭送老灶爷,希望他上天替老百姓说好话,回来时带来好消息。这就是:‘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才知晓:祭灶,也就是过小年。偶然翻开南宋《吴郡志》有这样记载:“二十四日祭灶,女子不得预”。到了明代《帝京景物略》中也提到“男子祭,禁不另妇女见之”的说法。虽然它们记载的是我国南方地区的祭灶日,可也说明,祭灶的习俗在我国是很早以前就有了的。
从祭灶这天起,大街小巷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也就会持续响起,带来阵阵年味,一直到除夕晚上形成高潮。

“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贴画画,二十九背装台歌满街扭。三十儿,退皮儿,大年初一儿子,弯着身子乱作揖儿!”这是我们小朋友耳熟能详的顺口溜。
“呯!啪!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婆要衣裳,老头子打饥荒!”现在想想这样的顺口溜那时是很写实的。在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岁月里,过年就意味着一笔不小的生活开支呀!本来就生活拮据的贫民百姓,当家的肯定是有不小压力的!
祭灶后的几天里,人们都紧紧张张的忙碌着。赶年集,置年货,打扫卫生,屠宰鸡鸭,烹炸煮炖,蒸馒头……光阴似箭,很快几天就过去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等到了腊月二十八,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里里外外都贴上了新春对联,真的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充滿喜庆。大家似乎刚喘了口气,新年的玩艺儿就出来了。二十九一大早,辛劳了几天的人们大都要到街市上走走看看。姑娘媳妇儿,白发老翁黄毛小子,一波波一堆堆儿的。说着闲话,逛着大街。勤劳的商家还忙碌着。大声地吆喝着,想把最后一批年货卖出去。熟人见面打声招呼:“喂,都齐了吗?”“齐了,齐了,出来转转?”大家都带着笑意,轻松的,很随意的走着逛着。
随着铿锵的锣鼓声,社火队出来了。龙灯,狮子,高跷,旱船,背妆,秧歌儿,大头乖乖等等多种多样!演员们穿着色彩艳丽款式多变的服装,头上皇冠草帽镶珠嵌玉,脚上草鞋官靴绣龙画凤的,手上擎着花伞拿着纱绸边走边唱的。你一套我一套,花梢俏皮各有千秋!脸上也涂画着红蓝红白各种油彩,哪怕熟人也很难认出谁是谁的。

走旱船的大都是年轻媳妇儿,坐在鲜花彩带扎成的带篷船舱中,穿着绣花鞋的小脚盘在舱面胸前。花白胡须的老公公手挽船浆在旁边划船引道,彩船飘然前行如在水中。我想戏文大概是老公公送儿媳回娘家吧,可是这船儿一不见人拉二不见人推的,怎么就能飘然前行呢?因此我常常追着船看,可总也想不明白。后来经人指点才知晓:那船上的小脚是假的!新媳妇儿也是男人假拌的,彩船的飘然前行是男人的脚功造成的……
而那穿着黄色虎皮裙衣,头戴金箍罩帽的孙悟空和一身皂衣长嘴巴的猪八戒,拿着金箍棒和铁钉扒子,有一处没一处的随意敲打着,吸引的小朋友直往人群里面钻……
高跷队呢,除了身着各色彩装外,还比常人高出一大截儿来。两条腿变成了二根木棍子。居然还会翻筋斗扑蝴蝶儿……
文艺队每到一处宽敞的地方就停下,打好场子,表演一番。唱念舞打精彩动人。不少商家富户为了延长表演时间,就不断燃放烟花爆竹,社火队也就不断地表演下去,直到累的满头大汗。临走时商家富户也会拿出丰厚的烟酒糕点等奉送,以表谢意。常常是刚送走了一家又迎来了一家,欢快的浪潮也是一波接着一波,一直持续到深夜。

晚上的龙灯舞是最为精彩的。
沉浑悠远的海螺声和尖锐嘹亮的响马哨儿,声声传递。威风锣鼓长桶号子的旋律渐渐临近,阵容庞大的龙灯队就到了。
夜暗里星光下,硕大的龙头顶着犄角张着大嘴,两眼放光,滚动翻腾着缠捲着上下飘忽着,在鞭炮声中踩着鼓点,在上下翻飞的绣球吸引下,驾着烟雾飞舞着前行。街道两边满是黑压压的人群!到了一处广场。一声响马哨儿,一身儿武生打扮的舞龙人一个扑步,手中绣球转着圈朝空中一指,火星闪铄。龙头上起下落,紧跟绣球绕场翻跃飞腾。周围的人群二目圆睁张大了觜巴,摒着呼息盯着看。有人拿出一挂火鞭!梗香一点,呯啪炸响!绕场一周,抛向空中,在空中炸响成一片。锣鼓震天号角齐鸣,龙灯舞就正式开始了。
舞龙人大都身着杏黄紧身衣靠,腰扎红丝绦,脚下薄底快靴,头戴武生元宝镶红英雄巾帽,身形矫健,步法轻盈。一出场,扎马步腾二起脚外加连环小番,引来阵陈喝彩!继而扎扑步,左手绣球,右手指插嘴角,一声刺耳饶弯响马哨儿,引得那龙忽而昂头向天忽而斜身飞掠,张开大口,急忽忽要把那绣球吞入腹中,而那绣球却似流星闪耀,忽高忽低忽上忽下,一下又从蟠龙肚子下边穿过去了,龙头也随之从龙身下钻过,那长长的龙身扭曲着,艰难的辗转着,龙尾巴呢,响着一串悦耳的铃声摇摆着,有时还直刮蹭看客的头面衣服,引起看客一阵阵惊讶和嘘笑声!
巨龙似乎飞舞累了,随着低沉的锣鼓声将身孑盘起来,只有龙头在左右晃动,似乎在寻找什么,人们说这叫盘龙小憩。群观的人群也才稍微缓口气。也只一舜间功夫,又有人点燃了鞭炮,在龙头前一划一响。龙头一惊,即刻又飞升起来,追着鞭炮飞奔跳跃舞动起来,一忽儿巨龙戏珠;一忽儿腾云驾雾;一忽儿又穿云吐雾……远远望去,在黑暗的天幕背景下,巨龙就象在天宫里游泳嘻戏一般。那威风盘鼓大锣大钗外加海螺号子的声响,象要震落天上的星星,直飞传到很远很远的远方,震荡着黑暗的深沉。
夜渐渐深了,当最后一波社火玩艺退出场地,人们也才迎着冬夜的寒风怀着兴奋欣喜的心情回家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