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回城
作者/周中华
1982年秋天,李天胜和李静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在河东假造的一处“砖疙瘩”的房子终于竣工了,这是河东最好的房子。盖房子都是大家来帮忙的,除了两个瓦工,都是村子里大家七手八脚帮助李天胜盖起来的。李天胜看着新盖起来的房子,心里不知道有多高兴,因为他许给李静的承诺就要实现了。李天胜在李静面前总觉得对不起李静。实际,李静并没有在意这些,住什么样的房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有爱。家应该是一个温馨的地方,不是奢侈的地方;是生活的地方,不是张扬的地方。当然住好房子肯定是好处多一些,但是这房子必须是自己努力得来的,而不是靠走捷径得来的。所以说,李静对于住房问题一直信守这样的一个原则。住西厢房的时候也没有觉得不好,住现在的“砖疙瘩”也不觉得有多兴奋。可对于李天胜的想法当然就不一样了。住西厢房总觉得对不起李静,住“砖疙瘩”心里得到了慰藉。
这一年,李天胜不仅仅有了自己的“砖疙瘩”,而且还有了一个“宝贝疙瘩”,那就是李静给他生的儿子,取名叫李海峰。李天胜希望自己的儿子心胸像大海一样浩瀚,像妈妈一样豁达坚强,像山峰一样挺拔, 面对大海自强不息。李天胜看着自己的砖疙瘩,又想想自己的宝贝疙瘩,心里别提有多美了。人们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什么是喜事,多大的喜事才算的上是喜事,这就要看你的理想与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和追求的目标。但是理想和目标必须符合自己的能力与条件。你总想着不劳而获,你定的目标越大,失落的就越大。即便你得到了,说不定也会随风飘逝,像过眼云烟,让你感觉到的是痛苦。对于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自己理想与目标的知足者来说,不断努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促使下一个目标的制定,再努力,再实现,循序渐进,动力源源不断,好事接二连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得失格局,那你就是人生旅途中的快乐者。相反,你的目标很大,要求挺高,为达目标不择手段,你即便达到了目标,你也是可怜的,悲哀的,你也是快乐不了几天的。
想想李天胜一年前在西厢房与李静举行的婚礼,河东很多人说李静“一朵鲜花插在牛棚上”。李静不以为然,大家看的心寒。可是刚刚过去一年多,河东仅有的“砖疙瘩”是李天胜盖起来的,而且还添了一个宝贝疙瘩。而且李静带领大家推广大面积蔬菜种植,采用了蔬菜冷库使蔬菜冷藏12小时的先进技术,已经让河东的蔬菜远销广东,福建等地。蔬菜种植面积越来越大,销路越来越广,同时也让河东这块黄土地发挥出了意想不到的潜能。
1983年,李天胜所在的运输公司也分给了李天胜一套楼房。而李静的爸爸李奉儒也被调回山城市人民医院,恢复了原来的医院职务。李静的妈妈张秀云也恢复了医院护士长的职务。全家人的户口全部实现了农转非。山城市的堡子里老房子由于这些年一直被一所小学校占用,李奉儒的老房子被拆了,盖成了学校的教学楼。街道只得给李奉儒一家另行安排了一套楼房。
李静为了不再与李天胜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而且户口已经转到了山城市的非农业户口,自己理所应当的与李天胜一起住进了自己的楼房,共同过着城市般的生活。还可以经常去爸爸妈妈家里看望爸爸妈妈。
回城以后,李静赶上了国家推行居民身份证制度。办理了第一批居民身份证。被街道安排到了服务公司上班。这一年,全国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全国都在学习张海迪的先进事迹。农村进一步推进土地承包,承包期提高到了15年以上,惠民政策更加明显。改革开放继续进行,国有企业自负盈亏,严打运动进一步保障了社会治安的良好环境。过去的靡靡之音,如今也风靡全国,到处都看到了前进的脚步,到处都散发着改革的风潮。
