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学诗札记(1771一1780)
童年学诗札记(1771)诗是生命的疮疤,是人性的密码,是灵魂的倩影,是顿悟的奇葩;诗是鱼龙混杂的尘世间斑斓的七彩虹,是无数个暗夜里思想的夜明珠,是茫茫人海中久违的航标灯。
童年学诗札记(1772)作为一位有出息的当代诗人,你敢不敢在悬崖边尽情狂舞?质言之,你的诗句中是否有足以让人疼痛难忍的骨刺,你的写作是否真正做到了“纯粹”、“极致”、“深度”、“蜕变”?诸如此类的关乎诗的元性干货,直接决定你的分行文字的色温与品相。

童年学诗札记(1773)被誉为“现代绘画之父”、法国印象主义大师保罗·塞尚那句几乎令所有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津津乐道的名言:“文学家是以抽象化了的,即以观念来表现自己。但是画家以素描和色彩把自己感觉和知觉到的具体化。”说实话,对于塞大师的这句“名言”,童年着实不敢恭维,更不敢苟同。
窃以为,就文学艺术创作本身而言,首先,它理应是一种卓异的语言艺术;其次,它往往并不是靠抽象概念独立于世的。相反,它必须呈现立体的、可感的、流动的、有温度的情绪波;第三,一切文学艺术形象无一例外都必须是靠想象来填空。我们简直无法想象,仅凭观念就能塑造好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来。
走笔至此,童年斗胆臆断:看来,塞大师眼中的“文学家”们,他们或许只懂观念,不知形象。悲哉!
童年学诗札记(1774)通常情况下,诗歌创作是一种经由生硬到熟稔再到妙悟的艺术审美系统实训过程。至于“妙手偶得之”率尔天成的自然天籁之音,实在少得可怜,姑且按下不表。童年想郑重强调的是,那些看起来满腹经纶、见多识广的学院级学者大腕们的所谓“大师艺术创作”,未必就能算得上精品。换言之,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水平“当行”的“高人”,不等于其文学艺术创业实践水平和艺术创作才情就一定“当行”。其实,这种“背离”纯属正常情况,不必大惊小怪。试问:难道知名企业家的子女就一定有足够的能力当个优秀企业家吗?或许,这个“败家子”就连啥叫“企业”都说不清呢(大笑77秒)?!

童年学诗札记(1775)诗是灵魂呼唤灵魂、人性激活人性、生命恩霈生命的一门近乎完美的复合艺术,必须敬畏。这是命令!!!
童年学诗札记(1776)写诗,最好不要太规矩、太放松、太专业、太圆滑、太他妈当回事了,恰到好处的粗糙,随心所欲的废话,有意无意地铺垫,适可而止的点穴,乃至于本真自然的发泄,不受囿于任何陈腐传统的捆绑,或许才会收获无心插柳的奇效。
童年学诗札记(1777)只有那些擅长仰望星空的人,才配博得缪斯女神的青睐。

童年学诗札记(1778)真正杰出的诗人大抵很谦卑、很内敛、很随和,往往从不愿意显山露水,一如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五章所阐述的:“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童年冷眼反观当今诗坛(整个文化艺术圈)某些个“著名诗人”、“大腕艺术家”们的德性,实在令人作呕。文坛艺坛上这些尸位素餐却大言不惭的“大师”们,尔等还有一丁点儿的廉耻之心吗?!赶紧跪下謝罪,否则,走夜路时最好小心点!
(未完待续,稍安勿躁)
❂ 童年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师从洛夫、丁国成,乔延凤等前辈,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