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初,随着沧州化肥厂项目的确定,为配合建厂项目,沧州人自造了能运载400吨重进口“造粒塔”的大型平板车。在提倡自力更生精神的年代,此举得到了中央的重视,党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发表了以“小厂也能造出400吨大平板车”为题的文章,对其大加赞扬,一时名誉海内。沧州有了大型运输车辆,势必要有承载400吨运输荷载的运河桥梁与此配套。1974年上半年,在初步拓宽了东、西解放路后,翻建“解放桥”被当时的市革命委员会确定为当时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工程项目之一,限期完成。
与我市已建成的其它几座桥梁不同的是,此桥由市领导定为能承载400吨运输能力的混凝土双曲拱单孔结构。何谓“双曲拱结构”,是指桥梁的主体承重结构为曲拱型混凝土梁,都生根在两侧基座支点上,梁与梁之间再用曲拱型的混凝土板联结起来,又形成一个拱型,结为一体,即为双曲拱结构。大桥的工期要求很紧,定在次年(1975年)7月1日必须建成通车。建桥的资金来源主要由省划拨的110万元,不足部分则由我市自筹。
1974年8月末,建桥项目确定后,当时市革委组建了“解放桥建桥指挥部”。由市革委主管城市建设的副主任周继发任总指挥,杨荫阔任副总指挥,负责建桥的设计施工等实际工作。指挥部下又设行政组,由市革委抽调几名干部组成;设计组,由当时建工局设计室、市水利局及河务局等抽调来的几位技术人员组成。施工组,组成人员多是由当时的市建安公司调进来的。笔者当年有幸被调入指挥部,参与建桥施工方案的策划工作。
在经济条件差、科技人才匮乏的年代,指挥部开始工作后,面临很多实际困难。首先是桥梁的设计,当时我市缺乏建造如此规模的混凝土结构桥梁的专业人才和建造经验。设计组人员此前都是搞土木工程和一般水利工程设计的,缺少设计大型桥梁的经验。其次是面临领导要求竣工通行的时间紧、工期短,设计出图后,已至1974年10月下旬,据冬季停工期仅剩半个月。而我市每到11月中旬后天气非常寒冷,日平均气温在一5℃以下,根本无法进行混凝土工程施工。过了冬期已至次年3月15日以后,仅剩下三个多月的施工期,还要留出桥面现浇混凝土养护期,最多仅剩下不到三个月时间。在施工期中,还必须考虑当时运河每年汛期都有上游向河道随时通水的可能,因此必须有在水上作业的准备。再就是当时缺少大型施工机械。当时的施工单位沧州市建筑安装公司,仅有部分自制的土设备,如卷扬机和钢桅杆等,可供近距离垂直吊重10吨以内的构件。如果进行水上作业吊装构件,必须准备利用悬索进行吊装,需要自行设计和制作,要从头学习才能掌握这套设备的设计、制作及使用。另外是建桥资金的缺口问题,据初步概算,当时需要资金为160万元,而河北省划拨的资金为110万元,尚有50万元需要我市自筹,这在当年可不是个小数目。
面对以上种种困难,指挥部发动干部群众反复调研,群策群力。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深入下层,上下一心,使矛盾逐一化解。在不浪费国家钱财的前提下,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了建桥工程。