1985年,进一步的改革开放,让国有企业有了自主权,彻底改变了国营企业的计划经济的旧模式。过去企业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是国家、政府规定的,企业没有自主权,工人按指标完成任务就没事干了,没有奖金,工作积极不积极没什么区别。有力也没处使。在体制内被束缚的工人,虽然是铁饭碗,但仅仅只能解决温饱。进一步的改革,给这个国有的运输公司吃了定心丸。李天胜和运输公司的同事们一样,为了公司的生存与发展,李天胜率先与公司签订了大货车的承包合同。干起了专业运输的工作。为了在承包的道路上淌出一条成功的路,李天胜早出晚归,不辞辛苦,到处找货源。起初,由于很多单位仍然沿用着国有企业的模式看待事情,个体运输在这些人眼里得不到认可,找活难,跑空车问题经常出现。后来在河东的蔬菜长途运输业务中打开了一个突破口,逐步扭亏为盈,给运输公司的进一步承包,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道路上获得了成功。
李天胜为了让李静和儿子李海峰过上好日子,一个人从河东拉着蔬菜到京津冀是属于短途,还经常送广州、福建、上海等地。一遭下来就得十天半个月。想家的时候就得等住下找长途电话亭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听听李静的声音。有时候找不到长途电话亭,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只得让李静着急,自己更着急。一回到家里,不论李静高兴不高兴,先是一顿莫名其妙的赔礼道歉,总觉得照顾这个家庭不够,然后就马不停蹄的做起了家务。弄的李静心里更加难受。
李天胜每次出车前,都要给李静留下一个拥抱和一个调皮的微笑。李静明白这是爱的信号,是李天胜对这个家的责任,李天胜离不开自己,更不是考虑李天胜不在家自己带着儿子有多辛苦,多委屈,而是每时每刻都在惦记着李天胜的安危。一个人长途跑车,遇到刮风下雨怎么办?遇到迷路怎么办?国家正在“严打”,坏人肯定猖獗,如果遇到坏人怎么办? 路上生病了怎么办?李静越想越复杂,特别是几天没有李天胜消息的时候,李静的心就没有在肚子里待过,更别说睡觉了。
李静是一个不怕吃苦,不怕受累的人,在学校劳动、植树、支农都得到过学校的奖状。现在自己一个人要承担起这个家庭的时候,她更不示弱。每天托人照看儿子,然后去服务公司蔬菜商店上班,下班以后,抱着儿子急匆匆的回家。冬天,楼房里没有暖气,她还要把儿子抱回屋里,自己再到地下室背一袋子煤爬回到四楼的家,然后生着炉子,熬一点粥,家里才暖和了一些。和儿子吃完饭,李静抱着儿子,一边给似懂非懂的儿子唱儿歌,或讲故事,一边让儿子在自己温暖的怀抱里入睡。待儿子睡熟以后,自己一个人望着屋顶思想着李天胜现在怎么样了,住在什么地方,路上遇到什么情况了,有没有生病。甚至会想最坏的情况。
每当李天胜一次次安全回来的时候,李静仍然一脸的惆怅。多么希望让他不再开车,哪怕在家门口做一个临时工,到街上卖冰棍,也不想再让他一个人跑车了。李天胜已经看出了李静的心思,慢慢地走到李静的身边,轻轻地握着李静的手,看着李静的眼睛,带着一种委屈的声音说:
“我知道你担心我,惦记我,可是咱家现在生活还不富裕,我的爸爸妈妈在农村,年龄也大了,两个弟弟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全家就我这么一个城里挣钱的,咱不帮忙,谁帮忙啊?我们再坚持几年,我也不想跑车了,回来咱安安静静的守着你,好不好啊?”
“是啊,爸爸妈妈拉扯你们不容易,家庭本来就贫困,还养了你们这么多的男孩子,老人辛苦了一辈子,我也想回河东照顾他们啊,现在最重要的是上大学的两个弟弟,这是大事啊,不能上大学就不能有好的未来。照顾老人,支持两个弟弟我也同意,可是我就是担心你的安全。”
“我也知道你非常的难,特别是冬天,还得让你天天从地下室把煤背到四楼,想想我也非常的心疼啊,现在我一个人跑车挣钱还比他们容易一些,让我们再坚持两年好不好啊?”
“不好又能咋样,但是我就担心你的安全,但是你千万要好好的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