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一心为公、夙夜不懈。总指挥周继发时任市革委副主任,主管城市建设工作,是由省建设厅调来我市任职的老革命干部。当时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均由国家按指标划拨购置,各项都需要报批。指标外的资金缺口必须由建设单位自行设法补充。为此,周主任多次上京去省筹集资金,使建桥的资金和材料两个大项有了保障。副总指挥杨荫阔也是一位老革命干部,在建设战线上已工作多年,工作态度严肃认真,在建桥施工现场亲自指挥,和工人们同甘苦。他尊重科学,参与设计桥梁的决策和谋划,敢于承担责任,施工中出现问题,他能当场拍板解决,是当时设计人员的坚强后盾。
设计人员不断学习、勇于探索。负责桥梁设计的几位技术人员有从市建工局设计室调来的张家聚、市水利局调来的张书元、南运河河务局调来的刘维明,还有从市建安公司调来的焦荠青,他们都有十多年的专业设计经历,因“文革”期间不晋级,当时都称“技术员”。
设计组人员此前都没有搞过如此规模的桥梁设计。像我市解放桥工程所要求的承载400吨单孔跨度53米的混凝土结构桥梁,在当年我国北方的桥梁设计上是个空白,无可参考的技术资料和实际设计经验,全部设计数据均需由自己反复验算得出,而当时的计算工具仅有计算尺,由人工验算,工作量非常大。为了少走弯路,确保设计质量,设计组有关人员先是去北京中科院向专家们求教,回沧后日夜加班,至l974年10月下旬完成设计方案初稿。为了提前破土动工,他们赶制出了基础工程施工图,为当年部分基础工程的施工创造了条件。
当年冬季,大桥全部初稿设计图纸绘制完成,根据此套施工图纸,做出了工程预算造价为160万元,如再添置吊装设备还需花费近20万元,资金缺口很大。后来市领导组织有关人员对解放桥建设方案进行了重新论证,一致认为,解放桥和解放路随着城市的发展将不会是我市主要运输的道路,如果建400吨荷载的桥梁,实际用途不大,几十万元的资金缺口当时不是个小数目。为了避免浪费,市领导采纳了大家的意见,改变原方案,修改为建一座承载150吨的混凝土单孔双曲拱桥梁。建桥方案修改后,设计人员对设计方案和施工图初稿也进行了修改。次年2月经中科院介绍,指挥部又组织有关技术人员一行7人去湖南省交通设计院请教设计过程中存疑问题,并将修订后的施工图送该院核审。当时的湖南交通厅设计院是我国交通工程最权威的设计、研究机构,拥有专业技术人员300多名,承揽着国内外很多大型桥梁设计工作,也有丰富的大型混凝土结构桥梁施工经验。在他们的帮助支持下,我们对大桥的施工图设计和施工组织增加了信心,决定采用除桥面最后进行现浇外,其它混凝土构件均采用现场预制,吊装成型。其中吊装方案按河道无水和河道通水后水上用悬索吊装法两种方案设计,第一种方案可节约吊装设备,即可利用市建安公司的一些自制土设备进行吊装构件,但此方案必须不受当年河道随时通水的影响。指挥部领导研究决定,为确保工期必须要做两手准备,详细做出了两种吊装方法的施工方案。之后的施工计划编排得周密严谨,为确保工期提供了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