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十九章: 一中
作者/周中华
这一年,李静的儿子李海峰,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山城市第一中学。山城市第一中学是山城市最具影响力的中学。是每一个大学梦的摇篮。每年考取清华北大的学生是山城市最多的。
李海峰考取一中,并不是李海峰有多么的聪明,也不是他就是一个天才。智商至关重要,可是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取向是关键。李海峰从小生长着一个温馨的家庭。他从一出生,并没有得到过什么恩宠,也没有获得过优越的经济条件。1981年出生在河东农村。李双家里刚刚从放杂物的西厢房搬到新盖的平房里,当时的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富裕。李海峰的爸爸在市里工作,平时根本不在家。李海峰一直是母亲李静照顾。当时李静正在组织大家推广京津冀蔬菜错季大面积种植,并没有全身心的去照顾李海峰。1983年由于父亲李奉儒的平反,恢复山城市城市户口,全家人重新回到了山城市。李静一个人既要上班,晚上还要照顾儿子。特别是冬天的时候,所住的楼房没有供暖设施,每天接回只有两岁的儿子李海峰,先下地下室背煤到四楼,生着火,再抱着儿子等家里暖和了以后才把围着儿子的大衣脱掉。这些点点滴滴在幼小的李海峰的心里就留下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
随着李海峰的渐渐长大,在李海峰的脑海中形成的这个家虽然不富裕,但是感觉是非常温馨的,父母相爱,没有争吵,没有分歧,没有不愉快。笼罩在幼小的李海峰心目中的是满满的爱。
由于李静在儿子李海峰刚刚有记忆的时候,就对他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灌输着真诚、忠厚、善良、低调的为人之道,所以在李海峰的成长过程中从小就养成了一个正确的人生观。等李海峰有思维能力的时候,李静以身作则,逐步启发他学会了独立分析与思考,正确辨别问题的正确与错误,正确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办法。李静在幼小的李海峰面前从来不以母亲或长辈的身份压制儿子的言行,而是把儿子当成自己的朋友,平等相待。有了这样的一个基础,就给幼小的李海峰人生道路上确定了一个正确的方向。有了这样的一个基础,直接影响着李海峰未来几十年的人生思路与人生取向。
在李海峰刚刚上小学的时候,就以最佳人选,当上了班长。在李海峰的思想意识里没有自私、没有仇恨、没有占有,没有任何的膨胀欲。满脑子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知识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从小学,到中学,李海峰没有与任何学生打过架,也没有骂过人。在同学们之间发生矛盾和纠纷的时候,他都能够利用分析问题的方法找出问题的原因去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在李海峰九年的学校生涯中一直遵循一条:用智慧解决难题,用将心比心的原则化解各种矛盾。
李静在儿子李海峰的早期教育中,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经典故事作为早期教育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节选了一部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的故事,在李静的意识里,还是注重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李静在《孔融让梨》的故事讲述道: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然后李静问儿子李海峰:
“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怎么做?“
“妈妈,我没有哥哥,也没有弟弟,只有妈妈好爸爸呀,当然把最大的留给爸爸妈妈吃啊。”
“那为什么呀?你也愿意做孔融这样的好孩子吗?”
“我不是为了做好孩子这样做,我是觉得爸爸妈妈更辛苦,所以愿意把最好的东西留给爸爸妈妈吃。“
六岁李海峰的这个回答让李静有些诧异,竟然出乎意料的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选择。在这样小的孩子们愿意做一个好孩子是多少家长期盼的结果啊。可是在这里却放弃做好孩子,竟然把爸爸妈妈的辛苦作为选梨的理由,让李静感到意外,又感到激动。似乎感觉到儿子李海峰的这个想法是从骨子里迸发出来的。
所以在以后的家庭教育中,李静一直采用的是疏导的方法,而不是强压的方法让儿子李海峰学习。每天晚上李海峰在自己的小屋里写作业,李静都是在客厅织毛衣,或做一些针线活,从来不随随便便的去打扰儿子在写作业。只要在儿子有不会的题的时候才请示妈妈帮忙。李静为了应对越来越难的作业题,不得不悄悄地自学。李静的自学,并没有逃过儿子李海峰的眼睛。上初中的时候,李海峰就再没有问过妈妈李静难题。李静有时候问儿子:
“儿子,你现在咋没有难题了啊?“
“妈,我现在已经没有难题。“说完,还咯咯的乐了。李海峰心里清楚,妈妈也非常的不容易,每天要上班,还有照顾家里,天天还操心爸爸的安全,如果再问妈妈难题,就等于给妈妈增加更多的负担。他不想让妈妈自学,他更不想让妈妈为自己做更多的无畏的牺牲。
李海峰在初中学习在这三年里,李静没有为他操心过。而且李海峰回到家里还积极的替妈妈做一些家务。自从上了初中,李海峰就在爸爸不在家的时候,去地下室给家里准备一天足够的煤。而且每天都替妈妈把地拖一遍。周六和周日还帮助妈妈新衣服。似乎没有感觉到学习的压力。有些同学问李海峰:
“李班长,你的学习这么好,你每天回家是不是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业和复习上了啊?“
“没有啊,我每天要帮助妈妈做完家务才写作业,从复习的啊。“
“那不得熬到很晚才能睡啊?“
“不会呀,我每天最晚十点多就睡了啊。“
“那你为什么学习那么好啊,你该不是天才吧?“
“哈哈哈,什么天才啊,你只要别把学习当成压力,有一个好的心态,清晰的思路,一切难题就不是难题啊。“
“别兜圈子了,说说你的时间是怎么安排的八!“
“和你们一样正常下课,回家吃饭,帮助妈妈忙完了家务,我就去写作业,我们家妈妈为了我从来不开电视,我就可以全心全意的写作业了,遇到难题能解就解,解不了的第二天带到学校一问老师都解决了,写完作业再复习一会儿就睡觉了,就这么简单啊。“
“你就糊弄我们吧!“
“……”
说句心里话,李海峰还真的没有糊弄同学们的意思,他天天的时间安排就是这样的,他心疼非常辛苦的妈妈,也心疼在外面努力为自己打拼的爸爸。努力学习是李海峰心里的重要目标,可是李静从儿子小的时候就已经给儿子的生活习惯,学习方法,思路与思维方式上,还有人生追求的取向上奠定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与基础。思路正确,效率就高。头悬梁锥刺骨的学习方法只能成为一个学习上的记忆器。这样的学习方法缺乏分析与判断能力。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孩子的学习自己放弃了一起,为了孩子的学习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为了孩子的学习不惜重金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最后适得其反,一个个的孩子反目为仇,一个个的孩子叛逆离家出走,一个个的孩子变成了没有任何思考能力的记忆器。真正成才的又几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